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於1828年出生於俄羅斯圖拉省的雅斯納亞·波良納莊園。

1844年,16歲的托爾斯泰考入喀山大學東方語文係,次年轉入法律係。在大學期間他成了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信徒。19歲時輟學回莊園進行農事改革,力圖改善農民的貧困生活。

1851年,托爾斯泰隨長兄尼古拉到高加索入伍。在參加戰鬥的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陸續發表了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和《青年》。

在1853—1855年的俄國和土耳其戰爭期間,托爾斯泰是塞瓦斯托波爾城市的英勇保衛者,曾獲多枚獎章,並創作了《塞瓦斯托波爾故事》係列。

1856年,托爾斯泰以“中尉“軍銜退役。1857和1860年兩次去西歐訪問,寫出了揭露資本主義自由、平等、博愛虛偽性的短篇小說《琉森》。1859—1862年間,托爾斯泰在雅斯納亞·波良納創辦學校,讓農民子弟免費上學,他親自參與執教。後學校擴大至21所,享譽國內外。1861年農奴製改革期間,他被選為解決農民和地主糾紛的調停人。由於他傾向於農民,遭到地主們的控告,雅斯納亞·波良納莊園和學校遭到粗暴搜查。

1863—1899年,他又相繼創作出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等享譽世界的長篇小說,其中《複活》不僅對沙皇專製製度進行了全麵的批判和否定,同時也宣揚了他的“不以暴力抗惡”和“道德自我完善”的托爾斯泰主義。1901年因《複活》的發表,托爾斯泰被沙皇宗教院開除教籍。

1910年10月28日離家出走,11天後因肺炎逝世於阿斯達普沃小火車站。終年82歲。

列夫·托爾斯泰傳

一、從童年到大學

在莫斯科以南200公裏,離圖拉城不遠的地方,有一座風景優美的貴族莊園——雅斯納亞·波良納。這裏繁花似錦、綠樹成蔭,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更惹人注目。在林中空地的中央,是寬敞、古老的地主宅邸。1828年8月28日,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就出生在這裏。

托爾斯泰出身顯赫,其先祖曾任彼得大帝時代的國務大臣和樞密院首腦,祖父曾任喀山省省長。他的外祖父是俄國曆史上第一任統治者留裏克的後裔,擔任過大使和總督,被授予上將軍銜。外祖父生性孤傲,與新沙皇發生衝突,主動離職,四十六歲即隱居在雅斯納雅·波良納,致力於莊園的擴建和獨生女瑪麗婭的教育。托爾斯泰的父親早年也曾從軍,參加過一八一二年抵抗拿破侖的衛國戰爭。

托爾斯泰在三個哥哥中,最愛最敬的是比他大五歲的大哥尼古拉,而對二哥謝爾蓋則是欽佩與讚賞。二哥有漂亮的外貌、優美的歌喉,並且有繪畫天賦。他甚至讚賞二哥那種毫不掩飾的利己行為。他模仿二哥,希望成為與二哥一樣的人。他後來回憶說,這是由於自己的個性,總是琢磨著別人對自己的感覺和看法,從而毀了生活的樂趣,所以,才特別讚賞二哥那種“自信的”利己主義。但說到底,欽佩不等於愛,他最愛的是大哥。

尼古拉的確是一個奇特的人。屠格涅夫曾說過,尼古拉隻因為缺少了當一名作家所需要的毛病,才沒有成為一名大作家。這毛病就是虛榮心。其實他具有真正作家的氣質,如敏銳的藝術鑒別力、高度的分寸感、善意而又令人愉快的幽默、異乎尋常的想象力,以及切合實際的、境界很高的世界觀等。有一次,大約是托爾斯泰五歲時,十歲的大哥向三個弟弟宣布,說他有一個秘訣,若有朝一日把這秘訣公開,利用這秘訣會使所有的人成為幸福的人,不再有疾病,不再有任何不愉快之事,大家都相親相愛,成為“螞蟻兄弟”。托爾斯泰兄弟們當時都很喜歡“螞蟻”這個詞,他們甚至還做“螞蟻兄弟”的遊戲:大家都坐到椅子底下,用一些箱子把椅子圍住,再用圍巾和手帕蒙上,大家摸黑緊緊依偎在一起。托爾斯泰十分喜歡這個遊戲,感到特別激動,心裏充滿了一種特殊的愛。然而,那能夠使所有人都幸福的秘訣是什麼?大哥說,這一秘訣寫在一根小綠棒上,埋在森林中紮卡斯峽穀旁。

這個小綠棒的故事,令五歲的托爾斯泰神往不已。許多年後,在他的垂暮之年,還以《小綠棒》為題寫了一篇重要論文。他曾說:“要像螞蟻那樣相親相愛地偎依在一起,不過不單是在蒙上圍巾和手帕的圈椅底下,而是要普天下所有的人都如此,這至今仍是我的理想。那時候我相信,那根小綠棒是確實存在的,上麵寫的是:必須消滅人世間的一切罪惡,並賜予人們偉大的幸福。如今我依然相信,這一真理是永存的,它將為人們所知道,並將賜予人們它所允諾的一切。”

七十多年後,托爾斯泰去世,根據他的遺願,被安葬在尼古拉所說埋有小綠棒的紮卡斯峽穀旁、大樹下。

幼年的托爾斯泰性格活潑,熱愛一切事物,但又多愁善感,喜歡沉思。他總是像一道亮光一樣,帶著愉快的微笑跑來跑去。他喜歡開玩笑。遇到挫折時,他雖然傷心,卻從不哭泣,反之,別人撫愛他時,他卻會流淚。他很愛哭,也就是說,他很容易受感動,所以外號叫“哭孩子”。他喜歡搞出些不同凡響的事情,讓大家驚訝不已。

在他七八歲時,他渴望飛翔,並且不知為什麼自以為已經掌握了飛翔的奧秘,認為隻要用雙手使勁地抱住膝蓋從高處往下跳,就會像鳥兒一樣在空中飛。有一天,在大家都去吃飯時,他爬上頂樓的窗口,朝院子裏跳去。當有人發現他躺在院子裏時,他已失去知覺。幸而沒有摔傷骨頭,隻是有些腦震蕩,在睡了十八個小時後又醒過來了。這真是萬幸,不然的話,稍有差池,偉大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就會從那古老的窗口消失了……

有一次,托爾斯泰一家人乘三駕馬車出行,中途休息時,他下車步行。當馬車快趕上他時,他就跑起來;馬越跑越快,他也越跑越快,拚命跟馬賽跑,一直跑了兩裏多路,他完全跑不動時,才讓家人把他拉上馬車。還有一次,他愛上了一個比他大的九歲女孩,見那女孩兒跟別人說話,他出於嫉妒,把她從陽台上推下去摔傷了,跛了很久。當他的哥哥們都進騎術學校開始學習時,他不顧年齡太小和父親的勸告,執意要學,結果跌下來一次,但以後再沒跌下來。當哥哥們輪流騎過一匹老馬,該他騎時,那馬因太疲倦,不想離開馬廄,他生氣地猛烈抽打那馬,連馬鞭都抽斷了。他讓管家再拿一根粗馬鞭來,管家說:“你看不到它已多麼疲倦,而且已經老了嗎?你為什麼不可憐它?”他下了馬,看到老馬兩脅抽搐著,冒著熱氣。他感到很抱歉,摟住馬脖子,請它原諒……從此,他再未虐待過馬。

從很小的時候,他就為自己的醜陋而難過,凡是涉及到他的外貌的話題都使他非常難受。他曾失望地想,像自己這樣有著扁鼻子、厚嘴唇和灰色小眼睛的人,在世界上是不會得到幸福的;他祈求上帝,為了一副漂亮的麵孔他願意付出一切。開始讀書後,他的功課也不好,一位輔導過他們兄弟學習的人說:“尼古拉敢想又敢做;謝爾蓋敢想,但不敢做;列夫則既不敢想也不敢做。”

一八三六年董,托爾斯泰八歲時,父親為了孩子們的學業,決定舉家遷居莫斯科。遷居時共乘了七輛馬車。有六駕馬車,有四駕馬車,車內坐著人,車後拉著物。他們一直向北、向北,足足走了四天。幾個孩子輪流到那高大的六駕馬車上,跟祖母和父親坐在一起,初離鄉村的托爾斯泰看著駛過的鄉村和城市,看著那些小鋪老板和農夫——他們不僅不像托爾斯泰過去所見的那樣朝這些貴族馬車脫帽致禮,而且有著不屑一顧的樣子。他第一次想到:這些人怎樣生活,靠什麼生活呢?他們的孩子是怎樣念書呢?那些綠屋頂的鄉村教堂和紅屋頂的地主住宅,裏麵都是些什麼人呢?他第一次發現,生活中有許多人和自己毫不相幹,尤其是並不以自己一家人為中心。馬車隊來到莫斯科城時,托爾斯泰正坐在父親身邊,父親指給他看莫斯科時那種驕傲的表情使他十分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