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使人折服的處世語言(4)(2 / 3)

但他舉出好幾個例子,說明好些顧客有時候極為不講理,有的時候滿口謊言,更常有的是躲避他,根本不跟他見麵。伊麗莎白一句話不說,讓他吐出心裏的不快。然後根本不需要她請求,他說就算她不能立刻付出所欠的款額也沒有關係,如果她在月底先付給他20元,然後在她方便的時候再把剩下的欠款付給他,一切就沒有問題了。

記住:試著去了解別人,從他的觀點來看待事情就能創造生活奇跡,使你得到友誼,減少摩擦和困難。別人之所以那麼想,一定存在著某種原因。查出那個隱藏的原因,你就等於擁有解答他的行為、也許是他的個性的鑰匙。假如你對自己說:“如果我處在他的情況下,我會有什麼感覺,有什麼反應?”那你就會節省不少時間及苦惱,並大大增加你在做人處世上的技巧。

(3)讓對方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反思

口才專家總結了許多說服別人的秘訣,有些是很值得借鑒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以事喻理。道理的“理”性愈強,愈要注意讓事實講話、佐證,否則就會因教育對象缺乏感性體驗,影響對“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用事實充實大道理,還可以避免說大話、空話,聯係實際把道理講實。現在一些大道理所以讓人聽不進,就在於講得虛。

②以小見大。思想是有差別、有層次的,講道理也應有層次。缺少層次,一下子跨越幾個台階,會讓人感到道理離得很遠,接受不了。講者應擅長於小事情中講寓含著的大道理,於身邊事情中講可望及的遠道理,於淺表事情中挖掘可觸摸的深道理。

③反法設問。把大道理分解成若幹個問題,用問話提出。一則引發興趣,啟發大家共同思考;一則用以創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氣氛,使人覺得不是在灌輸大道理,而是在共同探討問題。這種方法,變聽為想,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反思,在拋磚引玉、換位思考中,讓“係鈴”人自己“解鈴”。

④迂回引導。正麵一時講不通,不妨搞些“旁敲側擊”。講好大道理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學會剝繭抽絲,逐步引導,層層深入,最後“圖窮匕見”,將大家的思想統一和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有時也可借題發揮,講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道理。這樣可以避免把講道理變成簡單的演繹論證,使教育對象易於接受。

⑤理在情中。有時講大道理,教育對象並非對道理本身不接受,而是與講道理的人感情上合不來。這時講道理的人要善於聯絡感情,要注意反省自己有無令對方反感的地方,及時克服和糾正。尤其當對方抵觸反感情緒較大時,首先要以誠相待,要在理解、尊重、關心的原則基礎上,再講道理。

⑥巧用名言。一句含有哲理的名人格言可以發人深省,給人以啟迪。現在有不少青年人,對名人與名人名言有一種崇拜感。把大道理與名人名言巧妙地結合,可以把大道理講得耐人尋味,富有吸引力。

⑦談心滲透。“大鍋飯不覺香”,講大道理僅靠在課堂上和公共場合講,受當時環境氣氛的影響,有些朋友可能聽不進。出現這種現象,有時就要開“小灶”,選擇一個恰當的場合,與對方真誠、平等地談心交流。

⑧語言感染。以適應對方的“口味”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口語的魅力,把道理講得有聲有色,生動活潑。美妙的語言是大道理磁石般的外殼,它能吸引聽眾去深入理解“內核”。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樹立自信心,相信正確道理的威力;其次,要注意語言的訓練,努力提高表達的技巧。

⑨點到為止。話講得囉嗦就讓人厭煩,聽不進。有些人生怕人家聽不懂,翻來覆去地講一個道理,結果適得其反。正確的方法是,應該視情況因人出發,針對實際把握要講的內容,該講的一定要“點到”,同時又要注意留下充分思考的時間,讓對方去領悟、消化。

⑩言行結合。有時對方之所以不服,很重要的一條就在於講道理的人自己做得不好。“做”得好才能贏得“講”的資格。把單純地講道理變成付諸行動的邊講邊做,讓人在“看服”中更好地信服,自覺地接受大道理。隻有這樣,才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最佳效果。

(4)把你的希望和願望變成對方的

尤金·威森為一家專門替服裝設計師和紡織品製造商設計花樣的畫室推銷草圖,一連三年,威森先生每個星期都去拜訪紐約一位著名的服裝設計家。

“他從不拒絕接待我,”威森先生說,“但他也從來不買我的東西。他總是很仔細地看看我的草圖,然後說:‘不行,威森,我想我們今天談不攏了。’”經過150次的失敗,威森終於明白自己過於墨守成規。於是他下定決心,每個星期撥出一個晚上去研究做人處世的哲學,以發展新觀念,創造新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