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藏而不露真聰明(2)(2 / 3)

宇宙之大,談話的資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何必一定要把別人的短處作為話題?更何況,我們所知道關於別人的事情不一定完全可靠,也許別人還有許多難言之隱不被我們所詳悉。若貿然拿聽到的片麵之詞宣揚出去,那麼就容易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我們若說出了什麼話,就很難收回來了,因此,若不是確切地知道某件事情的真相,切忌胡說八道。

即使有人向你談起某人的短處時,你最好是聽了便罷,不要深信這種傳言,不必將此記在心中,更不可做傳聲筒。

人群相聚,都不免要找話題閑聊。天上的星河,地上的花草,眼前的建築,身後的山水,昨日的消息,今天的新聞,都是絕好的談話內容。何必去說東家長西家短,無事生非地議人家的短處呢?好說人家短處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我們必須克服。

那些會做人的人在說話方麵,也如同在任何其他事情方麵一樣,總是注意自我克製。那些聰明和懂得自我克製的人總是避免心直口快、直言無忌,決不以傷人感情為代價而逞一時口舌之快。比如,有的人在工作中看到別人幹活幹不好時,他不會在旁邊指手畫腳,說三道四,更不會把別人攆走,顯示他的能幹,而是會很客氣地說:“我試試看怎麼樣?”這樣說了,即使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幹不好也不至於丟麵子;如果幹得好,即使別人嘴裏不說,心裏也會佩服。尤其是他沒傷別人的麵子,又替別人幹好了活兒,別人會從心底裏認為這個人“夠意思”,做人穩重、紮實,又有真本事。孔子說:“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也就是說,君子做人,總是行動在前,語言在後。

有人說言語是一種卑賤的東西,一個說話極隨便的人,一定沒有責任心。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多言不如多知。

我們常有這樣的常識,在推斷事物時,即使十句話中有九句對,也不見得會獲得好評,被視為才智卓越的人;相反的,隻要說錯一句話,就會受到各方的攻擊。又如所想的十個計謀中,即使有九個獲得成功,也不一定被推崇;而隻要有一個計謀失敗,就會為世人所譏笑。因此,在某些事情上寧可保持沉默,也不要急於發表高論。

應該說,假使十句話中有九句無誤,其人的智慧必然不低,可是,隻要一言不中,就會遭到責難。所謂“不做不錯”,還是三緘其口為宜。因為世人對於有才智的人,往往是既羨慕又嫉妒,因此,唯有收斂鋒芒才是上策。

同樣的,十個計謀,九個能夠成功已經很難得了,然而,其中隻要有一個失敗,就會受到眾人的攻擊。一般人都習慣於苛求別人,事實上,自己去做也不見得高明。批評某項措施容易,實際擔當責任,展開工作,就會發現問題很棘手。

與有德之人相處應注意細節。如果別人尚未開口,你就搶著發言,會被認為性情過於急躁;相反的,長輩和你談話時,你卻保持緘默,這未免有失禮儀;假使你根本不顧慮他人的臉色,一味地高談闊論,就與瞎子無異。所謂的“躁”,不是指侍奉有德之士或長輩時,迫不及待地發言,而是指“多嘴”。

當然,過分沉默也不是好事。在適當的時候,發表中肯的言論,才能獲得他人的敬重。說話應謹慎,指的是舍棄那些不可說的話,而隻說應說的話。禍從口出使人身敗名裂,福自心生使人添色增光。

俗話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有時說話的人並無惡意。但對聽者而言,卻可能是傷及自尊心的惡語,因此說話應謹慎,隻說自己該說的話。

說話得體,則讓人舒服;反之,隻會讓人反感:一句話同一個意思,出自兩個人之口,聽起來也有區別。

謹慎說話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在與自己沒有關係的事情上,盡量不說話。不說話不僅確保安全,而且能給人留下持重、非同凡俗的印象。

【2】在不得不說的情況下,盡量少說,不誇誇其談,不信口雌黃,不妄發議論。言多必失,多言多失,少言少失,不言不失。要保持“少說為佳”的態度。

【3】麵對流言蜚語,一笑了之,切不可做傳話筒,有損自己的人品。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隨隨便便說別人的短處,輕輕鬆鬆揭別人的隱私,不僅有礙別人的聲望,且足以表示你為人的卑鄙。

【4】不說空話,這是一個人進行道德品質修養的重要內容。一個人整天裏空話連篇,不幹實事,那他將一事無成。愛因斯坦給成功確立的公式是:成功=行動+正確的方法+少講空話。

【5】不說假話。馬克·吐溫說:“我們千萬不能說假話,因為我們不知道何時需要說假話。”假話一旦被揭穿,便會失去人們的信任,落得說話無人聽,辦事無人理,成為令人厭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