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雙方都各執己見、觀點無法統一的時候,應該冷靜處世把握自己,把不同的看法先擱下來,等到雙方較理智時再辨明真偽。也許,等到你們平靜的時候,說不定會相顧大笑各自的失態呢。
固執己見似乎讓人感到有個性,但更多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頑固不化。
太固執的人總會自以為是,得出一個結論後,就認定是最終真理。固執的人容易輕視別人,否定別人。太固執的人常常剛愎自用,三國名將關羽之所以最後敗走麥城,被俘身亡,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固執偏激,剛愎自用。
太固執的人很容易對人產生偏見。在他們眼裏,爺爺是小偷,孫子也好不到哪兒去;一個人從監牢裏出來,他這一輩子肯定不會幹好事。讓一個太固執的人去當老師,班裏的“差生”永遠得不到翻身;讓一個太固執的人去做老板,他的職員永遠不能犯錯誤。世界“牛仔大王”李維的公司有38%的職員是殘疾人員、黑人、少數民族和一些有犯罪前科的人,但他們在那裏都幹得好好的。
太固執的人不易接受新事物。他們總認為自己的一套是最佳的,對新事物,他們其實根本不了解,但他們卻煞有介事地說出一大堆憑空想象的局限和不足,儼然是專家。他們會堅持認為計算機沒有算盤準確,即使他兒子還是個電腦工程師。
剛愎自用者的頑固是一個致命的弱點。不肯接受他人意見,對於朋友的規勸或忠告置若罔聞,不僅會使自己頭破血流,還會傷害朋友之心。
隻有真正的朋友才會指出你的錯誤,提出中肯的建議,提供建議本身就意味著坦誠和信任。如若把良藥當做爛草,把忠言當做耳邊風,怎能不使朋友傷心呢?
沒有武鬆的本事,卻還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固執的做法,不是勇猛,而是愚蠢。明知自己打不過“老虎”,卻還要去拿生命做賭注,不是愚蠢是什麼呢?
太固執的人肯定沒有好人緣。要想改變這種壞脾氣,就得試著去理解人,從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抱著一個信條:在不了解一個人或一樣東西之前,別妄下結論。
要善於接受別人的意見,特別是朋友的忠告更應該虛心聽取,“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奉承的語言我們可以不去理會,但誠懇的忠告卻一定要用心去聽,特別是在自己有了錯誤的時候。不要鑽牛角尖,等碰得頭破血流就悔之晚了。
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偉人,不管你是個小職員還是個領導者,都應該養成善於接受他人意見的習慣。當然,這種善於接受意見絕不是無主見地接受,把別人的話當做救命稻草。我們要慎聽幼稚輕率者的獻策;要慎聽那種過激的言論。對於別人的意見,要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之後才能接受。對待爭辯,我們要以慎重的態度對待。
留心我們的周圍,爭辯幾乎無所不在,一場電影、一部小說能引起爭辯,一個特殊事件、某個社會問題能引起爭辯。往往爭辯留給我們的印象是不愉快的,因為爭辯的目標指向很明白:每一方都以對方為“敵”,試圖以自己的觀念強加於別人。
不應該在細節處爭論不休,即使你不同意對方的觀點,你最好仍能表示對方意見中你所讚同的部分,以便緩和一下談話氣氛,使對方覺得你並不是抹殺別人的一切,無論你的意見和看法與對方的意見和看法距離多麼遙遠,衝突得多麼厲害,絕對不要表現出一種無可商量的決然態度。如果你是一個善於談話的人,你一定要小心地使談話不致陷於僵局,使談話能維持下去。
還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偏聽偏信。偏聽偏信往往會使你由這個錯誤走向那個錯誤。“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要有比較、有選擇。
固執己見者由於過於“迷信”自己,一味地執迷不悟,有時就難免言行過激,走向極端。他們頑固地“自信”,對其他人的話充耳不聞,但又生怕自己不被人重視,得不到他人的承認。於是,在頑固的“自信力”的支持下,義無反顧地沿著錯誤道路走下去,過激言行不但沒有扭轉錯誤方向,反而加快了失敗的到來。
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剛愎自用、鑽“牛角尖兒”,隻會使前麵的路越來越窄,越走越走不通,它不是成功之路,而是失敗之途。
固執己見是成就事業的大敵,當你在工作中,麵臨困難時,一定首先使自己冷靜下來,比如,不妨先停下手頭的工作,調整好情緒,再重新開始。我們時常鑽進牛角尖而不知自拔,因而看不出新的解決方法。
成功者的秘訣是隨時檢視自己的選擇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調整目標,放棄無謂的固執,輕鬆地走向成功。
有這樣一則故事: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無慮。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趕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