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會花錢,才能遠離“新貧族”(2 / 2)

作為消費者,“新貧族”喜歡快餐、音樂、電影、光碟,他們把收入的大部分花在了衣服、化妝等包裝上麵。“新貧族”是精致文化的消費者。他們不僅有“過把癮就死”的悲壯,而且特別將這山望那山高作為經典。

在消費方麵,“新貧族”與普通消費者的主要區別則主要是“購買動機”的區別。普通消費者是為了必須的家庭生活來購買生活必需品。“新貧族”卻不同,他們大多單身,因為單身而感情缺乏寄托,脫離世俗生活而成為多餘的人。因此,他們不必為生活所操心,隻要活得自在、活得快樂就好。

因而,對於消費者的分析,已經從大眾消費變成了“小眾”的“分眾”的消費,那麼“新貧族”是消費的重要一群,在一定意義上,商家也就是把握時尚難,但瞄準“新貧族”易,如此推論下去,就是賺錢難,賺“新貧族”的錢易。

和“勞作型”的百姓不同,“新貧族”顯得不務實和很天真;和“奮鬥型”的金領不同,“新貧族”為了明天的早餐又很務實和不天真。他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騎士,反倒更像土裏刨食兒,自給自足的農夫。而誰要說他們具有農民的習性和思維,那一定是一個錯誤的命題。這是“有病”一族。但誰能否認,疾病對於健康的好處?“新貧族”肯定不是社會的“毒瘤”,但一定不代表社會的趨勢,他們不一定就是消費主體,但今天和未來的市場與銷售,不一定就要以什麼主流、分流來區分。

以自我微薄的資源,在如此變幻無常的世界裏,哪怕搏一個頭彩兒,壯一次門麵,搞一個 PARTY,都是可以炫耀一生的精神財富。於是,他們在琳琅滿目的商品裏尋找得滿眼昏花,在遠離喧囂裏騷動,在寂寞中衝動,表現出怪異的難以識別的和無法分析的消費特征。

由此看來,“新貧族”已經介乎於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頂峰——從自我實現的需要到美的需要。因為他們消費和生活的主要目的,都是要證明自身價值,而且在證明其價值的同時,他們又是將拚命的勞動和創造作為手段,隻是由於沒有把勞動當做目的而與美僅有一步之遙。

但就是這一步之遙,就讓他們付出可能是一生的代價——賺錢機器和花錢能手——他們盡管把追求格調作為旗幟,但最終還是因為格調的“出位”而被罰出場。

縱觀上麵的分析,我們可以肯定一點,做“新貧族”絕不是一種健康的消費生活方式。試想一下,假如突然失業、假如退休、假如生病,他們連應急的一份“保險費”都沒有,而隻能等待別人求濟,而如果他的身邊又全都是“新貧族”,那隻能是火燒火炙又無計可施,隻能聽天由命,無可奈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