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卡位高手,每一步都踩在點上(1 / 2)

這不是蒙的,這來自企業對形勢的判斷和轉型的動力。

有人問我,你為什麼總是對國家大的趨勢節點把握這麼準,老是踩著這個點。這不是蒙的,這來自企業對形勢的判斷和轉型的動力。

——王健林在2013(第十二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的演講

背景分析

萬達的每一次轉型,似乎都能與國家節奏緊密合拍,它十分了解本土商業環境的精微之處,是擅長卡位的高手。

王健林認為,兩年後才是萬達文化產業項目見分曉的時刻。2013年幾個高端的萬達廣場開業,而2014年,楚河漢街即將開業,他認為屆時萬達“就完全站在世界一線高度上了”。2011年,楚河漢街項目第一期開業典禮上,王健林就給萬達描繪出了一幅藍圖:現在別人看我們叫“望其項背”,在你後麵追,但還能看清楚你;爭取再有三五年,叫‘望塵莫及’,別人肯定追不上。

但是僅僅4年前,不要說讓別人“望其項背”,萬達彼時正遭遇危機,自身難保。

當時,萬達的資金鏈相當緊張。雖然萬達的商業地產第三代產品——城市綜合體已經成熟,但實力和影響仍遠不及萬科,甚至是2007年上市的碧桂園。

2008年11月,“四萬億”刺激經濟政策出台,地方政府急於賣地,銀行急於放貸。一些荒誕劇便再次上演,銀監會按月檢查銀行放貸是否達標,房地產貸款甚至連四證、資本金都不看,隻要申請就能拿到。

“這樣的機會以後還有嗎?”王健林說,“很多人被形勢嚇怕了,不敢拿地,隻有我在公司說要大幹。”他一聲令下,萬達僅在2008年年底就將十幾個項目攬入懷中,2009年年初又乘勝追擊了十幾個,土地的價格低得驚人。在上海和南京這樣的城市,萬達拿到的土地價格僅每平方米1000多元,2009年開盤價格是地價的十幾倍。

“一個企業步步踩準不太可能,多數時間都是在平均線上,但關鍵幾步你上去就拉開距離了。”王健林說。2008年的那一輪調控之後,萬達發展曲線呈現V形反轉,一舉超越了之前一直領先它的大公司。這次調控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住宅房地產的風險和劣勢越來越明顯,而商業地產在對抗經濟周期、增加就業和稅收等方麵的優勢,越來越獲得政府和行業認同。

“說我們是前瞻性也好,蒙的也好,萬達這一次踩準了點。”王健林說。實際上,他一直對政策高度敏感,2004年的那輪調控中,銀監會和開發商博弈導致調控政策暫停,王健林的決策是拚命賣房。很多同事說他逼得太急了,太累了,建議慢慢來。他急了,衝口而出:“慢個屁!再不抓緊就來不及了!”果然不到半年政策窗口又收了起來。

在王健林看來,萬達之所以2008年後進入爆炸式發展,有一個外人很難看清的原因,“我們的人才團隊在2009年開始發生質的變化”。2009年,一大批高級職業經理人加盟萬達。“這幾年萬達並非線性發展,而是細胞分裂,1個變2個、2個變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