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有愛
文/瓊·布拉姆赫
我曾在一所私立學校任教。學校位於一座3層的小樓裏,每天清晨,全體學生聚集到一樓的大廳裏參加晨會,為一天的學習做準備。從3歲到7歲的53個孩子,坐在五顏六色的兒童椅上,稚氣的臉上煥發著積極振奮的光彩,熱切地期待著晨會的合唱、冥想以及對心靈的探討。
一天早晨,女校長對全體學生宣布:“從今天起,我們要開始做一項實驗,愛心的實驗。”她舉起兩盆常春藤,說道:“這裏有兩盆植物,你們看是不是一模一樣?”
所有的孩子都鄭重地點了點頭,我也不例外,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自己也還是個孩子。
“我們將給這兩盆植物同樣的光照、等量的水,但是不同程度的關心。”她補充道。
“我們把一盆植物放到廚房,遠離我們的視線,另一盆就放在大廳的壁爐架上。從下個月起,每天我們都要對大廳裏的植物唱歌,我們要用熱烈的話語告訴它,它是多麼美麗,我們多麼愛它。我們要在心裏想著它,用心靈傳達我們的好意和關心。大家看會有什麼結果。”
最小的一個孩子跳了起來:“可是,我們怎麼對待另一盆植物呢?”她的小手指著廚房的方向。
“我們把大廳裏的這盆植物和廚房裏的植物作對比。你覺得怎麼樣?”
“不跟它說話?”
“一句都不說。”
“也不向它表達我們的愛心?”
“不錯。然後大家看會發生什麼。”
4個星期後,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不要說孩子們,連我都驚奇地睜大了眼睛。廚房裏的植物不但沒有長大,而且變得又細又小,一副病懨懨的樣子。而大廳裏的植物每天聽著我們的歌,包圍在關懷和讚美聲中,已經足足長大了3倍。它那蔥翠的葉子微微地顫動著,仿佛在與孩子們的歌聲、讚美乃至心語共鳴。
好心腸的孩子們開始為廚房裏的植物落淚,他們同情它的不幸,更擔心它的命運。為了驗證實驗的結果,也為了安慰善良的孩子們,我們把廚房裏的常春藤也搬到大廳裏,給予它同樣的關愛。
3個星期後,這一盆常春藤也茁壯成長起來。4個星期後,兩盆常春藤已經一模一樣,難以區分了。
我將這一課牢記在心底:隻要有愛,就能夠成長。
甘露比暴雨珍貴
文/卡倫·費裏
從前,有一位富人,由於樂善好施而遠近聞名。不管是做生意虧本無錢返鄉者還是沿路乞討的乞丐,隻要被富人看到,他都會解囊相助。究竟有多少人得到過富人的幫助,他自己也記不清了,隻知道每年都有人來報答他的恩情。他們報恩的形式多樣,每到聖誕節,都有人牽來奶牛,抱著禮品盒或是還上雙倍於當初的借款,實在還不起的也會來向富人請個安問聲好。富人也不推辭,一一收下,等他們日後需要的時候,又毫不猶豫地送還給他們,或者拿去資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對於那些暫時還不起借款的,富人也不追究,並且還會根據情況,再次給予資助。
一連3年,富人發現有一個人一直沒來,既沒有歸還借款,也沒有來給他請安問好。那是一個年輕人,3年前因為做生意虧本了,流落到富人的家門口時得到了富人的幫助。富人對那人的印象特別深,認為他沒再來,肯定有他的難處,所以連續3年給他寄錢,而且每年都會把資助金額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一倍,富人希望那位年輕人能夠盡快擺脫貧困而變得富裕起來。
就在富人決定再次將資助的錢讓人給那個年輕人寄過去的當晚,年輕人手持匕首站在了富人的床前。他要求富人給他100萬美元。富人不解地問:“我總共資助你的錢,已經遠遠超過了你當年做生意時所虧的錢,為什麼你還是不夠用呢?”
年輕人冷冷地說:“沒錯,我確實得到過你的幫助,也正是因為你的幫助,讓我建了高大的房子,娶了漂亮的妻子,生了可愛的兒子。可是,每當我想起我所得到的這一切全是別人的施舍時,我就想,我什麼時候才能像那個施舍我的人一樣富有呢?現在,你還是乖乖地將錢交出來吧。”
雪中送炭,會使別人對你充滿感激,而炭送多了,便會使受施者習以為常,結果反而會因得不到滿足而產生恨意。所以,給予也需要技巧啊,要知道,久旱之後的甘露比暴雨珍貴得多。
治療受傷的心
文/蘇莫西斯
六歲的小蘇茜問道:“媽媽,你幹什麼呢?”母親說:“我在弄一份沙鍋煲菜,準備給隔壁的史密斯太太送去。”
小蘇茜:“為什麼呀?”
母親說:“因為史密斯太太很悲傷,她剛剛失去了女兒,她的心受了很大的傷。所以我們這陣子得多幫幫她。”
小蘇茜:“為什麼心受了傷就需要幫助,媽媽?”
母親說:“你看,蘇茜。一個人非常傷心的時候,就連煮飯洗衣這樣的小事都做不好。我們和史密斯太太是鄰居,我們總得做點什麼幫助她。史密斯太太現在不能和她女兒說話,不能擁抱她,好多媽媽和女兒一起的開心事都沒有了。你是個聰明孩子,蘇茜。你看你能不能做點什麼幫幫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