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當你所熟知的人突然離你而去,當生活使你沮喪不堪,當你以為自己是世上惟一不幸的人、感到難以撐過艱難時期時,請記住——那隻是一堆散落在地的豌豆,破碎的生活隻是暫時的,完整的人生掌握在你自己的手裏——你隻需振作起來,堅強地繼續走下去,猶如俯身將散落的豌豆一粒粒撿起來。
天賜良機
文/保羅哈維
1886年6月25日,巴西裏約熱內盧劇院裏氣氛緊張。
大幕還沒拉開,全場已經完全陷入混亂,跺腳聲、叫罵聲、口哨聲摻雜在一起,不絕於耳。衝突雙方是台下的巴西觀眾和台上的意大利歌劇團。事態之所以發展到這步田地,還要從頭說起。
幾天前,歌劇團經理加洛·羅希帶領這個意大利歌劇團來巴西進行巡回演出。為了吸引觀眾,羅希聘請了巴西著名的音樂家萊奧波爾多·米蓋爾做樂隊指揮。但除了指揮外,樂隊的其他成員都是意大利人。
劇團首場演出的第一個劇目是《浮士德》,這個劇目被當地媒體批得體無完膚。樂隊成員抱怨巴西指揮態度傲慢,才能平平,致使演出失敗;而巴西的米蓋爾也不示弱,第二天就在各大報紙上發表公開信說:“那些外國人(指意大利樂手)自滿而懶惰,還對我出言不遜。”這位巴西指揮聲明從當日起退出巡回演出活動。
巡演第二場在當天下午舉行,劇目是《阿依達》,節目單早已印發,多數巴西人幾天前就買好了票。當時,米蓋爾在裏約熱內盧很有威信,當觀眾聽說自己喜愛的指揮憤然辭職時,紛紛把矛頭指向了“那些外國人”。意大利人對米蓋爾不敬,就是對巴西不敬。於是就有了開頭那一幕,原本溫文爾雅的歌劇迷一反常態,嚷著要退票。
按照原計劃,樂隊指揮的位置由指揮助理代替。助理來到舞台前的樂隊池。台下傳出沙沙的響聲,觀眾都在翻節目單,找關於他的介紹:“助理指揮,森普蒂……”一個意大利人的名字!
還沒等森普蒂站穩,觀眾席上就響起了刺耳的口哨聲。森普蒂氣憤地擲下指揮棒,離開了樂池。台下更是群情激憤,氣氛更加緊張了。
現在,歌劇團經理羅希隻好親自來指揮。為了緩解氣氛,他小心翼翼地撥開幕布。又是一陣沙沙聲,節目單上寫著:“經理,羅希”。還是個意大利名字!羅希也被噓聲淹沒,灰溜溜地逃了回去。幾分鍾後,領唱慢慢向指揮台湊近。觀眾再次翻開節目單:“合唱領唱,文特裏”。怎麼又是個意大利人?一片跺腳和口哨聲中,文特裏也被趕了下來。
同時,在後台,歌劇演員們在哭泣,經理羅希焦躁地走來走去。如果被迫取消這場演出,消息一傳開,整個巡回演出都可能泡湯。為了這次巡演,歌劇團投資非常大。如果失敗,劇團將瀕臨破產,全團人馬都有失業的危險。但觀眾情緒失控,憤怒的火山一觸即發,退票似乎是惟一安全的選擇。
忽然,有個聲音說:“讓他試試看,節目單上沒有他的名字。而且他記得所有歌劇的曲子!”那個“他”隻有19歲,是坐在樂隊最後排的一個大提琴手。他的位置是如此微不足道,演出前甚至有朋友對他說:“反正你在最後一排,而且隻用在合奏時拉幾下琴,開個小差沒人知道。不如趁機去逛逛裏約熱內盧的夜景吧。”但出於責任感,他沒有溜走。現在這個默默無聞的大提琴手被推上了指揮台。觀眾目光集中在這個清瘦的男孩身上。“他是誰?”人們紛紛翻找著,節目單沙沙地響了半天,但演員介紹裏根本沒他的名字。“找不到,也許是個巴西人吧?”台下的吵鬧聲減弱了一些。
忽然,男孩兒在眾目睽睽之下從容地合上了麵前的樂譜。“什麼?他全憑記憶指揮!”觀眾驚呆了,全場頓時一片安靜,隨後《阿依達》的前奏在劇場中低沉、緩慢地響起。一個音樂史上的傳奇從此誕生。
演出結束後,巴西觀眾發現這個年輕的指揮其實也是意大利人。但這已經不重要了,他們已經被他的才華深深打動,他的國籍早就不重要了。那場歌劇更令整個音樂界轟動,為了聽他指揮的歌劇,很多人甚至從其他國家趕往巴西。不知名的大提琴手一炮打響——他就是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
托斯卡尼尼的成功,不僅靠天賦,也不光是好運氣,最重要的是他的敬業精神。
永不放棄
文/帕維特拉克裏斯南
娜赫瑪是一名優秀的教師,馬諾哈爾則是一位天才科學家。兩人在繪畫方麵都才華橫溢。他們是幸福的一對,有一個美麗可愛的女兒。他們到各地旅遊,廣交朋友。無論在哪裏,歡笑都伴隨著他們。然而一場車禍改變了一切。
車禍使娜赫瑪受了重傷,肩部以下終生癱瘓。她不得不服用很多對大腦有損害的藥物,忍受感染、褥瘡和身體痙攣的折磨,每天24小時離不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