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恍然大悟,說:“我明白了,如果不懲處那些依勢禍國的小人,就不能治國安民、革故鼎新了!”

於是,齊桓公下令依法懲處了那些禍國殃民的“社鼠”,百姓無不拍手稱快,齊國從此日益強盛。毛遂自薦說楚王

毛遂,戰國時趙國人,趙王弟弟平原君的門客。

秦想滅六國,稱霸於天下。於是,派兵圍困了趙國國都邯鄲,為此引出了一段毛遂自薦的故事。

秦軍圍困趙國都城後,趙國決定派平原君去楚國締結聯合抗秦的盟約——合縱聯盟(即齊、楚、趙、韓、魏、燕六國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要從幾千門客中,挑選智勇雙全的20名,一同前往。可是,隻選出19人,差一人還沒有著落。平原君萬分著急。

門客毛遂走到平原君麵前,自薦說:“我可否與君同往?”平原君問:“先生做門客幾年了?”毛遂答:“三年。”平原君笑道:“依我看來,能者像放進口袋裏的錐子,它銳利的尖會立刻露出來。先生做門客三年,我怎麼連讚揚先生的隻言片語也沒聽說過?”毛遂說:“您也從來沒把我放進口袋裏過啊!否則,露出的何止是一點點尖!整個錐子早就挺出來了。”平原君聽了,答應帶他前往。

到了楚國,平原君反複說(shuì)楚王,明辯利弊,從早晨說到中午,竟毫無進展。急得眾門客團團轉。

忽然,毛遂手握劍柄,走上石階。楚王問:“這是何人?”平原君答道:“我的手下。”楚王問:“你來做什麼?還不快下去!”毛遂不慌不忙地走到楚王麵前,說:“大王為什麼這樣無禮!是依仗楚國的軍隊嗎?現在你離我隻有十步遠,大王的性命就握在我的手掌心裏,楚國的軍隊再多,也幫不了您的忙了!”楚王懼。毛遂接著說:“況且我聽說,從前商湯隻有70裏土地,卻稱霸於天下;周文王隻有100裏疆土,卻使得天下諸侯臣服。”楚王若有所思,毛遂又說:“現在楚國,方圓五千,精兵百萬,卻被秦國的無名小卒白起率幾萬人馬打敗了。第一仗楚國就丟了鄢、郢,第二仗燒了楚國祖墳,第三仗又使大王祖先受辱。這樣的奇恥大辱,楚國卻忘得幹幹淨淨,真乃懦夫也!”楚王悟而服,連聲說:“是啊,是啊,先生的話有理,我願締結盟約!”毛遂問:“決定了?”楚王答:“決定了!”毛遂令人拿雞、狗、馬血來,歃血為盟。毛遂的話真比百萬雄師還有力啊!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毛遂自薦說楚王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司馬穰苴執法如山

司馬穰苴,春秋時齊國軍事家,本姓田。齊景公時任大司馬,所以又稱為司馬穰苴。齊景公時,晉國進攻齊國的阿邑、鄄邑,同時燕國侵略齊國的河上地方,齊國軍隊大敗。景公對此很擔憂。晏子就向他推薦田穰苴,說:“穰苴雖然是田氏門中偏房所生,但是他這個人文能使眾人親近服從,武能威懾敵人,希望君王試試他。”齊景公召見穰苴跟他談論軍事,十分讚賞,就任命他做將軍,領兵抵抗燕國和晉國的軍隊。

穰苴對景公說:“我地位低下,君王把我從平民中提拔起來,放在大夫之上,但是士兵還沒有歸心,百姓對我缺乏信任,我資曆淺而權威不足,希望得到君王的寵臣、國人所尊重的大臣來擔任監軍,這樣才行。”於是景公答應派莊賈前往。穰苴向景公告辭後,跟莊賈約定說:“明天中午在營門會合。”

第二天,穰苴先趕到軍隊,豎起記時標竿並使銅壺滴漏,等待莊賈。莊賈向來嬌貴,認為率領自己的軍隊並且自己是監軍,不很心急。親戚朋友送他,留他喝酒。太陽當頂而莊賈不到,穰苴就推倒標竿,放掉漏壺中水,進入營中,檢閱軍隊,指揮士兵,宣布紀律條令。軍紀宣布完畢,已是黃昏時分,莊賈才到。穰苴問道:“為什麼遲到?”莊賈抱歉道:“我不才,有勞大夫和親戚們送行,所以耽擱了。”穰苴說:“將軍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忘掉自己的家庭;麵對軍中紀律法規,就忘掉自己的父母;擊鼓進軍與敵作戰的緊急時刻,就忘掉自己的身體。如今敵國深入侵略,國內很不安定,士兵們在邊界上日曬夜露,君王睡也睡不安穩,吃也吃不香甜。百姓的性命,都在您手上,什麼叫做相送呢!”召軍正來問道:“按照軍法,約定時間卻遲到的,怎麼說?”回答說:“應當斬首。”莊賈害怕了,派人飛報景公求救。那人去了,還沒來得及回來,這時穰苴就斬了莊賈並號令三軍。三軍將士全都震驚。過了好一會兒,齊景公派使者拿著符節來赦免莊賈,使者騎馬奔進軍營。穰苴說:“將領在軍中,對於國君的有些命令是可以不接受的。”問軍正道:“在軍營中騎馬奔跑,軍法怎麼說?”軍正說:“應當斬首。”使者非常害怕,穰苴說:“國君的使節,不可殺他。”於是斬了使者的仆人,砍了車子左邊的車杆,宰了左邊那匹駕車的馬,以此來號令三軍。讓使者回去報告,然後率軍開拔。

士兵安營紮寨,掘井安灶飲食起居,以及患病者的就醫吃藥,穰苴都親自過問撫慰。他拿出自己全部給養與士兵共享,自己和士卒平分糧食,按順序隻取了瘦弱者的一份。三天後指揮部隊進軍,連患病的將士也要求去,爭先恐後地要為他投入戰鬥。

晉軍聽到了這些消息,因此收兵離開齊國。燕軍聽到了這些情形,就渡過黃河解了圍。於是齊軍乘勝追擊,收複了淪陷的國土後領兵而回。

軍隊沒有到達國都時,穰苴宣布解除武裝,取消戰時法令,宣誓之後才進城。齊景公與文武官員都到郊外迎接,慰勞軍隊的儀禮完畢,然後才回到寢宮去。齊景公接見穰苴,並封他做大司馬。韓非革故鼎新

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的思想家、哲學家,先秦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

韓非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受教於一位見解獨到的老師。這位老師叫荀況,學問淵博,著述頗豐。韓非崇拜老師,拜讀了老師的全部著作。無論是論述自然規律的《天論》,論述認識規律的《解蔽》;還是論述思維規律的《正名》,論述倫理思想的《禮倫》;以及對先秦各派學術思想批判總結的《非十二子》,介紹曆史君王治國之道的《成相》……無一遺漏。

韓非十分讚成老師荀況反對天命和鬼神的“人定勝天”思想。“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意思是,事物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不會因為唐堯而存在,因夏桀而消亡)等許多論述,他能一字不差地背出。他想做一個老師那樣的思想家。

他看到諸侯割據,戰爭迭起,民不聊生的景象,就想以“人定勝天”、“世異事異”的觀點做依據,上書韓王,推行改革。

他的長輩堂谿公知道後,立即登門勸阻:“聽說你要搞什麼變法,可不要忘了吳起、商鞅被殺的教訓啊!”韓非斬釘截鐵地說:“吳起、商鞅的死,我很清楚。他們革故鼎新,是我所向往的;他們英勇無畏,是我所效法的!我早就想好,我不為官吏所殺,即為私劍所害。但曆史是前進的,前進必將戰勝倒退!為了我的政治主張,即使得到吳起、商鞅的下場,也決不反悔!”

韓非上書多次,韓王沒有采納。這使他想到:“隻有以最有力的根據,最巧妙的辦法,把自己的主張宣傳出去,理想才會實現。於是,他開始了著書立說,日以繼夜,寒暑不輟。

終於,寫出了《五蠹》、《孤憤》、《顯學》、《解老》、《喻老》、《定法》、《問田》、《難勢》、《難一》等20卷、55篇、十萬言論著,綜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術治”,慎到的“勢”治,提出了一套以“法”為中心,“法、術、勢”三結合的政治主張。

他的書出版以後,風靡各國,爭相傳閱。

這天,韓非出現在鹹陽城南大街。街上,車水馬龍,人如潮湧。他聽一些人正在談論他的《五蠹》篇。一個人問:“五蠹是什麼?”他搶上去說:“五蠹是五種蛀蟲,它們能蛀食國家,蛀食人民!”人們問:“什麼蟲子,能這樣厲害?”他說:“是用五蠹比喻五奸。一是因循守舊的腐儒,二是不守法令的刺客,三是鼓惑煽動的政治家,四是假公濟私的政客,五是巧取豪奪的奸商。”接著,韓非給大家講了“守株待兔”、“鄭人買履”、“自相矛盾”三個故事。然後,他說:“守株待兔諷喻不主動努力,存有僥幸心理的人;鄭人買履諷喻隻相信教條,不顧客觀實際的人;自相矛盾諷喻言行抵觸,互不相容的人。”

在場的人都說:“講得好,講得好!我們如能見見韓非該有多好!”韓非說:“你們已經見到,不必再見了!”說著,消失在人群中。

《五蠹》等文章很快傳到秦王嬴政手裏,秦王如獲至寶,愛不釋手,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為得韓非,於公元前234年攻韓。次年,趁韓王派韓非出使秦國之機留下他。

韓非革故鼎新的願望實現了。漢文帝執法殺舅父

漢文帝劉桓(前202~前157),重視農耕,減輕地稅、賦役等農民的負擔,執行了“與民休息”的政策,使漢初農業生產迅速恢複;他在曆代帝王中又以生活節儉,為政清明而著稱。他在位期間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曆史上把他和漢景帝的統治時間合稱為“文景之治”。下麵就是一個他以身作則,嚴肅法紀的事例。

劉桓從小被父親漢高祖封為“代王”,和他母親薄太後生活在“代”這個地方。他的舅父薄昭從那時起就在代王身邊精心侍奉、輔佐,在各方麵出謀劃策。公元前180年,扶植傀儡小皇帝的呂後病死,漢朝元老周勃就派使臣去請代王劉桓回朝廷即皇帝位。代王接到消息後,由於對千裏之外的京城事變不明真相,一時拿不定主意。左右大臣也議論紛紛,懷疑這是一個政治騙局,代王更不敢貿然行動了。但是代王又很想當皇帝,生怕帝位落入他人之手,後悔莫及。唯一保險的辦法就是派一個可以信任的大臣進京探得虛實,但這個使臣要冒生命危險,誰願意去呢?就在這個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的關鍵時刻,舅父薄昭冒生命危險進京,探得了實情,才使代王放心回朝,即位當了皇帝,即曆史上的漢文帝。文帝大宴文武,給眾臣封官晉爵。薄昭作為有功之臣被文帝封為軹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