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應用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要尊重人家的自由權利。愛情之所以可以成為催人上進的力量,不是由於嚴厲,而是由於寬容。愛情使人原諒愛人的種種缺點、毛病,能使愛人成為自己“眼中的西施”。因此,做一個肯理解、容納他人的優點和缺點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而對人吹毛求疵,又批評又說教沒完沒了的人,不會有親密的朋友,人家對他隻有敬而遠之。
寬以待人,在人際交往中有較強的相容度的人,具有吸引力,會有好人緣。
相容就是寬厚、容忍,心胸寬廣,忍耐性強。人們往往把寬廣的胸懷比做大海,能廣納百川之細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做彈簧,具有能伸能屈的韌性。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待人以寬。相容接納、團結更多的人,在順利的時候共奮鬥,在困難的時候共患難,進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創造更多的成功機會。反之,相容度低,則會使人疏遠,減少合作力量,人為地增加阻力。
《三國演義》中周瑜作為東吳的都督,諸葛亮作為西蜀的丞相,迫於曹操百萬大軍南下的危急局勢,吳蜀決定聯合抗曹,於是周瑜和諸葛亮走到一起,共商大計。周瑜見諸葛亮才略過人,處處高自己一籌,妒火中燒,對諸葛亮屢次刁難加害;但諸葛亮沒有跟周瑜計較個人榮辱得失,而處處從聯合抗曹的大局出發,最後不但打敗了曹操的83萬大軍,也機智巧妙地躲過了周瑜的加害。諸葛亮的寬闊胸懷、高尚品格和足智多謀令人讚賞有加。
諸如此類的故事,在我國古代可以說不勝枚舉。戰國時期將相和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藺相如對廉頗的嫉妒誹謗置之不理,容忍回避,以國家大義為重,最終使廉頗悔恨醒悟,負荊請罪,兩人成為刎頸之交。這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弘氣勢不知令多少人為之深深折服。
可以這樣說,在任何人際關係中都存在著分歧、爭吵以及矛盾衝突,這往往令雙方不快甚至造成傷害。那麼是忽視這些分歧、衝突,還是因此而放棄彼此間的親密關係呢?答案是兩者都不可取,前者類似於掩耳盜鈴,後者無異於因噎廢食。真正能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彼此的寬容與包涵。
寬容意味著理解和通融,能表現出一個人的寬宏大量、光明磊落。它不但是一種交際技巧更是一種美德。但做到寬容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方麵的原因是認為做錯了事要受到報應才算公平。因此,“以牙還牙”者屢見不鮮,反而“以德報怨”者屈指可數,另外,因為受一些偏見的影響,如寬容意味著屈服了,低頭了,是軟弱的表現等等。
北宋時有個叫富弼的人,有一次有人告訴他:“某某罵你。”富弼說:“恐怕是罵別人吧。”此人驚訝道:“叫著你名字罵的,怎麼是罵別人呢?”富弼說:“恐怕是罵與我同名字的人。”那位罵他的人聽說後,自己慚愧得不得了。明明被人罵卻認為與自己毫無關係,並使對手自動“投降”,這可說是“形圓”之極致了。富弼後來能夠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恐怕與他這種高超的“形圓”處世藝術很有關係。但富弼又絕不是那種是非不分,明哲保身的人,他出使契丹對,不畏威逼,拒絕割地的要求。在任樞密副使時,與範仲淹等大臣極力主張改革朝政,因此遭謗,一度被摘去了“烏紗帽”。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麵臨許多人際間的矛盾,如何處理是一種技巧和大學問。
而富弼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就是做人既要外形“圓活”,心胸豁達,與人為善;又要內心“方正”,堅持原則,維護自己的獨立人格。
“寬容是為了修複彼此的關係,並不代表軟弱”、“寬容的目的不是要分清勝負,而是弄清問題的原因,然後努力解決它”、“寬容不需要奴顏婢膝,目的不是去討好對方,而是進行溝通”。“大度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有了這份胸襟,相信沒有什麼人際矛盾不能化解。
寬容別人,要從自身的修行做起。每個人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爭強好勝容易失去做人的樂趣。隻有承認自己某些方麵不行,才能揚長避短,而不至於因嫉妒之火吞滅心中的靈光。
寬容地對待自己,心平氣和地工作、生活。這種心境是充實自己的良好狀態。充實自己很重要,隻有有準備的人,才能在機遇到來之時不會與之失之交臂。知雄守雌,淡泊人生是耐住寂寞的良方。轟轟烈烈固然是進取的寫照,但成大器者,絕非熱衷於功名利祿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