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堯、舜“禪讓”

堯、舜“禪讓”的故事發生在遠離現在的四千年左右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末期。從那時起一直到現在,始終被傳為佳話。

堯是當時部落首領,考慮自己年紀大,心有餘而力不足,很想物色一個年輕有為、品德高尚的人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有的人討好說:“你的兒子丹朱最合適,能保證你家族權位不變。”堯聽後連連擺手說:“不行,不行,不爭氣的丹朱不行。”也有的說:“能講善辯的共工也不錯”。堯聽後很不滿意地搖了搖頭。後來又有不少人向堯推薦一個名叫舜的青年。他平時曾耳聞過舜的為人,所以這個人很引起他的注意,經過多方調查了解到舜的身世,他很小死了母親,經常受繼母和繼母所生之子的百般虐待和欺辱,並把他趕出家門,變成一個無家可歸的人,隻好在一個偏僻山村靠開墾荒地度日,經常幫助鰥寡孤獨者幹活,並把村子內外的道路修得平平坦坦,理順得停停當當。在他的影響下,村裏的人互幫互助,街坊鄰裏和睦相處,扶老愛幼,助人為樂。為爭田界吵鬧不休的現象逐漸消失了,為搶漁場打架鬥毆的事件不再發生了。陶器比以前做得更加精美耐用,四麵八方的人們聞風而來,到此居住,舜的美名就這樣傳開了。

堯為了進一步對舜進行考察,獲得第一手材料,就把幾個不長進的兒子送到舜那裏,跟他一起生活、勞動。經過一段實踐之後各個都有了明顯進步,堯認為舜確實是一個好繼承人,於是讓他代理部落聯盟首領工作,經過一段考驗、培養、觀察,堯完全放心了,正式把聯盟首領的職務讓給了舜,還把自己兩個心愛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他。

舜正式接替了首領的職務之後,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洪水泛濫成災。他為了製服洪水,起早貪黑,親臨現場,發現鯀對治水不利,便根據大家的意見,指派鯀的兒子禹來領導抗洪治水的工作。禹接替了這項工作後領導大家共同研究治水方案,大家一致認為以前以“堵”為主的辦法隻能解決一時,而不能治其本,因此大禹最後采取了以“導”為主的方針。在疏導的過程中,禹率先垂範,不辭辛苦,跋山涉水,日夜守在工地觀察地勢,測量地形,如同普通民工一樣頭戴草帽,肩扛工具,親自挖河、擔土,哪裏最艱苦他就奔向哪裏。在開鑿龍門山,劈開三門峽等驚天動地的工程中,他到最危險的地方去幹,不怕烈日曬,不怕風雪寒,小腿的汗毛磨光了,腳磨出了血泡,他在所不惜。在他領導治水的十三年中三過家門不入已成為佳話,有一次正當他路過家門,就聽到從屋裏傳來妻子病重的呻吟聲,當時他非常想進屋看看病妻,但一想到治水的重任便又繼續跟隊伍前進。

十幾年來,禹從來不考慮個人的安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治水的工程中,終於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把洪水引入大海之中,人們從此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大家對他非常尊敬,稱他為“大禹”。舜在自己年青時,就主動地把首領的位置讓給了治水深得人心的英雄——大禹。大禹治水

大禹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後人稱他為大禹。

相傳距今約四千多年前,堯舜時期,生產力很低下,生活條件艱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載就要鬧一次水災。有一次,黃河流域發生了特大的水災。洪水橫流,滔滔不息,衝毀房屋,淹沒田地,五穀不收,人民死亡。活著的人們隻得逃到山上去避難。

為了解除水患,堯派鯀去治水,鯀沿用了傳統的水來土擋的辦法治水。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一事無成,不僅沒有把洪水製服,洪水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之後,見鯀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就把鯀處死。隨後,他又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

大禹領命之後,接受了以前治水失敗的教訓,和助手跋山涉水,進行艱苦的考察。考察水流的源頭、上遊、下遊。考察完畢,大禹對各種水情作了認真研究,最後決定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水患。大禹親自率領百姓,帶著簡陋的石斧、石刀、石鏟、木耒等工具,開始治水,他們一心撲在治水上,野餐露宿,粗衣淡飯,風裏來雨裏去。尤其是大禹,起早貪黑,兢兢業業,腿累腫了,仍不懈怠。

大禹率領人們花了十年左右的工夫,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開了一條又一條河渠,使洪水暢通無阻地流入大海,治水獲得了成功。

在治水過程中,大禹公而忘私,幾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他路過家門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勸他進家看一看,照顧一下,他怕影響治水,沒有進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見了他,非常高興,要他到家裏看一看,他還是沒有進去。他把整個身心都用在治水中了。

在治水過程中,大禹還組織人們利用水土去發展農業生產,使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到處出現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景象。

大禹天下為公,為民造福,得到人們的信任和尊敬。他的事跡,華夏子孫代代傳頌著。鬻拳忠君愛國

鬻拳,春秋時期楚國人。

一次,鬻拳向楚文王提出一項正確的建議,楚文王不想采納,無論鬻拳怎樣勸說都無濟於事,鬻拳隻好采取了用兵器威脅的辦法。楚文王害怕了,才勉強接受了鬻拳的建議。楚文王接受建議後,鬻拳為自己能替國家、民眾做了一件好事而寬慰,但同時又認為,自己用兵器來威脅國君,實在是犯了沒有比這更大的罪了。於是對自己采取了刖刑,砍掉了自己的雙腳,用來贖罪。

後來有一年,巴人進攻楚國,楚文王領兵抵抗,在津地被巴人打得大敗,楚文王率領部分軍隊逃回,當時鬻拳是守城門的官,沒有開城門接納文王進入。並高聲叫道,不取勝不得回城。文王遭此拒絕又經此一激,於是領兵反攻。終於打敗了敵人,得勝班師回國。途中,文王得了重病,死了。鬻拳把楚文王安葬在楚國君主的墓地。安葬完畢,自己也自殺了。自殺前囑人,把自己安葬在文王墓前,仍為文王守門。祁黃羊薦賢

祁黃羊是晉國的大臣,有一天晉平公對祁黃羊說:“南陽沒有地方官,誰可以擔當此任呢?”祁黃羊說:“解(xiè)狐可以擔當此任。”晉平公驚奇地問:“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要推薦他呢?”祁黃羊回答說:“您是問我誰可以作南陽地方官,並不是問我的仇人是誰啊!誰可以做縣令和誰是我的仇人是兩碼事。”晉平公說:“好啊!那我任用解狐為南陽地方官。”老百姓們聽說了這件事,都稱讚祁黃羊心胸開闊,不計私仇。

過了一段時間,晉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在國家中缺少一名尉官,誰可以擔當此任呢?”祁黃羊說:“祁午可以擔當此任。”晉平公又問:“祁午不是你兒子嗎?”祁黃羊回答說:“您是問誰可以做尉官,並不是問我的兒子呀。”晉平公說:“好啊,那我就任命祁午作尉官。”老百姓聽說了這件事,又都很稱讚祁黃羊推薦人才這件事。孔子聽到這事以後,也深有感觸地說:“祁黃羊向國家推薦人才,對外不避仇人,對家裏不回避兒子,可以說祁黃羊是公正無私的了。”腹行大義

春秋時期,秦國有一個叫腹(tūn)的人,他是墨家學派中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以天下為公,忍痛殺子,以行大義,受到人們的稱讚。

有一天,腹的兒子因事誤殺了人,官吏當時就把他的兒子抓了起來,關進了監獄裏。按法律應判殺頭之罪。這件事驚動了國君秦惠公,秦惠公想,腹已經有了很大年紀了,就一個兒子,連個女兒也沒有,雖然他的兒子犯了罪,但腹為朝廷做過貢獻,準備從輕處理他的兒子。便叫人找來了腹。秦惠公說:“你的年齡很大了,就這麼一個兒子,我已經命令主管的官吏,不要把你的兒子處死刑了。這樣處理你會滿意的吧?”

腹聽了秦惠公的話,很受感動,但是他想:“決不能因私而廢法。”於是,腹回答說:“墨家的信條是,殺了人的人就該去償命,判死刑;傷了人的人,就該按情節去判刑,定他的罪。如果沒有這樣的法律規定,人們的生命安全就得不到保證。禁止殺人、傷人,這是天下的大義啊。您雖然給我的兒子恩賜(cì),不讓官吏殺他了,但是,我怎麼可以不執行墨家的信條呢?”

腹沒有服從秦惠公的命令,依然堅持依法殺了自己的兒子。管仲巧勸齊桓公清“社鼠”

管仲(?—前645),即管敬仲,名夷武,字仲,潁上(潁水之濱)人,春秋初期政治家。

齊國大夫鮑叔牙把管仲推薦給齊桓公。齊桓公不記箭傷之仇,任命管仲為卿,輔佐自己推行改革。

管仲幫助齊桓公,在稅收、徭役、貨幣、物價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並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使齊國國威大振,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

在改革中,管仲毫不避嫌,敢於忠言直諫。

一次齊桓公問管仲:“治理國家最令人擔憂的是什麼?”管仲回答:“那當然是社鼠了!”齊桓公詫異道:“社鼠?社鼠,是什麼呢?”管仲回答:“社鼠是土地廟裏的老鼠啊!您見過建土地廟嗎?需要先打好地基,再支起木架,壘上土坯,磨上泥巴,還要上笆,壘瓦……建成可不容易啊!可是老鼠卻在土地廟裏打洞、做窩、寄身。日子久了,牆倒屋塌。人們再虔誠,又上哪兒去祭祀呢?人們想治老鼠,用火熏,擔心燒了木頭,用水灌,又擔心牆壁倒塌、泥土剝落……這就是社鼠不能捕殺的原因。”

齊桓公聽了,連連點頭道:“如果把土地廟比做國家,誰是社鼠呢?”

管仲說:“是國君左右的一些人啊!這些人,在下麵憑借國君權勢榨取民脂民膏,又互相隱瞞。在宮廷伺察國君情報,又上下勾結。執法人怕國君少了阿諛奉承的人,心中不快,不敢懲罰,而亂了法紀。這樣,先王辛辛苦苦建起的帝業,就會像土地廟鬧老鼠一樣,早晚會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