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需要智慧和遠見,也更需要勇氣,因為放棄意味著我們和一些我們想要的東西永遠錯過。放棄鑽營權力和沽名釣譽,你將布衣終生;放棄金錢職位,你將沒有了享樂和特權的機會;放棄社交和朋友,你要承受孤獨和寂寞;放棄失敗的婚姻,你要像鳥兒單飛,飽嚐孤獨的滋味。
放棄是一種明智之舉,明知是得不到的東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是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撐著去做呢?
該失時你便得之,該失時你就要大膽地讓它失去。有時你以為得到了某些時,可能失去了很多;有時你以為失去了不少,卻有可能獲得許多。不要為得到而歡喜,也不要為失去而悲傷。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花開花落,雲卷雲舒,盡有自我的風度與歸宿,人生苦短,你又何必患得患失呢?
放棄,需要的是果敢與決斷,進行周密無悔的判斷,下定一往無前的決心,然後破釜沉舟,果敢行事。
生活,需要我們學會爭取,也要求我們學會放棄。如果你感到太苦太累,如果你有太多的心事和煩惱,如果你失去了表現真我的機會,如果你的生活被眾多的迷霧遮住了眼,不妨簡化你的生活,放棄不必要的或者是本就不屬於你的東西。
機敏靈活,以變應變
精明練達,渾厚溫和,是講為人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待人接物既要有正派嚴格、寬厚平和的涵養,又要有精明練達、靈活圓通的智慧。這就是古人說的“方其中,圓其外”、方圓結合的處世原則。一個人隻有持身方正,又能靈活圓通地對待他人,才能正確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如果隻有方正的原則性,沒有圓通的靈活性,就不能團結、影響多數人,甚至會使人際關係中的矛盾複雜化。
石濤《畫語》中說:“凡事有經必有權,有法必有化。”經和法是行事應該遵循的原則、法則,執行原則、法則的時候,要根據情況靈活變通和變化。
社會紛繁複雜,我們接觸的人形形色色,性格各異。隻有冷靜的思考,機敏的警覺,洞察世態人情的智慧,隨機應變,才能從容麵對紛繁複雜的社會交往。
《呂氏春秋》中也說過為政治國家要因時而變的道理,治理國家要有法度,又不能死守法度,時代變了,法度也要變化。就像醫生治病一樣,病者萬變,藥方也應該萬變。
世界是瞬息萬變的,人生也變化多端,如果一味固守常規,不懂應變之道,隻會一次次碰得頭破血流。我們要學會變通,學會以變應變,這是人生的一種智慧。
人生要尋求不斷的創新與變革。而不能安於現狀,要冒一定風險去挑戰新事物,因為人生本身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不變就意味著落後。
求同存異,把握機遇。在逆境中既要有鬥誌,又要懂得退下或放棄,然後當遇機會,將逆境轉化為希望。事在人為,好風憑借力,建立人和。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變化的時代中,以變應變,尋找出路。
有時候語言上的以變應變,也能體現一個人的智慧。
一次,林肯在某個報紙編輯大會上發言,指出自己不是一個編輯,不應該出席這次會議,為了說明理由,他說:“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個騎馬的婦女,我停下來讓路,可是她也停了下來,目不轉睛地盯著我的麵孔看。她說:‘我現在才相信你是我見到過的最醜的人。’我說:‘你大概講對了,但是我又有什麼辦法呢?’她說:‘當然,你生就這副醜相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你還是可以待在家裏不要出來嘛!’”大家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啞然失笑。
在交談中,當對方有意無意觸犯了你,把你置於尷尬境地時,借助語言以變應變的力量擺脫窘境,是一種恰當的選擇。
因此,每個人都應當樹立起以變應變、創新求變的觀念,不斷地學習,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麵的素質,這樣才不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從而使自己跟得上時代的變化和發展。以變應變,奮力拚搏,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始終贏得主動,立於不敗之地。
現代社會資訊爆炸、瞬息萬變,過去成功的經驗,並非就是現在的成功指導案例。凡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靈活運用,做到以變應變。
劉佳在公司的最後一場考試中,憑借其靈活的現場應變能力,成功贏得綜合部經理助理一職。某日,畢業於外語係的劉佳與另外3名應聘者一起,入圍公司最後一輪考試,試題是翻譯一份技術性資料,但資料中的專業術語讓幾名應聘者頗感棘手。劉佳卡了幾次殼後,環視房間,發現辦公桌上有幾本英語辭典,她立即大方地對麵試官說,有幾處單詞不大明白,想查閱一下辭典。經麵試官許可後,劉佳借用辭典,在規定時間翻譯完資料,而且準確率最高,終被錄取。一位落選者說,他也看到了英語辭典,但因為怕被低估水平,就未提出要求,隻好硬著頭皮自己做。
公司人事主管說,他並沒有因劉佳借用辭典而小看她,反而覺得她思維靈活,具有較強的現場應變能力。他認為能巧妙運用現有條件、優質快速完成工作者,才是企業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