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王的做法似乎很矛盾,他建造花園的目的是為了能讓寵妃有棲身之地,而最後卻因為過分追求完美而讓寵妃搬出了花園。可見,追求絕對的完美,會讓我們在做事的時候產生更多的遺憾,反而會偏離做事的本意。其實,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隻要方向是正確的,就沒有必要過分計較表麵上的缺憾。而且,絕對完美的事情實際上是不存在的。隻要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犯下過分追求完美的錯誤。
比如斷臂的維納斯,如果我們強行為她安上一隻假肢,卻破壞了她的藝術美感,因此缺憾也是一種美,而過分追求完美卻往往會使自己陷入絕境。
有些人以為自己是在追求完美,其實他們是在追求不完美中的完美,而這種完美,根本不存在。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生確實有許多不完美之處,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憾,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即使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也有各自的不足之處。曆史記載,西施的腳大,要用曳地長裙來掩飾;王昭君雙肩仄削,要用披肩做裝飾;貂蟬的耳垂太小,隻得懸掛長長的耳鏈作陪襯;楊貴妃患有狐臭,必須用香草作遮掩。道理雖然淺顯,可當我們真正麵對自己的缺陷,麵對生活中不盡如人意之處時,卻又總感到懊惱、煩躁。
其實,完美的標準是相對而言的,因人的審美觀不同而不同,今天以肥為美,明天就可以以瘦為美。古人以腳小為美,如果今天有“三寸金蓮”走在大街上,路人肯定會笑掉大牙。
追求完美沒有錯,可怕的是追而不得後的自卑與墮落。即使缺陷再大的人也有其閃光點,再完美的人也有缺陷。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同樣可以贏得精彩人生。正如清朝詩人顧嗣協所說:“駿馬能曆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
完美主義者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能克服自己追求完美的衝動。他們想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這當然無可厚非,但他們在做一件事情前,總是想使客觀條件和自己的能力也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才去做。因而,這些人的人生始終處於一種等待的狀態之中。他們一直在等待所有的條件成熟,結果卻使自己在無盡的等待中度過了自己不夠完美的人生。
在印度佛教的《百喻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先生娶了一個體態婀娜、麵貌娟秀的太太,兩人恩恩愛愛,是人人稱羨的神仙美眷。這個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溫婉,美中不足的是長了個酒糟鼻子。柳眉、鳳眼、櫻嘴、鵝蛋臉,卻長了個酒糟鼻子,好像失職的藝術家,對於一件原本足以稱傲於世間的藝術精品,少雕刻了幾刀,顯得非常的突兀怪異。
這位丈夫對於太太的鼻子終日耿耿於懷。一次出外經商,行經販賣奴隸的市場,寬闊的市場上,四周人聲沸騰,競相吆喝出價,搶購奴隸。廣場中央站了一個身材清瘦的女孩子,正以一雙水汪汪的眼睛,怯生生地環顧著這群如狼似虎、決定著她一生命運的大男人。這位丈夫仔細端詳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間,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這個女孩子的臉上長著一個端端正正的鼻子。
這位丈夫以高價買下了長著端正鼻子的女孩子,帶著她日夜兼程趕回家門,想給心愛的妻子一個驚喜。到了家中,他拿刀割下了女孩子漂亮的鼻子,大聲疾呼:
“太太!快出來喲!看我給你買回來最寶貴的禮物!”
“喏!你看!是一隻端正美麗的鼻子,你戴上看看。”
丈夫說完,突然抽出鋒銳的利刃,一刀朝太太的酒糟鼻子砍去。霎時太太的鼻梁血流如注,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丈夫趕忙用雙手把端正的鼻子嵌貼在傷口處。但是無論丈夫如何努力,那個端正的鼻子始終無法粘在妻子的鼻梁上。
這是一則可笑而發人深思的故事。完美主義者由於過分追求完美,而走向了極端。
完美主義的人往往不願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缺點和不足,非常挑剔。有的人沒有什麼好朋友,總也找不著對象,和誰都合不來,經常換單位,為什麼?那是因為他誰也看不上,甚至會因為別人微不足道的一些小毛病,而忽略了別人主要的優點。有的人不允許自己在公共場合講話時緊張,更不能容忍自己緊張時不自然的表情,一到發言時就拚命克製自己的緊張,結果越發緊張,孰不知這樣做隻會使自己形成惡性循環。有的人不允許自己身體有絲毫不舒服,經常懷疑自己得了重病,經常去醫院檢查。其實,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都會有緊張、不適的體驗,這是正常的表現,必須學會接受它們,順其自然。如果非要和自然規律抗拒,必然會愈抗愈烈。
完美主義的人表麵上很自負,內心深處卻很自卑。因為他很少看到優點,總是關注缺點,總是不知足,很少肯定自己,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不知足當然就會有苦惱了,痛苦也就會隨之而來,周圍的人受他情緒感染也一樣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