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內部市場化,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戶(1 / 2)

萬達內部高度市場化,要不然這麼大的集團怎麼保持活力?無論是規劃部門、文化部門、創意部門,大家都明白一點,在萬達做事,首先是講時間,其次要講成本,然後才是創意。這實際是可以結合起來的。

——王健林談內部管理

背景分析

在萬達,各個產業板塊之間界限清晰。萬達院線和萬千百貨的負責人都曾坦陳,自己的板塊在萬達廣場內從未享受更多優惠。例如,王健林曾給新世界百貨6個月免租期的優惠,但給自己百貨公司的隻有3個月。萬達百貨公司總經理丁遙認為,現在萬達已有私募進入,如果給萬達百貨的租金比較低,那就是損害了其他股東的利益,他們怎麼會同意?

萬達院線總經理葉寧認為,萬達涉足多個產業,且在經營管理上遊刃有餘,究其原因是“本質上服務的都是同一群人”。看電影、唱卡拉OK、購物的,都是相同的人群。他認為這些服務也具有相通性,“我們這些總經理經常坐在一塊兒聊,你那兒出現了什麼問題、怎麼解決的”。

“萬達內部高度市場化,要不然這麼大的集團怎麼保持活力?”王健林說自己去住萬達的酒店也要付錢。

每年9月,萬達的各個產業板塊就開始對當年的業務進行全麵梳理,並據此製訂下一年的計劃。“整個經營結構,小到每一家影城、大到我們整體的戰略,要全部梳理出來,然後還有成本、費用、收入配比,等等。”葉寧把這個過程叫作“吐納”,每年這樣“吐納”一次,就會變成“內功高手”。

所有這些計劃和數據,最終都會變成萬達信息工程部電腦終端上的流程。在不同節點,每個人該幹什麼事,都是清楚明白的。每個節點如果一周內沒有完成就會亮起黃燈,兩周內沒有完成就會亮起紅燈。“隻要點開亮燈的地方,我就知道哪家影院哪方麵出了問題。”葉寧說。

用兩年的時間、動員集團全部資源、在ERP係統上把萬達商業地產龐雜的流程梳理成327個節點之後,王健林認為萬達商業地產“已經不需要我了”。“我隻要拍板說做這個項目,對應出哪些成本、對應出哪些商家,哪天開始設計、哪天開始進場、哪天開始裝修,都一清二楚了。”這套信息化管理手段,把萬達變成了一部“巨型自動化機器”,像生產線一樣生產出龐大的城市綜合體。“別人做一個購物中心就累得吭哧吭哧,我們可以同時開工20個也沒覺得怎樣。”

王健林說,“無論是規劃部門、文化部門、創意部門,大家都明白一點,在萬達做事,首先是講時間,其次要講成本,然後才是創意。這實際是可以結合起來的”。

萬達的成功案例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市場化思路,隻有不同部門的所有員工都找準自己的市場與顧客,才能生產出讓顧客滿意的真正有價值的產品。

拓展透析

在車間工作,由上道工序轉下來的一批產品擺在你的麵前,大部分製作精良、完美無缺,隻有一個缺陷嚴重,你會選擇哪一種呢?有的員工會毫不猶豫地將這些產品一概而論,但是當你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時,你會選擇那些劣質的商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