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鎖定目標放飛心靈(5)(2 / 3)

1864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了。一位叫馬維爾的法國記者去采訪林肯,他們有這麼一段對話。

記者:據我所知,皮爾斯和布坎南(注:上兩屆總統)都曾想過廢除黑奴製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們那個時期就已草就,可是他們都沒拿起筆簽署它。請問總統先生,他們是不是想把這一偉業留下來,給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可能有這個意思吧。不過,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是一點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

這段對話發生在林肯前往帕特森的途中,馬維爾還沒來得及問下去,林肯的馬車就出發了。因此,他一直都沒弄明白林肯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後,馬維爾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這封信裏林肯談到幼年時的一段經曆。

“我父親在西雅圖有一處農場,裏麵有許多石頭。正因為如此,父親才得以以較低的價格買下它。有一天,母親建議把裏麵的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走的話,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們是一座座小山頭,都與大山連著。

有一年,父親去城裏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裏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於是我們開始挖那些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給弄走了,因為它們並不是父親想象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伶伶的石塊,隻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

林肯在信的末尾說,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隻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其實,有許多不可能,隻存在於人的想象之中。

讀到這封信的時候,馬維爾已是76歲的老人,就是在這一年,他正式下決心學漢語。據說1917年,他在廣州旅行采訪,是以流利的漢語與孫中山對話的。

有勇氣嚐試新事物的同時,也必須有勇氣麵對失敗。大家不能隻憑匹夫之勇去做注定要失敗的事。但當你畏懼失敗時,不妨想一想,你怕失去什麼?最壞的下場會是什麼?你不能接受嗎?在上麵的例子中,林肯的母親由於堅持搬走農場裏的石頭才發現石頭很容易搬動,林肯因為拿起筆簽署《解放黑奴宣言》,才有廢除黑奴製度,造就強大美國的發生。馬維爾由於76歲發誓學好漢語,才最終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

一個自信和自覺的人,如果能勇敢地嚐試新的事物,並有毅力把它做好,他就會從成功裏獲得自信,從失敗裏增加自慌。

勇氣是成功的前提

一天,某公司總經理向全體員工宣布了一條紀律:“誰也不要走進8樓那個沒掛門牌的房間。”但是,他沒有解釋為什麼。此後真的沒人違反他的這條“禁令”。

三個月後,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員工。在全體員工大會上,總經理再次將上述“禁令”予以重申。這時,隻聽一個新來的年輕人在下麵小聲嘀咕了一句:“為什麼?”總經理聽到後並沒有因這位新人的不禮貌而惱怒,隻是滿臉嚴肅地答道:“不為什麼!”

回到崗位上,那個年輕人百思不得其解,還在思考著總經理為什麼要這樣做。其他工友則勸他隻管幹好自己的那份差事,剮的不用瞎操心。因為“聽總經理的,總是沒錯”。可那個年輕人偏偏來了強脾氣,非要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不可。於是他決定冒公司之大不韙,走進那個房間探個究竟。

這天,他爬上8樓,輕輕地叩了叩那扇門,沒有反應。年輕人不甘心,進而輕輕一推,虛掩著的門開了(原來門並沒有上鎖)。房間裏沒有任何擺設,隻有一張桌子。年輕人來到桌旁,看到桌子上放著一個紙牌,上麵用毛筆寫著幾個醒目的大字——“請把此牌送給總經理”。

年輕人拿起那個已落滿灰塵的紙牌,走出房間似有所悟,乘電梯直奔15樓總經理辦公室。當他自信地把紙牌交到總經理手中時,仿佛期待已久的總經理一臉笑意地宣布了一項讓年輕人感到震驚的任命:“從現在起,你被任命為銷售部經理助理。”

在後來的日子裏,那個年輕人果然不負厚望,不斷開拓進取,把銷售部的工作搞得紅紅火火,並很快被提升為銷售部經理。事後許久,總經理才向眾人做了如下解釋:“這位年輕人不為條條框框所束縛,敢於對上司的話問個‘為什麼’,並勇於冒著風險走進某些‘禁區’,這正是一個富有開拓精神的成功者應具備的良好素質。”

其實,很多成功的門都是虛掩著的,隻有勇敢地去叩開它,大膽地走進去,才能探尋出個究竟來。或許,那時呈現在你眼前的真的就是一片嶄新的天地。畢竟,勇氣是成功的前提。敢於突破禁區者,必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自信是成功的精神支柱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如何才能擁有成功?回顧古今中外眾多的成功人士,你就不難發現,在他們身上,無一不具有自信這一良好的心理品質。有人曾經問居裏夫人:“你認為成才的竅門在哪裏?”居裏夫人肯定地說:“恒心和自信心,尤其是自信心。”所以一個人要取得成功,除了具備一定的智力因素外,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尤其要擁有自信心。因為自信能使人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自信能揚起成功的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