正文 第12章 順勢而為,中國好萊塢的築夢者(1 / 2)

文化產業的發展符合國家大勢,做企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順勢而行。

可以預見,在今後10年甚至20年,文化產業將呈現出爆炸式增長,成為增速最快的行業之一,文化產業的發展符合國家大勢,做企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順勢而行。我覺得文化、旅遊的消費在“十二五”期間要淨增15萬億到16萬億元。

——王健林談用商人的思維做文化

背景分析

王健林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而是一個行動主義者。他隻是與這個時代高度契合,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現有的規則。

2012年9月,萬達在北京成立了萬達文化產業集團,北京市政府給予了非常優厚的政策,比如融資、土地和進京指標等。“這公司一注冊,年產值就是200多億。那就意味著中國最大的文化航母現在已經在北京了,如果我沒有200億的規模,是個20億的企業,(政府)會理你嗎?”王健林說,做企業一定要順勢而為,看準國家的經濟大勢,“順著勢做怎麼做怎麼有”。

進軍文化產業是萬達順勢而為的一次重大成功。至於萬達為什麼要轉行到文化產業,王健林談了他的生意經。他認為,文化產業是一個沒有天花板的行業,並且文化、度假和消費這3個市場在未來有很大的增長潛力,據他估計,未來10年,中國文化產業將迎來爆炸式增長,成為發展最快的產業。

此外,王健林還看到,文化產業目前受到的政策保護比較多,麵對的國外競爭相比其他行業要少很多。

王健林曾感慨地說:做企業,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國家大勢,順勢而為。不要違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而目前,文化產業就是國家大力支持的產業。

萬達進入文化產業最早是從電影院開始,因為購物中心裏一般要配一間電影院,最初萬達跟美國華納院線合作,但由於兩方麵原因,雙方沒能合作下去。一是中美WTO談判規定外資不能控股中國影院,華納不願做小股東;二是華納對中國電影市場做出了誤判,眼光不夠長遠,當時全中國票房隻有一億多美元,他們覺得投資賺不到錢。

和華納分手後,萬達將眼光放回中國本土,在當時各地做影院的都是國有的廣電集團,萬達先後和上海、江蘇、廣東、北京等地的廣電集團洽談合作,萬達做業主,他們經營。但因為這些廣電集團都是官辦且缺少賺錢的動力,最終沒有談攏。

在這期間還發生了一個小故事,當時上海廣電集團的總裁很意外地具有創新思想,他覺得這是一筆好生意,便和萬達簽了協議,也交了保證金。但在協議簽訂半年後,上海廣電集團換了新的總裁,新總裁完全反對這個協議,堅決不履行。被逼無奈,萬達隻得自力更生。而中國電影也恰恰是從2005年開始騰飛的,萬達趁勢而為,站在了風口上。王健林感歎道,如果中國電影市場今後按每年25%的速度遞增,2018年就將超過北美市場。

萬達從2005年開始做電影院後,直到2012年,連續每年的增長都超過35%,即使是在2011年和2012年宏觀經濟有所放緩,也依然保持了超過30%的增長。因此有人說,中國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不管誰幹電影院都不會賠錢了。

拓展透析

縱觀王健林的發家史和萬達的擴張之路,不難看出,在當今時代,要想脫穎而出、拔得頭籌,企業家要具備政治家的視野和哲學家的頭腦,不光會“實幹”,還得“精幹”。企業能否在每一次的轉型中生存下來,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關鍵就在於企業家自身素質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