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於意不知疲倦地追求探索,成為一代以望診和切脈著稱,兼通內、外、婦、兒、針灸、五官各科的多麵手式的著名醫家。孫臏身殘誌堅著兵法

孫臏是戰國時期齊國人,出生在阿(今山東陽穀東)鄄(今河南範陽縣西南)之間,生卒年代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20年左右,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他是春秋末期軍事家孫武的後世子孫,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軍事學家。

孫臏少年孤苦,毅力非凡,才智過人。為使國家免遭戰亂之苦,他親自到深山拜自號鬼穀子的王栩先生為師,學習兵法。

孫臏學習異常刻苦,勤奮向上。他尊敬先生,勤學好問,成績優異,為學生之冠,深得師生的愛戴。先生傳授《孫子兵法》13篇,他專心致誌,廢寢忘食,日夜苦讀,所見之書,一閱即能誦憶。對先生每次提出的問題,他都是對答如流,一字不漏,並有自己獨道的見地。有一次,先生講“謀攻篇”,說:用兵之上策是挫敗敵人的戰略方針(伐謀),其次是挫敗敵人的外交(伐交),再次是挫敗敵人的軍隊(伐軍),下策是挫敗敵人的城池(攻城)。孫臏畢恭畢敬地站起來說,這是對的先生。但我認為攻城不一定是下策,要據情而用之。先生連連擺手稱讚說:“好,好,好!孫武後繼有人哪!”另外,古代兵書非常重視“速決戰”,而孫臏卻提出持久戰的主張。這些觀點,都被日後他所指揮的“圍魏救趙”和“馬陵伏擊”等優秀戰例所佐證。這些戰法,一直為後世軍事家所讚賞和借鑒。

孫臏的一生,經曆了坎坷不平的道路。當年,與他一起學習兵法的同學叫龐涓,兩人相處和睦,如親兄弟。孫臏常幫助龐涓學習,龐涓十分感激,曾發誓說:今後我一旦受寵,一定在當權者麵前保舉你,兄弟之間不相忘。後來龐涓到了魏國,替魏惠王東征西戰,深受重用,任命他為魏軍的統帥。龐涓得誌後忘恩負義。心想:我雖當上了魏國的統帥,但孫臏的品德和學識遠遠超過我,有他健在,威脅到我的聲譽和地位,便施以毒計,暗地裏派人把孫臏請到魏國,花言巧語,欺騙孫臏為之寫兵書。詭計敗露後,反誣陷孫臏犯法,用酷刑割去他的雙膝骨,使之殘廢,並在臉上刺了字,企圖使他埋沒人世,不為人知。後來,有一齊國使者把孫臏藏在車座下,秘密救回齊國。

回國後,孫臏憑著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為祖國盡心盡力。先後協助齊威王和田忌大將兩次打敗魏國,屢建戰功,威震四方,名顯天下。齊威王給孫臏加官晉爵,孫臏麵對褒獎和賞賜不僅不受,反而請求辭去軍師職務,找個清靜的地方,過著隱居的生活,決心攻著兵書,為後人造福,

孫臏撰著兵書的毅力十分驚人。他常常是在弟子的協助下,通宵達旦地搜集、查閱、研究大量的曆史資料,並忍受著酷刑殘疾給自己帶來的巨痛,潛心琢磨,演練推敲。他的幾位學生曾與他同居,見先生如此刻苦,深受感動。學生硬勸他休息,而且輪流監護先生的睡情。盡管這樣,也時常聽到孫臏在夢中喊聲:這仗打得好,把它寫進去!有時他叫喊而醒,秉燭而起,伏床寫作到天明……

孫臏治學態度嚴謹,刻苦撰著的《孫臏兵法》,既吸取了前輩軍事思想的精華,又不被束縛,在《孫子兵法》的基礎上有創新和發展。他的戰爭不可避免性,戰前做好充分準備,重視城邑的攻取,戰爭中重視人的作用,堅持嚴格的軍事訓練等方麵的軍事思想,都值得後人借鑒和學習。

《孫臏兵法》是一部繼《孫子兵法》之後中國軍事遺產寶庫中的又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孫臏身殘誌堅、刻苦勤學、著書立說的精神,像《孫臏兵法》一樣,流芳百世。裴秀和“製圖六體”

裴秀西晉人,是繪製地圖的專家。他創立了一套繪製地圖的理論叫“製圖六體”。還有人把裴秀稱為“中國科學製圖學之父”。

在西晉之前,繪製的地圖粗糙,不精確,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既沒一定的比例,也沒標定方位。裴秀根據這些地圖實地考查,常常鬧出笑話。地圖上繪的是一小塊地方,可是跑到實地一看,那裏竟是廣闊無邊的一大片平原,隻是因為沒有人居住,地圖上就繪成了一小塊。在裴以前,人們不知道用比例尺,繪製的地圖大得驚人。有一張叫《天下大圖》的地圖,是用80匹絹連接起來繪成的。看的時候,要找一塊又寬廣又平坦的地麵才能鋪得下,看的時候須在圖上爬來爬去。

裴秀繪製西晉地圖時,閱讀了大量古籍圖冊,跑了許多地方,訪問許多老人,進行了大量的細致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裴秀又畫了一張又一張草圖,終於繪製成了《禹貢地域圖》18篇。在這18篇地圖上,對古代九州,西晉時的16州,以及郡國縣邑的疆界和所屬的鄉村,古今地名的對照,水陸交通路線等等,全部標寫的清清楚楚。更偉大的是裴秀在繪製地圖過程中創立了一套繪製地圖的理論,即“製圖六體”。

“製圖六體”就是現在人們在地圖上和地理書上常常看到的有關比例尺(分率)、方位(準望)、路程距離(道裏)、地勢高低(高下)、角度大小(方邪)和曲直(迂直)六個方麵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在一千七百多年以前要創立是非常不容易的。李冰治水修築都江堰

李冰是戰國末期的水利家。他為官時期,主持興修了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李冰自幼刻苦好學,而且善於觀察,重視實踐經驗。立誌為百姓做些有益的事情。後來成了精通天文地理,知識淵博,遠近聞名的人物。雖然不是什麼官長,但百姓卻很尊敬他,因為他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為百姓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

秦昭王聽說李冰才華出眾,是個能人,老百姓都親附他,便讓李冰做了蜀郡郡守。秦昭王還經常向他詢問如何治理百姓、富強國家的方針策略,對此,李冰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深得秦昭王的歡心,也因此被那些極力巴結奉迎、企求高位的官員們所嫉妒,他們伺機加害李冰。

李冰認為作為一郡之守,就要對郡內百姓負責,要使他們的衣食得到保障,否則,治理百姓隻能是一句空話,或者便是暴政役民。因此,他一到任上,就深入下層百姓中間,訪察民情,對利害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興利除弊,造福百姓。當時蜀郡經常發生水旱災害,遇到災荒年景,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嗷嗷待哺,隻得以草根、樹葉充饑。李冰認識到治理水旱災害是一項重要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他帶領一些人對蜀郡全境進行了認真的實地踏察,摸清了導致水旱災害的原因。原來岷江上遊流經地勢陡峻的萬山叢中,水勢很急,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減慢,江水從上遊挾帶的大量泥沙和岩石便在平原地區淤積下來,淤塞了河道,使河道底部升高,河床變淺。每到雨季到來時,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勢驟漲,在下遊平原地帶造成水災;雨水不足時,江水水量變小,而且都滲入淤積的泥土沙石中,靠江而難得水源,造成幹旱。李冰想興建一項既能排澇又能防旱的水利工程,他把建議提出來,征求同僚們的意見。同僚們有的讚同,有的遲疑,有的反對。那些猶豫的人認為,在二、三百年以前,古蜀國杜宇王以開明為相,在岷江出山處開出一條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想要勉除水害,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工河開出後,水害還是年複一年地發生。自那以後,再沒有人提出治理水患的問題,如今要建一項既防澇又防旱的水利工程,有多大把握?能行吧?反對興建的人不是屍位素餐之徒,就是平時嫉妒李冰的人,他們說李冰此舉不過是沽名釣譽,最終結果隻能是勞民傷財。他們還串通朝廷裏的同黨阻止李冰這個計劃,並趁機加害李冰,誣告李冰攏絡賤民,圖謀不軌。由於壞人的誣告,加之秦昭王謀求霸業,未把此事放在心上,在李冰再三請示下,秦昭王才免強答應,並沒有給撥多少物力、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