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天下為公,是以天下為己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義而忘利,一心為國;匡扶正義,懲治奸惡,救危扶困,一心為民。以才能竭誠天下,以美德光耀四海。

在中國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曆史長河中,以天下為己任者,多如繁星,燦若繁星。

他們胸懷博大,高瞻遠矚,胸懷祖國,心憂天下;他們高風亮節,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天下為公是孕育民族魂的精髓:

遠在四千多年前,就開始傳頌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動人故事;

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著曆史名將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名言;

一千七百多年前,曹操妻子——卞後“行儉日久,不能自變自奢”“不可以我故壞國法”,其尚節儉、識大體,其品德、見識,堪為後代婦女效仿的榜樣;

一千二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一心為公,護法除駙馬,在曆史上廣為流傳;

九百多年前,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為多少愛國者增添巨大的精神力量。

縱觀中國古代史,天下為公者,無論帝王將相,還是普通百姓,無不以國為家,公而忘私,赤膽忠心,以實現報國之誌——構成民族魂的精髓。

天下為公是締造兩個文明的基礎:

明朝著名的英雄於謙,廉潔奉公,執法嚴明,勇敢堅定,“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朝康熙年間,張伯行為官30年,清正廉明,剛正不阿,對上敢於揭露權勢,對下為民請命。深得百姓愛戴和尊敬,為他建生祠,不忘他的恩澤和德行。被百姓譽為“天下第一清官”;

戰國時期水利專家李冰,以博大胸懷和聰明智慧,為人民解除洪旱災禍之苦,為後人留下中國水利工程的傑作——都江堰。

天下為公者,不僅思想境界高遠,道德品質高尚,而且以雄才大略,技藝超凡,為民造福,締造了中華民族早期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

天下為公是塑造民族形象的支柱:

唐朝宰相魏征忠貞報國,正直無私,秉公直諫。為官時期,先後向唐太宗直言二百餘次,被唐太宗視為一麵“明鏡”。為這一時期社會穩定立下汗馬功勞;

唐玄宗統治前期,賢能的宰相宋璟,不僅勸諫唐玄宗在官吏任免上照顧民意,任人為賢,而且自己身體力行,從不徇私情——上奏皇帝不要為宰相樹碑立傳;

唐朝宰相姚崇,為百姓著想,為朝廷大業,不顧某些大臣反對,不顧百姓“天命論”思想,堅決上奏唐玄宗“快速滅蝗”,結果平息各地蝗災,撲滅蝗蟲約十四萬擔。被世人稱為“救時宰相”。

天下為公者,一心為國為民,思想深邃,形象高大,不愧中華民族光輝形象的脊梁。

天下為公是創造大同思想的精華:

人們向往的大同世界不僅是物質極大豐富,而且在其基礎上的人們的精神世界,也已進入超凡脫俗的境界,其思想核心就是人人為公,為他人、為集體、為國家、為世界著想。世界就是個大家庭。

這種思想煥發出智慧的發展,科技的發達,人們的生活會更富裕更美好。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天下為公的思想正是以仁愛寬容,以大地的胸懷,包容萬物,萬民都是同胞兄弟,萬物是同伴朋友。這種博大的胸襟,這種集精神與物質為一體為公的思想體係,符合世界各民族生存、發展、繁榮的生存宗旨,正是大同思想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