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敢於突破自我(1)(3 / 3)

世界並不完美,人生當有不足。留些遺憾,反倒使人清醒,催人奮進,是好事。沒有皺紋的祖母最可怕,沒有遺憾的過去無法鏈接人生。

有這樣一個完美主義者,他想寫一篇論文,首先在嚐試幾種,乃至十種方案之後才去動手寫。因為他想在比較之中找到一種最佳的方案。但是,在他開始寫的時候,他又會發現他選擇的那種方案依然有些地方不夠完美,多多少少還存在著一些錯誤和缺點,而他卻非得要找出一種“絕對完美”的方案來。於是,他將這種方案擱置起來,繼續去尋找他認為盡善盡美的新方案。實際上,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完美”的,他要尋找的這種東西是不存在的。這種人總是不願出現任何一種失誤,擔心因此而損害自己的名譽。所以,他一生都在尋找的煩惱中度過,結果什麼事情也沒能做成。

不要等到所有的情況都完美以後,才動手去做,那樣的話你將一事無成。

在我們的周圍,你會發現一些人,他們才智過人,工作能力也很不錯,而且又非常勤奮,一工作起來常常什麼都有可能忘了。但是,他們就是出不了什麼成果,眼看著在各方麵比他們差的人成果都十分顯著了,而他們卻依然默默無聞。

他們之所以遲遲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是個在無止境中尋找完美的“完美主義者”。

武田信玄是日本戰國時代最懂得作戰的人,連織田信長也相當怕他,所以在信玄有生之年裏,他們幾乎不曾交過戰。而信玄對於勝敗的看法更是與眾不同,認為“作戰的勝利,勝之五分是為上,勝之七分是為中,勝之十分是為下”。這和完美主義者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他的家臣問他為什麼,他說:“勝之五分可以激勵自己再接再曆,勝之七分將會懈怠,而勝之十分就會生出驕氣。”連信玄終生的死敵上杉彬也讚同他這種說法。上杉彬曾說過這麼一句話:“我之所以不及信玄,就在這一點上。”

信玄一直實行著勝敵六七分的方針。所以他從16歲開始,打了38年的仗,從來沒有敗過一次。而自己所攻下的領地與城池,也從未被奪回去過。德川家康一直將信玄的這個想法奉為圭臬。如果沒有信玄這個非完美主義者的話,德川家族300年的曆史也許會改寫。要記住,不能容忍不完美,隻會給你的人生帶來痛苦。

有些人不願做弱者,隻願逞強,努力做許多別人期待、自己卻不願做的事,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弱者。其他人一對你抱期望,就怕辜負了別人,硬是要實現承諾,到頭來才發現,原來是自己太軟弱。

人生確實有許多的不完美,但我們可以選擇走出不完美的心境,而不是在“不完美”裏哀歎,當然,也不是去一味地追求所謂的完美。

有時候,我們不妨想一想,在工作中,是否有拖延著沒有做的事情、沒有完成的項目或者課題,這樣的事情你可能也會找出一大堆:搬了新家窗簾還沒有裝,所以沒有請朋友來家裏玩;這篇文章的構思還不是非常成熟,所以還沒有寫;這隻現價50元的股票原想等掉到10元錢再買,但它一直掉不到10元錢,所以就一直未買等等。歸納一下你會發現,你一直在等待所謂的條件完全具備,你好將它做得盡善盡美。可是,你可能會發現社會上同樣的事情,有些人的方案或者條件還不如你的成熟,但他們的成果已經問世,或者已經賺了一大筆錢,你又會因此而煩惱。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你患上了“完美主義”的毛病。

這樣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表麵看起來相當精明能幹的人,到頭來卻一事無成,在人生的道路上坎坷頗多,進退維穀。

你還可以做這樣的試驗,把手頭的某項工作交給你的兩位屬下,一位是完美主義者,一位是現實主義者,看看他們麵對同一工作會有哪些不同的做法。等他們的方案提交上來,你會發現,完美主義者可以一下子給你提供十多種可能的方案,並分門別類,說明其可行性與利弊得失。但是他無法確定哪種方案最好。而現實主義者則不然,他可能隻有一種方案,也就是他要實施的那套方案。在聰明才智方麵,他比不上前者,但他能夠製訂一套很實在、並且馬上就可實施的方案。

在人生中,無論是對待工作、事業,還是對待自己、他人,我們不妨做一個適度的妥協主義者,而不要做一個完美主義者。因為完美主義者也許會一事無成,而妥協者卻能踏踏實實做出一些業績來。

因此不要等到所有情況都完美以後,才動手去做。如果堅持要等到萬事俱備,你就隻能永遠等待下去了。同時,對待自己也要寬大些,不必追求永遠絕對完美。這樣,你不但少了許多煩惱,同時,你會發現,你的工作、事業在一個較短時間內就會有很大的發展。

不要為金錢所累

我們擁有的東西總是有限的,金錢也是。如果執著於自己的錢袋,想方設法讓錢的數目增加,那隻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守財奴,到時會發現自己除了擁有錢之外一無所有,這樣的人生是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