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談笑間溶化堅冰——化解矛盾的口才技巧(1 / 3)

有人曾經拿流水來比喻做事,說水流在遇到抵抗的時候,並不會以力服人,而是圍繞著阻礙它前進的障礙物,慢慢侵蝕,逐漸推動;或者先暫時退卻,等積蓄了更強大的力量之後,再一舉越過或者衝倒障礙物。在與人溝通的時候也應該這樣,遇到解不開的矛盾時,不要正麵硬碰,要講究策略,懂得變通。

49.有針對地處理溝通中的矛盾

在溝通中,常常會出現一些矛盾,如遇到冷場,或是話不投機,遭到別人的搶白、詰問刁難等,這些矛盾常常會使我們陷入尷尬的窘境。這時候,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保持冷靜,然後巧妙靈活地運用語言的藝術去處理溝通中的矛盾。如果我們處理不當,就會導致矛盾激化。當有人存心刁難或羞辱你時,你千萬不要反唇相譏,那樣對矛盾的解決不但沒有一點作用,反而會使矛盾激化,擴大事態,鬧得不可開交,最終兩敗俱傷。你也不能張口結舌,或滿臉羞紅,那樣會使對方覺得你軟弱可欺,他很可能會變本加厲地嘲弄你。唯一的辦法就是保持冷靜的頭腦,巧妙運用語言的藝術去化解矛盾。

溝通中的矛盾是複雜多樣的,所以我們遇到矛盾要針對具體情況區別對待。

(1)如果是遇到了冷場、話不投機這樣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小矛盾,可以采取轉移話題、事前合理安排等方式化解矛盾,從而使溝通順利進行下去。

如舉行座談會時,我們可以精心挑選出席對象,既要考慮與會者的代表性,也要考慮與會者的發言可能。有時還可預先排定座次,將健談者與寡言者適當地相互搭配,盡量不要讓最可能出現冷場的幾種人坐在一起。還可以借助組織手段,盡量避免出現坐而不談的冷場局麵。

一個學生去拜訪老師,見到老師後他說:“老師,聽說您的夫人是教英語的,我想請她指教,行嗎?”老師為難地沉默了片刻,說:“那是我以前的愛人,前不久分手了。”“哦?對不起,老師……”“沒什麼,喝點水吧。”“老師,您的書什麼時候出版?快了吧?……”學生遇到令老師尷尬的話題就趕快轉移了話題,提到對方很願意談的話題,這樣就使談話很快熱絡,氣氛活躍起來。

(2)在溝通中,還可能遇到一些棘手的矛盾,比如有人有意或無意地開玩笑挖苦你,或是故意羞辱、刁難你等。這樣的矛盾比較激烈一些,很容易讓人激動發怒、失去理智。但是我們要切記不能隨意發火,這樣也許正中對方的圈套,他可能就是搞一個惡作劇,想看到你惱羞成怒時的樣子。我們要控製住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的頭腦,采取幽默、雙關、調侃等語言藝術回敬對方,使自己擺脫窘境,這樣才能顯現出你的機智,使對方心服口服。

某人脫發快成禿子了,有人很可能挖苦他是“電燈泡”、“不毛之地”。在這種情況下,不必惱羞成怒,傷了和氣;也不必忍氣吞聲。最好是一笑置之,來兩句幽默: “好嗬!這說明我是絕頂聰明哈。”這樣答複,既擺脫了窘境,又表現出豁然大度的胸懷。

有位大媽在自家街口兒買了一條圍巾往回走。碰到鄰居的一位女孩,她也買了一條,並高興地對大媽說,她今天花了10塊錢,就買到了一條漂亮的圍巾。

這位大媽一聽,頓生怒火,轉身去找那擺攤的小青年。

“喂,你剛才賣給女孩10塊錢而賣給我是15塊錢,你這是為什麼?”

“因為她是我的親戚,大媽,你不知道嗎?”

大媽一聽,二話不說,又拿了一條圍巾就走。

小青年緊追上前:“你怎麼不付錢就走?”

“因為咱們是親戚。我是那女孩的媽!”

“啊……”

小青年的話明顯是想氣這位大媽,如果大媽因此更加生氣,抓住小青年的話跟他理論,他們很可能鬧得不可開交。可是這位大媽沒有得理不饒人,而是借助“親戚攀親”,巧妙機智地解決了矛盾,讓小青年啞口無言,心裏歎服叫苦。

在與人相處溝通的過程中,有時你會處在一種相當窘迫的境地,這時你可能驚慌失措,可能十分憤怒,也可能十分沮喪。消極的情緒可能使你情緒失控,失去思考能力,甚至使你處於抑鬱苦悶的精神狀態,可是這一切都無法幫你從窘迫的境地中解脫出來。實際上,在這種時候,客觀情境的嚴酷更加需要你把自己思維的潛在能量充分調動起來,運用語言藝術巧妙地發揮,通過幽默、諷刺等方式給對方以反擊。

在溝通中有些矛盾看上去很小,但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導致矛盾激化;有些矛盾看上去很大,看起來不可調和,但隻要處理得當,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好結果。

在溝通中遇到矛盾時,不要完全把責任推給對方,一味地責怪對方。

50.摸清對方的底細

在化解與對方的矛盾之前,必須先透徹了解對方的相關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溝通工作。了解對方是有學問的。許多人不能化解與他人的矛盾,是因為他不仔細研究對方,不研究用適當的表達方式,就急忙下結論。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知識淵博,門下的弟子眾多,但是孔子教育這些弟子從來都不搞一刀切,而是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個性的弟子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

有一次,弟子子路問孔子子:“做事要三思而後行,對嗎?”

孔子說:“對,就應該這樣。”

過了兩天,另外一個弟子冉有又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可孔子卻說:“隻需要考慮兩遍就可以,不用三思。”

針對同一個問題,孔子卻有兩種不同的回答,人們很不能理解,於是就問孔子子:“同樣的問題,兩個不同的弟子,為什麼您給出的答案卻不一樣呢?”

孔子說:“我是按照他們兩個人的性格特點作答的。子路為人魯莽,不喜歡思考,所以我告訴他做事要三思而後行,以免他沒有考慮成熟而在倉促之間作出決定;冉有生性優柔寡斷,對於一些事情往往是前思後想卻難以作出決定,所以我告訴他考慮兩次就行了,沒必要考慮三次,用意在於鼓勵他大膽嚐試。”

人們恍然大悟,紛紛稱讚孔子教育方法得當。

教育要因材施教,化解矛盾的時候也要因人而異。如果對方重感情多於理智,那就以情動人;如果對方是謹慎有條理,那麼自然就應該同他說理。

具體來說要從以下幾個剛麵來了解對方:

第一,了解對方性格。

我們要知道,不同性格的人,對接受他人意見的方式和敏感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對方是性格急躁的入,還是性格穩重的人,是自負又胸無點墨的人,還是有真才實學又很謙虛的人。在溝通工作開始之前,我們都要弄明白。隻有掌握了對方的性格,我們才能按照他的性格特征,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三國演義》中,馬超率兵攻打葭萌關的時候,諸葛亮私下對劉備說:“隻有張飛、趙雲二位將軍,方可對敵馬超。”這時,張飛聽說馬超前來攻關,主動請求出戰。諸葛亮佯裝沒聽見,對劉備說:“馬超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除非往荊州喚雲長來,方能對敵。”

張飛說:“軍師為什麼小瞧我!我曾單獨抗拒曹操百萬大軍,難道還怕馬超這個匹夫!”

諸葛亮說:“馬超英勇無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橋六戰,把曹操殺得割須棄袍,差一點喪命,絕非等閑之輩,就是雲長來也未必能戰勝他。”

張飛說:“我今天就去,如戰勝不了馬超,甘願受罰!”

諸葛亮看作用起到了,便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肯立軍令狀,便可以為先鋒!”

性格有時會影響做事的效果。諸葛亮針對張飛脾氣暴躁的性格,常常采用“激將法”。每當遇到重要戰事,先說他擔當不了此任,或說怕他貪杯酒後誤事,激他立下軍令狀,增強他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激發他的鬥誌和勇氣,掃除他的輕敵思想。

第二,了解對方的長處。

一個人的長處就是他最熟悉、最了解、最易理解的領域。如有人擅長文藝,有人擅長語言,有人擅長交際,有人擅長計算等。在化解與他人的矛盾的時候,就要從他的長處人手,因為這樣:(1)能和他談到一起去;(2)在他所擅長的領域裏,談論起來他容易理解,進而便容易說服他;(3)能將他的長處作為化解矛盾的一個有利條件,如一個善於交際的人,在分配他做供銷工作時可以這樣說:“你在這方麵比別人具有難得的才能,這是發揮你潛在能力的一個最好機會。”這樣說既有理有據,又能表現出領導者對他的信任,還能引起他對新工作的興趣。

第三,了解對方的興趣。

有人喜歡繪畫,有人喜歡唱歌,還有人喜歡下棋、集郵、書法、寫作等,每個人都是喜歡從事和談論其最感興趣的事物。從這裏入手,打開他的“話匣子”,便很容易就能達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第四,了解對方的其他想法。

一個人堅持一種想法,決不是偶然的,他必定有自己的堅持理由。而且,他講的道理一般都符合國家政策、集體的利益或人之常情。然而在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往往還存在有他本人的真實想法,他的真實想法怕拿出來被人瞧不起。如果能真正了解他的這一“苦衷”,就能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第五,了解對方當時的情緒。

一般說,影響對方情緒的因素有三點:一是談話前,對方因其他事所造成的情緒仍在起作用;二是談話當時,對方的注意力沒有在你這裏,而是正集中在別處;三是對說服者的看法和態度。所以,說服者在開始對他進行說服之前,要設法了解他當時的思想動態和情緒,這是決定溝通成敗的一個重要環節。

總之,在化解與他人的矛盾時,你要悉心研究,隻有如此才能夠有針對性地采取溝通方式。

51.得饒人處且饒人

“得饒人處且饒人”,一直是我們傳統的一句警句。即使自己站在有理的角度,也要給對方一個台階下,給對方留點麵子。這樣才能化解矛盾。如果你得理不饒人,一再給對方難堪,就會激起對方的反抗,甚至帶來嚴重的後果。

周末,閑來無事的老張一個人去逛花鳥市場,正在他專心看鳥的時候,一轉身不小心將一家擺在外麵的兩個花盆碰倒摔破了。老張連忙道歉,說願意把兩盆花的錢賠出來,可是一掏口袋才發現自己一分錢都沒帶,因為他平常沒有帶錢的習慣。

那個賣花的店主就不依不饒了,念叨著自己的兩盆花值不少錢呢,打碎了可真是心疼,其實最多也就10塊錢。

老張說:“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賠你錢就是了,可是我出門沒有帶錢,我回家給你取來行不?”

店主說:“我又不認識你,你說你回家取錢,你要是一走就不回來了呢?”店主不相信老張,拉住老張不讓走,老張反複解釋,店主就是不依不饒,說:“你今天必須賠我錢,否則甭想走。”他們的爭吵聲引來了很多人,在大家質疑的目光下,老張覺得真是丟盡了老臉,一口氣沒上來,心髒病突發,搶救無效,最後死亡。

店主為了10塊錢的花盆,和老張斤斤計較,結果葬送了老張的生命,自己還要為老張的死負責。得理不饒人隻會給自己招致麻煩。所以,有時候即使是站在理上也要懂得寬容,這樣關係才能和諧。

一家主人信佛,每年都會邀請廟宇裏的高僧參加宴席。有一次席間,高僧夾菜時,竟在一盤青菜中翻出一塊豬肉,高僧連忙將豬肉塞到素菜的底部。高僧的徒弟不解,他準備把肉夾出來告訴這家主人,高僧一把抓住徒弟,低聲說道:“如果你把肉拿給主人看,我就不認你這個徒弟!”徒弟聽到後就把肉放了回去。

回禪寺的途中,徒弟問道:“師傅,今個做的是素宴,那廚子分明就是在羞辱我們,我覺得應該讓主人處罰處罰他。”

高僧說:“無論這個廚師是否有心犯錯誤,可這錯誤已經鑄成,如果被他的主人知道,必定會當眾處罰廚師,痛打一頓或者把他趕出去,這樣的場麵不應該是我們出家人所期待的。行為處事固然要得理,但絕對不可以‘不饒人’。給得罪你的人留一點餘地,給予別人以寬容,自己就會收獲坦然。”

如果高僧將翻出來的肉呈現給主人看,主人定會將廚師打一頓或者趕出府邸,雖然給高僧解氣了,但必然會激起廚師的反抗。或許廚師受到懲罰後,會找機會報複高僧,這種惡性循環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響了勝利的號角,但這也是下一次爭鬥的前奏。所以即使在別人理虧的情況下,你也不要去斤斤計較,這樣,對方便也會心存感激,最起碼也不可能與你為敵。

《鬱離子》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趙國有個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國去討了一隻貓回來。中山國的人給他的這隻貓很會捕老鼠,但也愛咬雞。過了一段時間,趙國人家中的老鼠被捕盡了,不再有鼠害,但家中的雞也被那隻貓全咬死了。趙國人的兒子於是問他的父親:“為什麼不把這隻貓趕走呢?”言外之意是說他有功但也有過。趙國人回答說:“這你就不懂了,我們家最大的禍害在於有老鼠,不在於沒有雞。有了老鼠,它們偷吃咱家的糧食,咬壞了我們的衣服,穿通了我們房子的牆壁,毀壞了我們的家具器皿,我們就得挨餓受凍,不除老鼠怎麼行呢?沒有雞最多不吃雞肉。趕走了貓,老鼠又為患,為什麼要趕貓走呢?”

這個故事包含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麵,自然也有存在問題的一麵,但是我們應該看其主流。趙人深知貓的作用遠遠超過貓所造成的損失,所以他不趕貓走。在日常生活之中,如果隻是盯住別人的缺點和問題不放,怎麼去團結人、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