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聯合國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公約》,有150多個國家的首腦在《公約》上簽字。會不會有一天聯合國也會通過《文化多樣性公約》,以保護各種文化不被侵犯和歧視?我們可以認為,文化的多樣性對不同文化與民族的存在和發展都具有保障和促進作用,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國家和民族,更需要從他文化中吸收新的元素和營養。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化都具有兩麵性,文化的彼此之間隻能是互補而不能是誰代替誰或誰打倒誰。文化隻能是多元一體的,絕對不能讓文化出現統一現象,一旦這種文化現象的出現,那是一種災難。西方文化雖然有許多的缺點,但其優點也非常明顯;中國文化雖有許多的優點,但其缺點也是路人皆知。一種文化的優點與缺點往往不是涇渭分明,缺點常寓於優點之中,而優點過極便是缺點;缺點如果使用得當,有時也可以產生積極的效果,起到優點的作用。任何一種文化既能培養人也能毀滅人,這可能是我們搞文化建設始終都要堅持的一種基本認識。
◎避免誇大傳統的思維傾向
在世界範圍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傳統像中國這樣地具有連貫性和悠久性,這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和自豪。但是,我們也不能過分地誇大曆史在我們建設新中國過程中的作用,曆史畢竟是過去,它不能夠說明現在,更代替不了奮鬥。
一分為二傳統。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和思想,這是事實,但在5000餘年的歲月中,中國也不乏流氓文化、封建文化和陳規陋習,而且這些不好的文化現象,現在還在負麵地影響著中國。因此,對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我們要充分地肯定;然而對其中的不足部分,也要有足夠的認識,其中包括中醫藥的某些方麵。否則,傳統就會成為我們背上的包袱,曆史越長,這個包袱也就越沉重,社會發展也就越來越緩慢,有時還會跌上一跤,被人打倒在地,再踏上一隻腳,要想翻身,非常之不易。為了翻身,中國人用了100多年的時間來奮鬥和犧牲,包括吃苦、受罪。所以,現在的中國人必須要在自我反省與自我批判中前行,中醫藥人必須要敢於在自我否定中創新。那種“歌舞升平”和“中醫藥比西醫藥好”的思想統統要不得。
用某一個特定的曆史階段或個別的事實來對文化進行優劣評價,顯然是不夠客觀的。對文化的評價要有長遠的眼光,而且文化隻有差異之說,並無優劣之分。但是,如果我們脫離了曆史、現實和具體的事件空談文化,也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我國傳統文化對處於現在國際環境下的中國社會來講,其優與其劣隻能是五五開。當中國實現了四個現代化,變得強大了以後,我們再來談老子(約公元前580~公元前500年)、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墨子(約公元前476~公元前390年)、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莊子(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荀子(約公元前325~公元前238年)等先哲,我們再來學習《莊子》、《老子》、《孟子》、《管子》、《墨子》、《韓非子》、《荀子》、《孫子》、《申子》、《吳子》、《慎子》、《鶡冠子》、《公孫龍子》、《屍子》、《尉繚子》、《列子》這些先秦時期的著作,以及《淮南子》(成書於西漢初年)、《抱樸子》(成書於晉代)、《文中子》(成書於隋代)等古代著作,將更加現實而有用得多。
講傳統需要前提。隻有勢力才能夠達到與人和,人也願意與你和,才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從遠古以來所追求的那種“與人和,謂之人樂;與天和,謂之天樂”(《莊子·天道》)的美好而中庸的大同世界。但是,現在的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非常的發展時期,而且國際環境也是變化不定。這些都不能允許現在的中國人和中國社會,去刻意地追求先哲們所追求的那種隻有在和平、穩定與平等的人類社會大環境下才能夠追求得到的“大同”社會。我們應該主張先強國,後講傳統;個人應該是先發展,後學孔子。這是因為:一個落後的中國是不能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隨之也就不能夠有效地在國內實施孔孟之道,在世界宣傳孔孟之道,雖然它們很有用;一個在市場經濟中連自己的溫飽和工作都無法保障的人,像當年的孔子那樣整天東奔西跑是沒有多少能量還能夠子曰、子曰得起來的,盡管它也很有用。孔子在世的時候他本人都沒有發展起來,而且當時的中國社會基本上還算是政治民主。那麼現在的中國人,特別是現在年輕的中國人,背誦孔子的語錄就能夠使自己發展起來嗎?不能。
管仲雲:“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形而下的生存,然後才能進行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培養情操。國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發展,然後才能在國際上樹立形象,表現為溫文爾雅。為什麼現在中國文化和中醫藥都能夠走向世界?這與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是分不開的。達則兼濟天下。但是,我們在強國和個人發展過程中也不能一概地否定傳統和學習孔子,這方麵中國人也是有過教訓的。傳統(包括孔子)如果運用得好也會幫你成功或成才,那些在海外非常成功的炎黃子孫們(如楊振寧、李政道、丘成桐等)都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幾乎可以倒過來背《論語》。與此同時,他們講起孔孟之道來比我們普通人更加有滋有味,這是由於他們的成就和地位使然。現代的東西如果你把握得不好也會葬送你的前途和命運,在那些海外的中國人當中,甚至是在那些最優秀的海外中國人當中,也發生過慘痛的悲劇。現代和傳統都是一把雙刃劍,過與不及都能夠對人產生傷害作用,隻有恰到好處才能於人、於己、於國家和於世界都有益。
不能以德報怨。目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仍然是一個“弱肉強食”和“仁者害己”的時代。麵對著那些連理都不講的強盜,喪心病狂的流氓、無賴,你還能對它講“仁”嗎?當小偷拿著你的錢包準備離開時,你還能說:“歡迎下次再來”;當強盜搶走你的東西跑開的時候,你還能說:“小心,別摔著”這樣的話嗎?顯然不可以。雖然筆者不主張“以牙還牙”,但我們也絕不能以德報怨,應該是按照國際慣例辦事。以前,我們中華民族總是以大國的大度精神風格,彬彬有禮的儒雅形象麵對著世界,包括麵對著那些曾傷害過中國的國家和人,但很少得到有禮貌的正麵回報,反而別人更加變本加厲地傷害著中國和中國人,侵犯著中國的利益。日本為什麼對以前所發動的侵略戰爭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連日本人自己都認為這是對日本持寬大政策的結果。
在國際關係上,100多年來從沒有人同我們講過風格或情義,在中國人民最困難的日子裏,有多少國家真誠的幫助過我們,憐憫過我們?有的國家甚至是乘人之危,在中國懦弱的時候侵略中國,在中國人民饑寒交迫和在死亡線上掙紮的時候,還要向中國索賠巨額戰爭賠款。中國為那些侵略中國的強盜們賠了多少白銀?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中國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付清,外加利息,共9.6億兩白銀,相當於當時中國政府10年的財政收入;甲午戰爭結束後,日本向中國索賠白銀2.2億兩,這些錢是中國從外國銀行借的,外加利息共6億多兩白銀。現在,那些在曆史上侵略過中國的國家或從表麵上看比我們落後的國家或地區,仍然經常地傷害著中國人民的感情,侵犯著中國的利益,甚至挑戰著中國的主權,這種生存與發展環境,怎麼能夠容許現在的中國人去“之乎者也”、“子曰、子曰”地過分抬高中國傳統文化至高無上的作用呢?當今的世界,早已經不是那種半部論語就能夠治天下的小國寡民的時代,但這並不否定傳統文化對我們建設現在和未來的新中國所應該起的那一部分(不是全部)作用。其中包括“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子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之類的聖人之言,以及忠、孝、悌、恭、寬、信、敏、慧和“以自然為本,以謙遜為宗”等聖人之德。子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舉止儒雅,思想溫和,行為溫良恭儉讓,也是做個現代文明人的最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