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事情上,忍久了,自己也會覺得很壓抑。很少有人能非常輕鬆地、愉快地一再忍讓別人。大多數情況下,在心裏總要作一番鬥爭。忍讓的次數越多,越是痛苦。這種壓抑的心情會帶來很大的副作用,最大的不利是損害健康,同時也放縱了別人。一般來說,別人是不會把一再忍讓當做適可而止的信號,相反卻容易得寸進尺。妻子對丈夫越軌行為的一再忍讓,隻會使丈夫為所欲為,變本加厲,甚至他會某一天突然認為這是正常的。母親對兒子不良行為的一再忍讓,會使不懂事的孩子誤入歧途。
試想一下,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正在扮演忍讓者的角色呢,就清醒吧,你應該告訴自己在適當的時候要警醒一下別人,或在關鍵時候予以回擊,不要讓自己的原則受到侵犯。對於一些善意的玩笑,一時過火的行為,忍讓一下可以顯示你的涵養,但對於那些一貫性的、汙辱性的甚至無賴性的侵犯,忍讓就等於綿羊投降於惡狼麵前。這時候需要的是反抗。即使知道反抗的結果可能斷絕來往,甚至付出更慘重的代價,你也得奮力去做。即使你力不從心,或者可能遭來更大的侵犯,你也得堅強地去做,因為結果往往是邪不壓正。不管結果如何,你要從維護自己的形象出發,給予迎頭痛擊,讓他知道,該如何尊重人。
而一味的忍讓隻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沒有性格的軟弱人,那樣的結果我想是每一個人都不想要的。因此,需要改變自我,突破自我,就從今天開始吧。堅定起來,不要去做一味忍讓的人。
當機立斷,臨難不慌
成功人士必須要具備這樣一種性格:當機立斷,臨難不慌,以此來解決眼前難題。機勇者,臨危不懼,臨難不驚,機勇沉著,鎮定自如。三國時期,諸葛亮的“空城計”,即顯示出戰略家的膽略和個性。
公元208年,曹操占領荊州後,統率水、陸兩軍數十萬,揮師南下,企圖一舉消滅東吳。東吳與劉備聯軍,共同抗擊曹操。周瑜和魯肅審時度勢,指出曹操冒險用兵有四患,並親率吳軍與劉備聯軍大破曹操於赤壁,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大戰勝利後,諸葛亮便乘機占領了荊益兩州,協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他自己也官拜丞相。公元223年,劉備死後,他便輔佐劉禪,主持軍國大事。
馬謖是蜀國的將領,深得諸葛亮器重,遷任為參軍。公元229年,諸葛亮興兵攻魏,命令馬謖督諸軍為前鋒,與魏將張郃大戰於街亭。馬謖因為違背了諸葛亮的部署,指揮失宜,最後為張郃所敗。諸葛亮的興兵計劃遭到破壞,被迫退兵漢中,將馬謖下獄,死於獄中。
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很惱火。但魏兵在大將軍司馬懿的率領下,卻窮追不舍。諸葛亮畢竟是少有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一方麵將馬謖抓捕入獄,以振軍威,以嚴軍紀,同時他又冷靜地思考對策。
他想,以自己的兵力直接迎戰司馬懿,毫無勝利的希望,如果倉皇逃跑,司馬懿肯定繼續追殺,可能要當俘虜。在此千鈞一發之際,左思右想,諸葛亮迅速做出軍事布署:急喚關興、張苞,吩咐他倆各引精兵三千,急投武功山,並鼓噪呐喊,虛張聲勢。命令張翼引兵修劍閣,以備退路,命令馬岱、薑維斷後,伏於山穀之間,以防不測。並命令將所有旌旗隱匿起來,諸軍各守城鋪。命令將城門大開,不要關閉,每一城門用20軍士,脫去軍裝,打扮成一般的平民百姓,手持工具,灑掃街道。其他行人進進出出,沒有一點緊張的表現。
吩咐完畢,諸葛亮自己身披鶴氅,頭戴綸巾,手拿鵝毛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來到城樓上憑欄而坐,然後命人焚香操琴,顯得若無其事,安然自得。司馬懿前鋒部隊追到城下,卻不見城內一點動靜,隻見諸葛亮在城樓上彈琴賞景,感到莫名其妙,“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諸葛亮葫蘆裏賣的什麼藥,不敢貿然前進,便暫停下來,急速報與司馬懿。大將軍司馬懿以為這是謊報,便命令三軍原地休息,自己則騎馬飛馳而來,要看個究竟。果然,諸葛亮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悠閑自在,根本沒有什麼恐懼和驚慌的表情。所以,怕中諸葛亮之計,不敢攻城,隻好收兵回營。
可見,一個人具備當機立斷的個性,才能謀大事、成大事,否則猶豫不決就會一事無成。有些人總是前怕狼後怕虎,最後耽誤的還是自己。
固執己見要不得
做事圓通就是要靈活,不能固執己見。一個人做事如果不采取靈活變通的態度,而是偏執頑固缺乏通融,就會使矛盾激化,最後導致事情受影響,產生令雙方不滿意的結果。經商者不懂得圓通的道理,手段僵化固執,結果與送到手的買賣失之交臂。
從自己的內心看世界應該圓滿,在與外麵的世界交流溝通的時候應該圓通,圓滿是美妙的做人心境,圓通是高超的處世技巧,兩者互為表裏,是一個人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的必修課程。
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同於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觀念、為人行事之道,小至對某人某事的看法與評判。這些程度不同的差異可能會轉化成人與人之間的爭執與辯論,任何獨立的、有主見的人都應正視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