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高、走得快,所以這個戰略是成功的。
萬達決定做商業地產後,第一個想法就是傍大款。在這之前,萬達也做過一些收租物業,有七八個小型商場和酒樓,但經常欠租,逼得我們成立了一個收租隊。為了防止這種現象,我們提出,收租物業一定要找實力強的租戶,要向世界500強收租,並且決定從沃爾瑪開始。
我就約沃爾瑪主管發展的副總裁,約了很長時間才見上麵,他們聽完我的想法就笑,這是一種輕視的感覺,可能想這麼小的公司怎麼敢提出和沃爾瑪合作。我就反複跟他講,我們有好的條件。最終他們同意先不談合作,先做一個項目試試。然後我又親自去深圳,數次遊說沃爾瑪亞太區首席執行官。曆時半年多,前後幾十次的遊說,沃爾瑪終於答應和我們在長春合作第一個萬達廣場。我們想方設法把項目幹好,讓沃爾瑪覺得可行,於是繼續跟我們合作。幹到第五個萬達廣場的時候,沃爾瑪同意跟我們簽一個戰略合作協議。我們拿著這個協議,開始“忽悠”更多的跨國企業跟我們合作,也包括國內的蘇寧、國美等,這些品牌在早期對萬達廣場發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高、走得快,所以這個戰略是成功的。
——王健林在清華大學的演講
背景分析
王健林是一個善於借勢的人。2002年,萬達嚐試向商業地產轉型,首先想到的便是要與世界500強公司合作。
但是當年想拉世界500強的沃爾瑪入夥,實非易事。“當時沃爾瑪很牛的,我要約他們一個主管發展的副總裁都約不到,後來是通過大連友誼集團的老總才終於見到的(當時沃爾瑪跟大連國有企業友誼集團開了一家合資公司)。我就跟他一通忽悠,你們既然能來大連擴張,肯定也會想去其他地方,友誼集團不會出去,但萬達在全國將近30個城市有分公司,我可以在好的城市選位置跟你們合作。”
在商談了兩三次後,沃爾瑪的這位副總裁還是無意拍板。無奈下,王健林又想辦法見到了當時沃爾瑪亞太區首席執行官鍾浩威:“我跟他也談了好幾次,熟悉之後,‘老鍾頭’終於鬆口,說咱們先別說戰略合作了,先搞一個,看看情況。”
因此,在2004年長春萬達廣場開業時,消費者便看到了沃爾瑪的招牌。隨著萬達廣場經營業績的節節攀升,最初將信將疑的沃爾瑪也打消了疑慮。很快沃爾瑪便又和萬達合作了5個項目,事實證明,這5個項目也都挺火,“從第三年開始沒說的了,我們的合作雖然還要一店一報,但容易多了,沃爾瑪基本上就跟著萬達走了”。
有人不禁要問,在當時既然沃爾瑪那麼“牛氣”,王健林為何非要知難而上呢?在王健林看來,“中小店鋪的特點是‘可以同甘,不能共苦’。這種店鋪好的時候沒有問題,商家挖空心思想進來,甚至是行賄也要進來。但是在培育期,或者之後出一點問題,這種店鋪就容易出現關門走人,影響購物中心的整體氛圍;如果是大的主力店,它進來後要進行較大的設施投資,不可能遇到一點困難就撤出,這種主力店穩定性較好。所以萬達在招商中通常要拿出較多的麵積,安排大大小小的主力店,起著穩定場子、增強號召力的作用;剩下的那一部分再給中小店鋪。這樣才能使購物中心做到一開就比較穩定,或者說即使遇到困難,也不至於關掉。這是萬達從多次失敗中總結出來的重要經驗”。
王健林很早就發現,在美國的購物中心裏,有50%的主力店主要是百貨、超市這兩種業態,對於主力店,大多數是白送的,有一些甚至連店鋪也是送的,即便有租金也是極低的。那為什麼地產商還要把他們拉進來呢?答案很簡單:要靠他們來吸引人流。
在抱住沃爾瑪的大腿後,2005年,萬達又和國美電器結成了同盟關係。國美是中國最大的家電零售連鎖企業,身處行業領先地位,但其最大的競爭對手蘇寧電器自從宣布計劃在2005年新建150家門店,並開始嚐試經營麵積超過一萬平方米的大店,麵對對手的步步緊逼,國美也必須在經營規模和內容上有所突破。萬達的出現便是雪中送炭。
考慮到國美在業界擁有的廣泛聲譽,其品牌知名度對帶動消費者有重要影響,又是新手,對地產商的要價不高,萬達果斷選擇結盟,不隻多到手一個知名品牌,更是增加了一個與其他主力店競價的砝碼。這樣的選擇可謂一舉兩得,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