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出版公司這樣評價李敖:他是頑童、是英雄、是善霸、是文化基督山、是社會羅賓漢、是俠骨柔情的大作家兼大坐牢家。
李敖的成名,在於他有不俗的主見;在於他有獨辟蹊徑的思想;在於他的特立獨行;在於他超人的自信和無畏。
信仰的力量
人的意誌來源於人的信念。人的信念相信能辦成的事情,就一定能夠辦成。這是成功的秘訣之一。
意誌的力量是驚人的。信念和信仰的力量也是驚人的。信念能把沒有的事情變成“有”,也能把有的事情變成“無”。人一旦確立了一個信念,產生了一個信仰,就可以產生無堅不摧的力量。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困苦,他的信念和信仰都能引導他衝過難關,達到成功的彼岸。
你要成功嗎?先問問自己,你相信什麼?你的心裏有沒有成功者應該具備的信念和信仰?如果還沒有這樣的信念和信仰,趕快去樹立這樣的信念和信仰。這是成功的關鍵之一。你一旦有了這樣的信念和信仰,無論怎樣難,你都能把要做的事情堅持到底,取得成功。
下麵這些例子,都是在一定的信念和信仰下出現的。它讓我們看到,信念和信仰的力量有多麼強大。白領麗人辦農場
屈亞萍說:“強烈的相信構成信仰,並會主宰人的行動。”這話正是她自己行動的寫照。
她大學畢業,學的是經濟管理,畢業後進人機關,3年後不甘寂寞,下海經商,掙了一筆錢,即便此生不再做什麼,也可衣食無憂。她患有心髒病,常常憋得透不過氣來時,就吞服救心丸。
就是這樣一個標準的白領麗人,她本該歇著,或者享受,她卻去種地11996年秋,她到北京郊區順義北務鄉包了550畝地,投入自己的全部資金,辦起一個私人農場。
沒人理解她。親戚、朋友,都說她精神不正常。有的還說,她瘋了,等著哭吧。研究心理學的書說,人在強烈信仰某一思想而去行動時,如果這個行動不合習俗,它的外征表現就被認為精神不正常,或者“瘋”了。屈亞萍就是這樣一個人。
她怎麼就迷上種地了呢?
小時候,她的家教很嚴。她住在北京西單一個四合院裏,爺爺奶奶不準她出去,讓她看那些線裝古書。農民、農業的思想便一點一點滲透進她幼小的心靈。小小年紀,她便望著院子上方的天,幻想:什麼時候也能像陶淵明那樣,過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呀!
於是。她對田園生活及其相關的情況便特別敏感,一經接觸或發現,就立刻會收掠到她的記憶之下。
《參考消息》報上登載的關於農業的文字,一般人不會注意,她卻能記住,並把它抄寫下來:中國人均土地隻有1.2畝,每年新增1400多萬人,減少土地5萬公頃……
有家飯館,立了一個廣告牌: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重。一般的人也不會留意它,她卻特意在牌下照了張像。
等到她學了經濟管理以後,她說:“土地是金,農業是根本。到什麼時候也不能不吃飯吧,發展空間太大了。幹什麼也不如幹農業。”
她的思想從四合院裏產生,又走出四合院,結合現代經濟理論,日益成熟並強烈起來。待她掙夠了錢,可以投資辦一個農場的時候,就顧不上自己的女兒身、心髒病等,毅然務農去了。
白領麗人辦農場,那麼容易?困難多了。由於她意誌堅定,都一關一關闖過來了。就她一個人幹,沒人幫她,需要人就去雇。她雇教授、專家給她講課,給她出謀劃策。她雇懂經營的給她管理。她雇農工給她幹活。不合要求就換人。而實際上,大半時間是她自己在管理,大部分業務是她親自跑。她總嫌雇的人笨,不理解她的意思,效率低,還不如自己跑。
幾年來,她摸爬滾打,總算過來了,現在一切都上了正軌,她的農場也辦出規模了。2002年的麥收,掙了24萬,本回來了,下半年可以淨掙。
她的理想,辦成花園式、休閑式農場,實現“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夙願。說也奇怪,她的心髒病沒怎麼犯。
摳門一生,攢錢助學
1998年12月11日,葉蔭棠老師去世了,享年70歲。他是山東省成武縣一中的英語老師,已執教20年。
葉蔭棠節儉成癖,摳門至極,是出了名的。臨終前,他上身穿的是50年前在廣州海關工作時發的呢子製服,已分辨不出顏色,衣領和肩膀已破損,衣裏已成一條一條的網狀。下身穿的是30年前在濟南當工人時發的勞動服。前門已縫死,為的是兩麵都能穿。內褲是在學校撿來的三條破圍巾做成的,由粉、紫、灰三色組成。腳上穿的是學生扔的運動鞋,兩隻大小和顏色都不同,而且全是右腳的。鞋帶是輸液用的塑料管。
房間裏,有一個爐子,鋸掉了一半,為的是隻裝一塊煤。一隻鐵鍋用了20多年。一張竹床從廣州帶到濟南又帶到成武一中。最奢侈的是一台破舊的14時黑白電視機。整個家當不值100元。
他將自己的節儉上升到理論高度,總結為“五論”。一是“撿菜有益論”。他撿學生扔的饅頭,無論整個半個還是一小塊,都撿,摳掉髒處後自己吃。還到菜市場撿菜葉。長年撿,省下不少菜錢。二是“平均磨損論”。褲子前後輪流著穿。鞋子左右調換著穿。三是“煮一三吃論”。一天煮一頓飯吃三頓,為的是省煤。四是“舊車放心論”。他一輛破自行車已騎了50年,除了鈴不響哪兒都響。他說,沒人偷,放心。五是“獨身經濟論”。不結婚既省錢,又省精力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