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溝通的技巧,父母的話語就不會成為孩子的煩惱;叛逆的孩子就會樂於聽從父母的建議;與鄰裏的溝通就少了磕磕絆絆;與愛人之間也不再有隔閡;與朋友的關係更加的親密……掌握了溝通的技巧就像站在山尖,可以與周圍形形色色的人愉快而輕鬆地交流。溝通技巧的掌握和運用會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和諧。
93.與父母溝通重在尊重
因為出生時代的不同、成長的社會環境不同,父母與子女兩代人之間總是有太多的不同:思想觀念上、生活習慣上、興趣愛好上、人生感悟上等。而眾多的不同,必然會造成諸多的分歧,從而影響到相互之間的感情。
父母是我們生命的賦予者,麵對他們,我們應該抱著一顆感恩的心,以尊重為前提。隻要做到這一點,任何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學會體諒父母
父母把一生的心血都花費在子女身上,給我們的是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自己“收獲”的卻是滿頭白發。在與我們溝通時又受到了各式各樣的叛逆、否決,心理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從而產生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獨感。這些心理的變化會影響他們的言行,所以我們要理解父母的變化,尊重他們的決定和想法,盡量消除年齡給他們帶來的心理上的影響。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寶刀未老”,並沒有失去自己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這樣做不僅使他們身心愉快,也是解決問題的合理辦法。即使他們的行為有不當之處也不要一口回絕,更不要與他們爭吵。
主動交流
和父母相比,不論我們年齡長到多大,在他們的眼中永遠都是孩子。遇事時不要自己一個人悶著冥思苦想,要多聽聽父母的建議。父母畢竟是過來人,要比你閱曆深、經驗豐富,況且父母是不會害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在他們那裏,你肯定能得到正確的指導和滿意的答案。
一位大學畢業剛剛參加工作的男孩,因一時衝動與同事發生了爭執。回家後,他如實地把這事說給了母親:“媽,你看,我剛工作就遇到麻煩了,怎麼辦哪?”母親聽後笑著對他說:“兩人因工作發生摩擦,這是難免的,但不管誰對誰錯,你都要主動提出和解,不能因情緒影響了以後的工作。”母親的一番開導,使他豁然開朗。第二天一上班,他就主動跟同事道了歉,於是,彼此又恢複了往日的關係。
無論工作多忙,我們每天都應該抽出時間,主動與父母交流。我們可以和父母談談自己的工作,也可以傾聽父母一天的活動內容。這樣可以讓父母參與到我們的生活當中,讓他們感覺自己沒有被忽略,自己在兒女的心中還有一定的“權威”。在多數人心裏,“權威”就意味著“尊重”,這足以讓父母感到欣慰。
不要嫌父母嘮叨,認真傾聽
在與父母交談時,我們應耐下心來認真傾聽。我們的態度會給父母一個暗示:他們的意見對子女很重要,父母會從內心感覺自己受到了尊重,得到鼓勵。 不要嫌他們嘮叨。你如果表現得不耐煩,很容易影響父母的情緒,他們會因此感到失落。即使父母的話有些囉嗦,也要耐心地聽他們說完。然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更要注意避免和父母正麵衝突,那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引發矛盾。與父母溝通,耐心才能體現誠意,這也是對父母最大的尊重。
對父母要盡應有的愛心
外出時,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訴他們你去的地方、什麼時間回來,不讓他們為你擔心;父母遇到不如意的事時,你要多利用言語表達你的關心;父母為你做了某件事時最好要說聲“謝謝”或“我愛你”,也可以用小字條寫上感激的話表達心意。總之,你要讓父母知道,你時刻都在關心著他們、愛著他們!
給父母適當的讚美
孩子在父母心中是第一位的,父母把全部的精力都傾注到孩子的身上,可能已經忽略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我們和父母交談的時候。可以不時地讚美他們的長處。如果父母會做一手好菜,在吃飯的時候,你可以大加讚美一番,他們會為此高興很長一段時間,而且會想在下次再露一手;如果你的母親會織毛衣,穿著她為你織的毛衣上街時,可以向朋友誇耀母親的手藝。
與父母交談,時而需要論理,時而需要撒嬌
隨著閱曆的加深,我們對很多事物都產生了成熟的看法,我們可以經常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思想,一方麵,讓他們給我們一些經驗和建議;另一方麵。讓他們意識到兒女已經長大,可以讓他們省心了。
另外,偶爾的撒嬌也可以加深與父母的感情。無論我們長多大,都永遠是父母眼中的孩子。撒嬌是孩子的特權,這種示弱的表現會讓父母感覺自己仍然是孩子的依靠,依舊處於主導地位,從而在無形中提升自身價值。
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任何時候對父母都要和顏悅色
如果父母強迫你做不喜歡的事情,你不要冷冰冰地拒絕或者頂撞他們,而要委婉含蓄地和他們講明白;如果父母有過錯,你也不能嚴厲地橫加指責,而應該和顏悅色、心平氣和地給他們指出來。和顏悅色不僅是體現“孝”道的最高境界,也是和父母溝通的一大法寶。
真誠的溝通重在用心,與父母溝通貴在尊重。因為尊重,所以我們要理解父母,因為理解,我們才能跨越“代溝”,彼此敞開胸懷,走進對方心裏麵。
94.傾聽孩子的心聲
與孩子溝通,需要家長放棄高高在上的權威地位,以朋友的身份和真誠的態度去對待。溝通是雙向交流,成功的親子溝通不是耳提麵命,而是雙贏的過程。
尊重孩子
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說過:“尊重孩子,重視孩子,會使孩子自我感覺良好的同時,增加自信、樹立自尊。而自信與自尊,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礎,是任何人成功所不可缺少的素質。”每個孩子都有自尊,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並且會竭力維護自己的尊嚴。所以與孩子溝通,尊重孩子的人格是前提,這樣孩子才會尊重家長,在此基礎上進行溝通才最有效。否則,就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影響,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認真的傾聽孩子的心聲
在溝通的過程中,傾聽和表達一樣重要。如今的孩子“不聽話”,大多是因為父母說的話不能符合他們的所思所想。想要打開孩子的耳朵,首先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如果大人能經常傾聽孩子的要求,孩子也不太會拒聽大人的命令。
在美國有一個大牌的節目主持人,他主持一檔和孩子交流的話題節目,有一天,他問一個孩子:“假設你正駕駛著一架飛機飛行,飛機上滿載著乘客,但是飛機突然沒油了,你怎麼辦?”孩子不假思索地說:“我第一個跳傘。”
這時,台下的觀眾哄堂大笑,他們沒想到,孩子會這麼鬼頭,遇到問題的時候,居然想到自己逃命。等台下觀眾笑完了,主持人接著問:“然後呢?”孩子說:“趕緊去取煤油,然後去救他們。”這時候台下變得鴉雀無聲了。所有的人都沒有想到,在孩子單純、幼稚的想法裏,居然有這麼善良而且博愛的心。
主持人可貴之處在於在能把孩子說的話聽完,正因為他把孩子的話聽完了,他才能真實地、完整地了解孩子的想法。所以說,傾聽的根本是什麼,是忘我。有時候,家長太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心上,就很難聽到孩子真實的聲音。
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
有一個孩子,在路邊蹲著看螞蟻,這時候有個成年人過來,問他:“孩子你在做什麼?”這個孩子說:“我在聽螞蟻唱歌啊!”成年人非常奇怪地問:“螞蟻怎麼會唱歌呢?”孩子說:“你又沒有蹲下來,你怎麼知道螞蟻不會唱歌呢?”
由此可見,家長隻有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真正聽到孩子的想法。
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多事情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但是在孩子的眼裏就可能是大問題,我們平時要多換位思考。
創造平等的交流條件
台灣有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教育過去隻相信一個打字,結果是兒子一打就不回家,家裏的錢丟失了,夫妻懷疑是兒子偷了,但沒有抓到證據,不管父親怎麼打兒子就是不承認。後來父親認為要改變教育方法做朋友,有一次,父親對兒子說“孩子你當家,孩子很奇怪,父親說我當家你用錢不方便,孩子說別提了,要錢你們都不給,什麼要我當家,你們放心嗎?父親說錢放在櫃子裏,你盡管拿,但有一個要求,用了多少錢告訴我,以後孩子用多少錢都告訴父親,隔了一個月一對賬,分文不少。父親對兒子說“你是天下最誠實的孩子”孩子的壞毛病也改掉了。這就是朋友的效應。
在很多家庭,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都是單向的,父母全權負責決策,孩子隻是執行者。即使是和孩子有關的事情,他們也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孩子一般都是心不甘情不願地按照父母的意見去做事,逆反心理會越來越強烈。平等的溝通會更有說服力,也能讓孩子體會到主人翁的感覺,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
多鼓勵孩子,賞識孩子
周宏的女兒婷婷自幼雙耳全聾,這給她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困難,但是父親周宏卻沒有放棄把女兒培養成才的信念,他始終把婷婷看作是世界上最聰明、最可愛的孩子。有一次婷婷做數學題。五道題做錯了三道,周宏不但沒有責怪她,反而高興地對她說:“婷婷真了不起,有兩道都做對了!”
很多家長遇到類似的問題會這樣說:“真笨,做錯了三道啊!”雖然這兩種表達的實質是一樣的,但產生的效果、對孩子的影響會有天壤之別。賞識會帶給孩子動力,鼓勵她再接再厲,爭取做得更好。而一味指責隻能讓孩子更加自責,甚至產生自卑感。
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要盡量避免使用消極的語言,要多對他們予以肯定和讚賞,尤其是當著別人的麵讚揚孩子,更能使孩子產生成就感和榮譽感,從而增強他們學習和做事的信心。
注意溝通方式
許多父母還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他人的孩子作比較,總是誇獎別人的孩子如何優秀。貶低自己的孩子。長期這樣,孩子就容易破罐子破摔,對父母產生敵對、逆反心理,甚至變得冷漠、情緒低落、故意與父母唱反調。
可見,不得當的溝通方式不僅不利於良好的溝通,還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父母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總結合適的溝通方式,必將取得良好的效果。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與孩子的溝通也是一件長期的事,不可能像“春天播種,秋天收獲”那麼簡單。家長要遵從孩子成長的心理特征,循序漸進地助孩子健康成長。
95.與愛人溝通重在理解
婚姻為相愛的人營造了一個溫暖的家庭,而使兩顆相愛的心緊緊依偎在一起的是雙方的理解和尊重。夫妻恩愛並不是追求永恒的激情,而是用雙方的責任來經營溫馨的家園。如果說和諧的家庭是一棵樹,那麼理解、寬容就是養料,夫妻雙方必須用寬廣的胸懷和愛心去澆灌它。
夫妻雙方各自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層次和不同的成長經曆,因而在生活習慣、行事風格、生活誌趣、性格特征等方麵都會存在差異。走進婚姻殿堂後,彼此之間的尊重、理解和包容是夫妻關係穩定的必要條件。首先必須適當改變各自原來的生活習慣,使之與對方相互協調。可以由原來的獨樂轉為同樂,由獨享轉為共享,由個人的興趣轉為共同的興趣。找出兩人的差異,並找出辦法予以解決,習慣對方的處事方式,這樣才能避免誤會的產生。
理解有多深,感情就有多深。理解就是要細心忖度對方的處境,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理解能讓彼此敞開心扉,全心全意地去愛對方。當夫妻之間不能互相理解時,就會因誤會而引起憤怒、怨恨或愧疚,這就阻斷了愛自由奔湧的渠道。
夫妻之間吵架的事是再正常不過的。所以你在訓練夫妻溝通能力時,必須要注意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要造成敵對情緒,因為一日情緒敵對,語言就會出現過激的情況,進而感情就會受到傷害。控製情緒不等於回避矛盾,如果雙方已經出現了不同意見,卻又不願意提出來,就會出現家庭冷戰。一旦家庭出現冷戰,又怎麼說得上是在溝通呢?
生活中,有的夫妻總是抱怨不斷。丈夫嫌妻子嘮叨,妻子怪丈夫懶散……但一味地抱怨隻能使感情慢慢冷卻,不妨換位思考或換一種方式來交流,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妻子對著丈夫大聲叫喊,她其實是想用這種方式引起丈夫的注意,希望丈夫能聽她說話,能理解她,尊重她!如若丈夫不理解妻子,勢必要花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收拾爛攤子。妻子指責丈夫的同時,也要花些心思想一想,怎樣以合適的方式讓對方接受自己的建議。避免無謂的爭吵。
那麼,夫妻相處的過程中,具體應該怎樣建立和諧的關係呢?
(1)夫妻雙方要樂於做彼此的朋友。對於夫妻來說,彼此給予的友誼越多,婚姻也就越幸福,這樣的婚姻關係也會更和諧。
朋友之間總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而過於親密的夫妻,總把對方當作自己的一部分,說話毫無顧忌,考慮不到對方的人格和意見,最終必然會影響夫妻的感情。在現代社會裏,夫妻間既要有共同思想、觀點、情感、追求、情趣,更要有獨立的人格和主張。如果其中的任何一方時刻想控製對方,對方就會想方設法維護自己的權利、人格和自由。從而形成控製與反控製的態勢,破壞夫妻間的正常情感交流。所以。夫妻雙方應具有一種朋友情結,讓自己的婚姻更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