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說,一個人的一生能有一個好點子就已經很幸運了。他孜孜不倦地鑽研,在投資藝術上他注重於尋找價值,而不是靠花招和直覺。
說到“股神”巴菲特,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不但具備把握時機的智慧,而且在麵臨投資決策時,他能把一切相關的人、數字、事實,甚至其他細節,都了然於心。巴菲特說,他投資能否獲利的判斷依據就是判斷什麼時候買,以及買什麼。
他孜孜不倦地鑽研,在投資藝術上他注重於尋找價值,而不是靠花招和直覺。獲利穩定是巴菲特選股的重要標準,為此,他選擇高素質的企業,也就是他所說的:買的是企業家的頭腦。賺錢就是要靠頭腦。
巴菲特非常注重細節。1963 美國著名企業運通公司運作出現問題,麵臨巨額索賠,股價從 60 美元迅速跌至 35 美元。這時巴菲特立即展開了調查,他發現;飯店的顧客不緊不慢地繼續用捷運卡付賬,銀行和旅行社的人們還是用運通公司的旅行支票,而後,他又通過朋友了解到美國其他城市也還在使用運通公司的運通卡和旅行支票。於是,巴菲特提出了與眾多投資家相反的觀點:運通公司並未走下坡路,而是暫時遇到了困難,運通公司仍是美國大眾最喜愛的公司之一,它的顧客並未離他而去。在這種分析思想的指導下,他分批購買了大量運通公司的股票,最多時約占他投資總額的 40%。事實的發展證實了他的分析,兩年後,運通公司開始走出低穀,1967 年,他的股票狂升至每股 180 美元,巴菲特在此賺了一大筆。
麵對變幻莫測的股市,他這樣分析,當人們都瘋狂地在股市搶進搶出時,股市的漲勢將接近尾聲。如果平常不熱衷股市的人都進股市了,就顯示可動用的資金差不多都投入股市了,接下來就是後繼無力,再沒有資金可推陳出新時,股市必將下跌。相反,當大多數人都不對股市抱有希望,不願再投資時,而想賣股票的人都賣得差不多了,股市跌無可跌,隻要有資金投入,就可以反彈漲升。
1973 年,巴菲特花巨資買下《華盛頓郵報》11%的股權,此後再沒有增資擴股,對此,巴菲特的解釋是再沒有一個更好的低價位可以進入。盡管如此,但他在《華盛頓郵報》的收益每年高達幾億美元。巴非特認為,價格有別於價值,你付出的是價格,得到的是價值。
有人說巴菲特對價格守得很緊,“如果說人們通常要爭取 1/3 的價差,則巴菲特會爭取最後 1%的價差。”但是巴菲特不喜歡討價還價,要買要賣都隻有一個價錢,如果不同意就算了。同時巴菲特非常注意通貨膨脹可能造成的損失,他認為,假如一個投資項目無法戰勝通貨膨脹,就是失敗的投資。“唯有增加購買力才是最重要的,”巴菲特說,“如果你放棄購買 10 個漢堡,將這些錢存到銀行,兩年之後,你把先前這筆錢取回來,但是卻隻買到 8 個漢堡,你覺得自己的錢變多了,但是卻不見得吃得更飽。”
投資是有風險的,但是巴菲特是一位有眼光的投資家,1965 年,巴菲特力排眾議,以合夥的方式購下了瀕臨破產的伯克希爾公司,這是他人生轉折中最重要的抉擇,從此他有了自己獨立的投資公司,以此進入證券市場,賺盡了天下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