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會駕馭調控好自己的心態
如果青少年能夠做自我心態的真正主人,能夠調整、控製和駕馭自己的心態,那麼,要在待人接物上做到謙虛有禮就非常容易了。
世界上沒有一條筆直的路,所以在生活中,青少年要樹立多走彎路以迂回曲折的方式達到自己所要達到的目的的觀念。其實,這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也許,沒有什麼比光線更直的東西了,但科學家們發現了這樣一個簡單的真理:表麵上沿直線傳播的光線,如果從微觀上分析,其實是以“波”的方式沿曲線向前推進的。光線尚且如此,更何況極其複雜的社會呢?
但人類由於實現目標的願望過於強烈,往往希望自己的目的一朝達到,希望“羅馬在一日之間”建成,一旦自己的願望和欲求受到阻撓和挫折,往往會“氣不打一處來”,並由此而導致許多愚蠢和魯莽的舉動。青少年要想成功首先要擁有有效地調整和控製自己心態的功夫。
阿蘭·馬爾蒂是法國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一天晚上他身著便裝來到市中心的一家煙草店門前,他準備到店裏買包香煙。這時店門外一個叫埃裏克的流浪漢向他討煙抽。馬爾蒂說他正要去買煙。埃裏克認為馬爾蒂買了煙後會給他一支。
當馬爾蒂出來時,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漢埃裏克纏著他索要煙。馬爾蒂不給,於是兩人發生了口角。隨著互相謾罵和嘲諷的升級,兩人情緒逐漸激動。馬爾蒂掏出了警官證和手銬,說:“如果你不放老實點,我就會給你一些顏色看。”埃裏克反唇相譏:“你這個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麼樣?”在言語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團。旁邊的人趕緊將兩人分開,勸他們不要為一支香煙而發那麼大火。
被勸開後的流浪漢罵罵咧咧地向附近一條小路走去,他邊走邊喊:“臭警察,有本事你來抓我呀!”此時,失去理智、憤怒不已的馬爾蒂拔出槍,衝過去,朝流浪漢埃裏克連開四槍。埃裏克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殺人罪”對馬爾蒂作出判決,他將服刑30年。
一個人死了,一個人坐了牢,起因卻是一支香煙,罪魁則是失控的心態。
明朝人呂坤對此類生活中常發生的事看得很透徹,400年前他就說過:“忍、激二字是禍福關係。”忍,是忍耐;激,是激動。二者的區別就在於能不能克製:能克製就能得福,不能克製就可能帶來災禍。所以,這是一個必須認真麵對的關口。
警察馬爾蒂和流浪漢埃裏克之間發生的悲劇,不就驗證了呂坤的話嗎?
林肯說得好:“與其為爭路而被狗咬,不如將路讓狗。即使將狗殺死,也不能治好受傷的傷口。”
唐代僧人寒山曾寫詩道:“有人來罵我,分明了了知(心裏明明白白)。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
這些話很值得玩味。
其實,人完全可以控製自己不好的心態。有一句名言:人之所以不安,不是因為發生的事情,而是因為他們對發生的事情產生的想法。
的確如此,如果上麵那個法國警察改變了自己的想法,這樣認為:瞧!那個可憐的流浪漢需要一支煙!那麼,他的心態就會徹底改變。如果流浪漢也改變自己的想法:不就是一支煙嘛,他不給就算了,還可以找別人要。那麼,他的心態也會得到改變。所以,青少年隻要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心態。
2.用良好的心態引導正確行為
心態的力量牢牢地控製人的行動。為此,人們須將心態調整到一種恰當的狀態,用好的心態引導好的行為。
人的行為常常由心態來決定。好心態決定正確的行為,壞心態決定錯誤的行為。
以前有一句十分流行的話:“跟著感覺走。”現在,人們的感覺已轉化成了心態,於是,人們的行為又開始跟著心態走。
西方有一個古老的故事:
一位住在海濱的哲學家,一天突然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他想橫渡大海,去海的對岸看一看。他是一位邏輯學家,經過冷靜的冥思苦想,他理智地歸納出了這次航海的各種不同的理由,結果他發現他不應當去的理由比應當去的理由更多:他可能暈船,船很小,風暴可能危及他的生命;海盜的快艇正在海上等待著捕獲商船,如果他的船被他們捉住了,他們就會拿走他的東西,並把他當奴隸賣掉。這些理由和判斷表明他不應該進行這次旅行。
然而,這位哲學家還是作了這次旅行。為什麼呢?因為他的想法已變成了一種心態在左右著他的行為。心態不斷地對他的理智說:“朋友,這件事在推理上雖有些令人生畏,但情況也許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壞。你常常都是一個幸運兒,這次也不例外。”心態的力量牢牢地控製住了這位哲學家,以至於後來,如果不進行這次航海,他就會坐立不安,甚至可以說,會成為他人生的一大遺憾。心態終於戰勝了理智,他揚帆起航了。正如他理智所判斷的那樣,他成了海盜們的戰利品。
這個悲劇故事生動地說明了一個觀點:行為跟著心態走!
因此,當青少年對某件事做決定時,一定要保持心態的平和寧靜。但是,如果青少年的心態調整不到這一狀態,自己對外界形勢的判斷就會受主觀心態的影響,就不能夠做到客觀,其結果往往會判斷失誤,給自己造成極大的損失。
中國有一句俗語:情人眼裏出西施。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情人被心態左右了,他的認識水平和判斷力完全向心態屈服了。他愛意濃濃,對心愛之人一往情深,此時,他看見的一切都是自己希望看見的。於是,即使對方再醜,在情人的眼裏,她也像西施一樣美麗動人。
然而,青少年在下決心之時,一定不能夠“情人眼裏出西施”,而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做到冷靜客觀、不急不躁、無悔無怨。這樣,我們才能認清客觀形勢、分析出情況的變化,從而做出準確的判斷。倘若青少年的心態調整不好,縱使變化就在眼前,也看不清楚。
某公司有一位替老板開車的司機,幹活任勞任怨,為人挺仗義,是一個不錯的小夥子。但就是心態不好,太急躁,開起車來左竄右竄,非常快。到公司不久,老板便發現了他的這一特點。老板對他說:“你的心太急,要多注意一點,否則要出事。”果不其然,沒過多久,他開車追尾了。老板狠狠地說了他一通,並告訴他,如果不能控製自己這一急躁的心態,將來還會出事。他爭辯說自己明明踩了刹車,但就是刹不住,他懷疑刹車係統有問題。於是,他到修理廠將刹車係統徹底檢查了一遍,結果是毫無問題。其實,這並不是車的問題,而是他心態的問題,他急躁的心態影響了他對車速和車距的判斷。由於這小夥子除了這一毛病之外,實在不錯,老板就把他請到辦公室談了談心。老板跟他講,為什麼一個人心裏有急事的時候,總會覺得車速太慢?為什麼一個人不願去某地又非去不可的時候,總會覺得車速太快?原因就在於心態影響了他的認識和判斷。老板希望他能控製自己的心態。
然而,這次追尾過去僅僅一個月後,他又一次追尾了,而且情況比上一次還要嚴重。老板哭笑不得,他也十分內疚,說他控製不了自己的心態,並主動辭了職。
可見,對任何一個人來說,不控製好自己的心態都是很容易犯錯誤的,尤其是當變化來臨之時。當青少年的人生遇到大的轉折之時,應該學會控製好自己的心態,否則,就會對客觀情況的變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會抓不住問題的症結所在,就會把內心的願望誤認為是客觀的現實。如此一來,青少年就不能真正地去審時度勢,就會對情況做出錯誤的判斷,采取錯誤的行為。於是,一步走錯步步錯,自己的人生就會陷入更大的困境。
3.以快樂的心態在現實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