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剛,擺脫了喜歡土地那樸厚實、安穩的感覺,用獨到眼光總攬全局,做出了投身海運的抉擇。他喜歡看老天的臉色,從陸地走到海上,成為舉世聞名的華人船王。
包玉剛出生在浙江寧波一個小商人家庭,父親包兆龍是一個商人,常年在漢口經商。盡管他事務繁忙,但卻對子女非常嚴格。由於家庭還算富裕,他決定讓子女接受當地最好的教育。
所以,長大後的包玉剛,擺脫了喜歡土地那樸厚實、安穩的感覺,用獨到眼光總攬全局,做出了投身海運的抉擇。他是華人企業中,從事海運少之又少的一位。他喜歡看老天的臉色,從陸地走到海上,成為舉世聞名的華人船王。
包玉剛家所在的村落,離海不遠,即使跟其父到鎮海後,他仍念念不忘那無邊的大海和海上的商船,他上學時最喜歡的就是去看海,去看船,在這裏,他度過了愉快的童年時光。
13 歲那年,父親送他到上海求學。到上海不久他就一頭進入吳淞船舶學校學起了船舶。但是,沒多久,抗戰就爆發了。他輾轉到重慶。在這裏,他沒有按照父親的意願繼續進大學深造,而是跑到一家銀行當了一名小職員。
1948 年,包玉剛來到上海,在中央信托局保險部工作,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在銀行裏積累的經驗,在七年短短的時間裏,他就從普通職員升到了衡陽銀行經理、重慶分行經理,直到最後的上海市銀行副總經理,前麵的路途可謂一帆風順。但在這時,他卻辭職了,因為在這方麵沒有興趣,親友對此都迷惑不解。
1949 年初,包玉剛與父親一起攜著數十萬元的積蓄,到香港闖天下。開始的時候做些小生意,積累了點錢。幾年後,包玉剛決定在海洋運輸業謀求發展。他一麵繼續做好父親和其他家庭成員的說服工作,一麵了解有關船舶和航運的情況,認真研讀有關航運和船舶方麵的書籍。
經過努力,包玉剛終於可以一圓自己的海上之夢了!雖然這個路程十分艱難,而當時他已經 37 歲了。1955 年,包玉剛成立了“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並與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談妥,將“金安號”轉租給這家公司,從印度運煤到日本,采取長期出租的方式。
在當時這是一個冒險的決策,因為那時世界各國經營航運業的人,都是采用傳統的短期出租方式,每跑一個航程,就同租用船隻的人結算一次。這樣不但收費標準高,而且隨時可以提高運價。聞名世界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美國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雲都是這樣做的。
但是包玉剛沒有向他們學習,他出入意料地采取了長期出租的經營方式,把自己的船為期 3 年、5 年甚至 10 年地租給別人,租用者按月交納租金,但租金標準卻很低。可以說,這是包玉剛製定的一個長遠計劃,他始終把握著公司發展的大方向。
這時候,許多人都在笑他,但包玉剛有他的打算,他曾對人說:“我的座右銘是,寧可少賺錢,也不去冒險。”包玉剛謀求的是長期而穩定的收入,並放眼未來的一種經營方法。事實上,就是這種穩紮穩打的方式讓包玉剛區別於其他的船主,最後坐上了世界船王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