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處世,貴在有德。中國人的所謂“處世”,首先是要“做人”,故“做人處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處世。而“做人”的要義在於,人的行為必須合乎“人”應該具有的道德規範,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德待人。
與人交往,要以德待人。中國傳統處世之道的尚德傾向,還表現在強調人際交往的道德性,主張人與人之間應當是“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與人相處,德行為先。
曾國藩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做人的道理,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會委靡,太剛就容易折斷。剛不是說要殘暴嚴厲,而是強矯而已。趨事赴公,就需強矯。爭名逐利,就需謙退。”
老子也提出:“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幹硬枯燥。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一類。”“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攻入天下最堅強的東西裏麵去,可以說是無孔不入。”“普天之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堅強的東西,卻沒有什麼可以勝過水了。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對於如此的道理普天之下的人們沒有誰不知道,然而就是很少有人能做到。”
山為剛,沉鬱穩重,而四季變換的景色卻是某種意義上的柔;水為柔,靈活而又多變,而那不變的本色卻是某種意義上的剛。我們要謹記的是“站在風口浪尖上你別暈”,時代洪流滾滾而來,將那些想有所作為的傑出人才,紛紛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做人處世應該做到剛柔相濟,剛硬與柔順相互彌補,做到兩者兼施。過去通常指施政手段、公關手法、對敵策略、做人風格,這裏隻指做人風格,可謂人生難題。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闡明的觀點是,凡為將者,當以剛柔相濟,不可徒恃其勇。明確地點明了剛柔相濟不是一般人的要求。這實際上就是指人通過剛柔並用的手段來駕馭他人的思想行為的本領,對於那些能夠駕馭他人思想的人可認為是將才,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就隻能成為兵卒。
我們通常會看到社會上的許多人有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有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又“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一切都與下邊的這個寓言不謀而合:
在山頂上生長的橡樹由於陽光雨露充足,沒過幾年的工夫便長得粗壯而又高大挺拔,亭亭如蓋的樹冠遮天蔽日,昂首蒼穹。有一日,忽然吹來一陣狂風,將聳立山頂的橡樹連根拔起,一直拋到了山下的蘆葦叢中。平白遭受滅頂之災的橡樹看著狂風中完好無損的蘆葦,感到頗為不解,蘆葦告訴它說:“因為沒有你高大挺拔的身軀,所以我們在多年的風雨中練就出了一個剛柔相濟的身子。”
對於生長在現代社會裏的每個人來說,也必須練就出像蘆葦般剛柔相濟。因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決定一個人常立不敗的是人才成長的抗風險能力。
所以,做人處世應該要靈活,不能固執己見。一件事情可能包括方方麵麵的矛盾,每一個矛盾都會影響到整個事情的發展。如果不采取靈活圓通的態度,而是偏執頑固缺乏通融,不僅化解不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矛盾,反而會使矛盾激化,最後導致事情發展受影響,產生令雙方不滿意的結果。
從自己的內心看世界應該圓滿,在與外麵的世界交流溝通的時候應該圓通。圓滿是美妙的做人心境,圓通是高超的處世技巧,兩者互為表裏,這是一個人做人處世修身養性的必修課程,也是一個聰明人應該具備的人際交往的技巧。
本書從圓通處世是一種大智慧、藏而不露真聰明、不斷完善自己的性格、敢於突破自我、輕鬆贏得好人緣、圓通處世成就自己等六個方麵,通過生動的案例和精彩的點評,向讀者詮釋了做人處世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及如何掌握相關的處世技巧,使自己能夠得到不斷完善,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希望本書能夠帶給讀者人生的啟迪。
編者
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