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上會有太多的酸甜苦辣,隻要我們有信念就能越過困難與失敗的高山,就會看到成功的海洋,水天相接,一望無際,在成功的海洋裏馳騁。一個人成功可能有成千上萬的經驗,而失敗可就那麼幾種,為什麼世上隻有20%的人是富人,而有80%的人是窮人,就是因為成功與失敗之間有一步之遙,那就是信念。在挫折和困境中,唯有堅強,不放棄信念的人才能成功。
一支探險隊進入一個無人的荒漠區,大家頂著烈日還是得往前走,不然天黑前出不來沙漠就更危險了。這時,大家的食物所剩不多,最糟糕的是水都已經喝光了,可是眼前隻有這片沙漠,大家的神情都表現得無比沮喪。又走了一段路,還沒有發現水源,有的隊員已經有些堅持不住了,覺得自己可能走不出沙漠了。沒有了信念的隊伍越走越慢,眼看天就要黑了。就在這時,隊長拿出一隻瓶子說:“我們預計還有3公裏就能走出這片沙漠,我這裏有一壺水,但穿過沙漠之前,誰也不能喝。”
頓時,大家覺得希望出現了。在荒漠裏失去信念失去目標是多可怕的一件事。一壺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求生的寄托。走了大約3公裏時,隊長將水壺傳遞給隊員,那沉甸甸的感覺使隊員們瀕臨絕望的臉上,又露出了堅定的信念。經曆5公裏的行程,這支隊伍終於走出了沙漠,掙脫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極而泣,用顫抖的手擰開那瓶子,流出來的卻是沙子。
故事的意外結局讓人覺得慶幸,也為信念能產生如此大的力量而驚歎。其實決定你是否處於最佳狀態的因素便是你的信念。在廣闊無垠的大沙漠裏,缺少了信念就等於主動放棄了生命。而那些走出沙漠的人,其實就靠堅強的意誌和走出去的信念。在茫茫沙漠裏,真正救了他們性命的不是那瓶沙子,是他們執著的信念,領著他們走出了“絕境”。當他們成功地征服了沙漠時,其實也征服了自己。也許他們也想過放棄,想過永遠地躺在沙漠裏,但最終,信念支撐著他們走到最後,走向成功。
當你的心靈隻為一種可能的結果所占據時,你的心靈將會產生一種魔力,這種魔力就是信念。有位成功人士說過:“相信自己能成功者不一定能成功,但相信自己不能成功者一定不能成功。”由此可見,是否有堅定的信念是事業成敗的關鍵。信念使人努力拚搏,失去信念就等於放棄了一切。
有著兩年工作經驗的丹尼是一名企劃專員,剛剛進入公司時他很享受他的工作,因為不僅能夠將他的想法變為現實,也能為公司創造價值,領導認可他。工作一年後,他覺得自己有能力獨自承擔一場活動時便毛遂自薦,從創意到調研再到落實,每一項都盡心去完成,但最後還是因為各個部門協調不到位沒達到預期效果。事後,領導批評他創意沒有設計好,能力根本不足以承擔一個獨立的設計。同事齊刷刷看著丹尼,這些眼神裏有安慰,有同情,但也不乏幸災樂禍者。從那之後,丹尼開始有些懷疑自己的創意與能力,對自己的設計想法越來越沒有信心,隻要不出錯就行。丹尼做策劃就一個想法,隻要迎合大眾的“創意”,中規中矩完成任務。丹尼策劃活動方案總是思前想後:顧客會不會不買賬?同事會不會覺得太張揚?領導會不會不滿意……因此,最後提交的策劃案往往是平平淡淡。漸漸丹尼的工作熱情也沒有了,領導的認可也隨之消失了。失去了信念的丹尼最後從公司離職打算休整一段時間。一個充滿創意的年輕人因為一次失敗喪失了信念,本來職場前途無量的他隻能暗淡離開。
發明家愛迪生曾說:“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堅強的意誌,不管環境變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不會有絲毫的改變,而終於克服障礙以達到預期的目的。”這番話告訴我們怎樣去成功,想要成功的人必須避開失敗的道路,才能通向成功的未來。
工作沒有絕對公平,得失自己衡量
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大家都在一直追求和強調公平的原則,但在現代職場中並沒有絕對的公平。是否公平是要看你如何去衡量,公平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公平,所以肯定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現象。《老子》第五十八章中寫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其實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得與失也是相依相存的。要想在職場中不感到累,要想過得幸福,就應該多注意自己所得到的,少注意自己所失去的。當我們麵對得與失時,就需要人們有一定的胸懷,換位思維,有全局觀。
有一個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麵都比他身邊的人強,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其他方麵都不錯,但學業卻沒有太大的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位學者求教。聽完他的傾訴,學者說:“我們登山,到山頂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那座山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當見到喜歡的石頭,學者就讓年輕人裝進袋子裏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望望山頂,還遙不可及呢。於是,他就停下腳步疑惑地望著大師說:“我幹嗎背這個?再背,別說到山頂,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是呀,那該怎麼辦呢?”學者微微一笑,“為何不放下呢?背石頭咋能登山?”大師捋了捋胡子,一臉的燦爛。年輕人一愣,愉快地向學者道謝便走了。從此以後,他一心做學問,取得了很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