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芒太露而惹禍上身的典型在舊時是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時,各路英雄彙聚一個麾下,鋒芒畢露,各顯其能。主子當然需要借這些人的才能實現自己圖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這些虎將功臣的才華才能就成了皇帝的心病,讓他感到威脅,所以屢屢有開國初期濫殺功臣之事,所謂“殺驢”是也。韓信被殺,明太祖火燒慶功樓,無不如此。大家讀過《三國演義》後可能注意到,劉備死後,諸葛亮好像沒有大的作為了,不像劉備在世時那樣運籌帷幄,滿腹經綸,鋒芒畢露了。在劉備這樣的明君手下,諸葛亮是不用擔心受猜忌的,並且劉備也離不開他,因此他可以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華,輔助劉備打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劉備死後,阿鬥即位。劉備當著群臣的麵說:“如果這小子可以輔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當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為君算了。”諸葛亮頓時冒了虛汗,手足無措,哭著跪拜於地說:“臣怎麼能不竭盡全力,盡忠貞之節,一直到死而不鬆懈呢?”說完,叩頭流血。試想,劉備再仁義,也不至於把國家讓給諸葛亮,他說讓諸葛亮為君,怎麼知道沒有殺他的心思呢?因此,諸葛亮一方麵行事謹慎,鞠躬盡瘁,一方麵則常年征戰在外,以防受人“挾製”的把柄。而且他鋒芒大有收斂,故意顯示自己老而無用,以免禍及自身。這是韜晦之計,收斂鋒芒是諸葛亮的大聰明。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還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
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為自己掘好了墳墓。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
深藏你的拿手絕技,你才可永為人師。因此你演示妙術時,必須講究策略,不可把你的看家本領都通盤托出,這樣你才可長享盛名。在指導或幫助那些有求於你的人時,你應激發他們對你的崇拜心理;要點點滴滴地展示你的造詣。含蓄節製乃生存與製勝的法寶,在重要事情上尤其如此。
鋒芒是激勵別人的有效方法,但若仔細看看周圍一些有人緣的人,卻與你完全相反,他們“和光同生”,毫無棱角,言談舉止,個個都深藏不露,好像他們都是庸才。其實他們的才能,頗有出於你之上者;他們個個都很訥言,其中卻頗有精言善辯者;好像他們個個胸無大誌,其實不乏雄才大略不願久居人下者,但是他們卻不肯在言語上露鋒芒,在行動上露鋒芒,這是什麼道理?
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鋒芒,便要得罪旁人;行動鋒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成為自己的阻力與破壞者。如果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壞者,在這種形勢之下,你的立足點都會被推翻,哪裏還能實現你求知於人的目的?
觀棋不語真君子
風流不在談鋒勝,袖手無言味最長。沉默,顯示了冷靜和清醒;沉默,閃爍著智慧和膽識。
沉默是金,禍從口出。一個冷靜的傾聽者,會到處受人歡迎;而一個喋喋不休的人,像一隻漏水的船,每一個乘客都希望趕快逃離它。同時,多說招怨,瞎說惹禍。正所謂言多必失,多言多敗,隻有沉默,才不至於被出賣。
當初,釋迦牟尼在蓮花池上,麵對諸位得道弟子,突然作拈花微笑,眾人不解其意,而隻有迦葉尊者領悟了佛祖的意思,他會心一笑,於是就有了禪宗的起源。孔子觀於後稷之廟,見三座金鑄的人像,默默在它背上銘刻了幾句名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無多事。多言多敗,多事多害。”
釋迦牟尼佛作拈花微笑,孔子銘刻“無多言,無多事”,這兩位聖人的行為,勸誡人們:為人寧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態度,不驕不躁,寧可顯得笨拙一些,也絕對不可以自作聰明,喜形於色,溢於言表。
“緘口金人訓,兢兢恐懼身。出言刀劍利,積怨鬼神嗔。簡默應多福,吹噓總是蠢。”善於掩飾自己,不讓他人覺得你深不可測,從而集中心思與力量來對付你,這便是“沉默是金”的道理。
如果一個人想平和地度過一生,他絕對有必要學會在事情上進行自我克製。人類必須容忍和克製,脾氣必須服從於理性的判斷。
檢點自己的言行對個人幸福是絕對必要的,有時話語比匕首更能傷透人心。一則法國諺語說:“語言的傷害比刺刀的傷害更可怕。”那些刺人的反駁,那些溜到嘴邊傷人的話,如果說出來,可能會使對方太難堪。布雷姆夫人在其《家》一書中說:“老天爺禁止我們說那些使人傷心痛肺的話,有些話語甚至比鋒利的刀劍更傷人心;有些話語則使人一輩子都感到傷心痛肺。”
要做到沉默,就要能正確地對待別人的短處。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凡人皆有其長處,亦必有其短處,要把握好這一點,也是一門學問。
人有短處一點也不值得奇怪。有的人因為長久以來形成一種固有的生活方式,而其他人大都對此看不慣,這便成了他的“短處”;有的人在自己的生活與處世中的確有些微小的毛病,但這些毛病對他的整個對外交往是無足輕重的;有的也許是出於主觀的原因而出現一些較嚴重的失誤,但自己卻全然無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此,對待他人的短處,不同的人則有不同的方法。在與他人的談話中,要盡量多談及對方的長處,極力避免談及對方的短處,隻有那些專好無事生非之人,才會興致盎然,推波助瀾,有聲有色編撰別人的短處,逢人便誇大其詞地談論別人的短處。有的時候雖無專說別人短處的嗜好,但平時對此不加注意,偶爾不小心談到別人的短處,這也是應該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