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鎖定目標放飛心靈(5)(1 / 3)

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到入住的客棧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

店老板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中嗎?戴鬥笠打雨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秀才一聽,覺得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就是要堅持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不論遇到任何艱難險阻,都不喪失前進的鬥誌和必勝的信心,不論碰到什麼風雲變幻,都不迷失方向,止步不前,永遠對事業、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來源於對事物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方向的正確認識。事物發展規律表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它都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由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通過事物內部的矛盾鬥爭實現發展的過程。隻看到光明一麵,看不到曲折一麵,遇到風浪便會產生動搖和迷惑。社會發展方向,總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向前發展的,不論有多少曲折,這個曆史發展的總方向是不會改變的,隻看到曲折一麵,看不到光明一麵,就容易悲觀失望而無所作為。因此,隻有既看到道路曲折的一麵,又看到前途光明的一麵,才會勝不驕,敗不餒,永遠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不屈不撓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勞動人民從《共產黨宣言》中得到鼓舞,建立了一個精神的世界強國。共產主義者就是這個“精神的世界強國”中十分活躍的成員,他們永遠是革命的樂觀主義者。

誰都不是天生的成功者。“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必須隨時隨地以樂觀的心情麵對挫折與失敗。“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人生常有的景象。所以要學會樂觀,學會堅持。

俄國十月革命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列寧,在革命動蕩的年代裏,麵對困難和挫折,麵對問題和麻煩,常常是放聲大笑,這是列寧對困難的蔑視。這種開朗的大笑,蘊藏著製服和解決麻煩的智慧和強大的力量。1897年2月,列寧被流放到西伯利亞,麵對嚴寒和苦寂的折磨,他並沒有被壓倒,如同一棵青鬆在嚴寒中挺立著,在流放中他研讀了大量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寫出了多部著作。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偉大領袖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確立了“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的高尚情操和偉大抱負。他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艱苦年代裏,領導著中國共產黨、革命的軍隊、革命的人民群眾,在極端困難的環境裏。戰勝了困難和挫折,引導革命走向了勝利。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好比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對你也笑,你對它哭,它對你也哭。現實生活就是如此,當你覺得眼前的世界是一片光明,人們都在向你微笑的時候,就能忍耐挫折和壓力,並設法戰勝它。當你覺得眼前一片陰暗和灰蒙蒙,覺得人人都在與你作對的時候,別人在歡笑,你也會認為是對你的一種嘲笑,你的心情總是憂鬱、惆悵,覺得事事不順心。

弱者等待機遇強者創造機遇

很多人在機遇降臨時,感覺不到機遇的存在,更不能夠及時抓住機遇。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一輩子庸庸碌碌一事無成的緣故吧。甚至這些人在突然而至的多個機遇麵前,失去了判斷力,不知道該選擇什麼,一任最佳機會被別人利用而成就夢想。這說明什麼?他缺少了成功者的頭腦和隨時準備成功的素質。我們來看一個農夫與麥子的故事:

一次,有人問農夫是否種了麥子。

農夫回答:“沒有,我擔心天不下雨。”

那個人又問:“那你種了棉花嗎?”

農夫說:“沒有,我擔心蟲子吃了棉花。”

於是那個人又問:“那你種了什麼?”

農夫說:“什麼也沒種。我要確保安全。”

一個不願冒任何風險的人,隻有什麼也不做,就像那個農夫一樣,最後一無所獲。下麵我們再來看看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三個人要被關進監獄三年,監獄長答應滿足他們每人一個要求。其中,美國人要了三箱雪茄;法國人很浪漫,要了一個美麗的女子為伴;而猶太人則要了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三年很快就過去了,第一個衝出監獄大門的美國人,嘴巴鼻孔耳朵裏塞滿了雪茄,大喊:給我火,給我火!原來監獄長隻答應了他一個條件,他無奈沒有火點煙。接下來走出的是法國人,隻見他懷裏抱著一個嬰兒,美麗的女子手裏還牽著一個小孩,挺起的大肚子裏還懷著第三個。最後一個從監獄裏走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地抓住監獄長的手說:“這三年來我每天都在與外界聯係,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增長了百分之二百,為了表示謝意,我決定送你一輛勞斯萊斯!”

命運並非機遇,而是對機遇的一種選擇和把握,有的人則把逆境中的不可多得的機遇當成了一種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英國人艾略特說:對於不會利用機會的人來說,機會又有什麼用呢?人們在嘲笑美國人的貪婪的同時似乎不得不羨慕法國人的浪漫,但在為法國人徒增負擔而感慨時,又不能不承認猶太人精明。誰能把握機遇,誰能主動出擊,誰就能改變命運。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勇敢嚐試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