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這樣大的水利工程,在財力、物力匱乏的情況下,是相當困難的。但李冰沒有灰心,他首先在前人治水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反複的研究、分析,製定了一整套方案,接著他依據當地的條件,籌備了一些人力、物力,隨後帶領老百姓幹起來。李冰采取中流作堰的辦法,想在岷江峽內用石塊砌成石堰,使江水分流。在湍急的江水中立堰是十分困難的,多少次立起的石堰都被激流衝塌了。但李冰沒有在失敗中喪失信心,他每一次失敗後,都認真總結經驗,自己把握不定,就向老農、漁夫詢問。最後,硬是在湍急的岷江中立起了石堰,使岷江分流。這個分水的建築工程石堰,就是江魚嘴。它把江水一分為二。東邊的叫內江,供灌溉渠用水;西邊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分水工程建成後,李冰又帶領百姓在灌縣附近的岷江南岸築了離碓,離碓就是開鑿岩石後被隔開的石堆,夾在內外江之間。離碓的東側是內江水口,稱寶瓶口,具有節製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江水上漲,都江魚嘴淹沒了,離碓就成了第二道分水處。內江自寶瓶口以下進入密布於川西平原上的灌溉渠道,幹旱時,就把水引進去灌溉,雨季水多就關閉水門。都江堰建成後,保證了大約三百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了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

在科學技術很不發達的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在受到種種阻撓和人力、物力、財力極其有限的條件下,能建成都江堰這個具有防洪、灌溉、航運多種功能的綜合水利工程,無異是偉大的壯舉。應該說,它是以李冰為首的許多人智慧和汗水的結晶。至今,“天府之國”的兒女仍然感受著它的恩賜。都江堰銘刻著李冰這個傑出人物的名字,也昭示了中華民族求索攻堅的優良傳統。扁鵲起死回生

扁鵲(生卒年不詳)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縣北)人。他是戰國初期的名醫。

扁鵲年輕的時候,曾拜長桑君為師學習醫術,但他並不僅僅以師傳為滿足,重視實際探索,凡是都要問個為什麼,他幾乎讀完了前人所留下來的醫學著作,在東西南北各地往來行醫。他一絲不苟地為病人治病,療效很高。人們把他比作皇帝時的神醫扁鵲,稱他為“扁鵲先生”。

他認真地汲取了前代醫家的醫學經驗,又根據自己多年的行醫實踐經驗,創立了一套完整的診斷原則,即望(觀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切脈理),奠定了中醫治療方法的基礎。在治療的具體方法上,扁鵲研究並熟練地掌握了當時已經得到普及與發展的砭石、針灸、按摩、湯液、熨帖、手術、吹耳、導引等方法。

扁鵲行醫期間,有時去齊國,有時去趙國,他的足跡遍及今河南、河北、陝西一帶。他隨俗為變,根據當地人民的實際需要,有時作“帶下醫”(婦科),有時作“耳目痹醫”(五官科),有時又作“小兒醫”(小兒科),他全麵而又高超的醫術,受到了人們的普遍讚譽。扁鵲還很有些哲人的頭腦,他提出了“六不治”原則,把驕橫放蕩蠻不講理、看重財物而輕視生命列為“六不治”之首,信巫不信醫也是他所認為的不治之症。這種樸素的唯物思想,對破除迷信,促進醫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扁鵲在處理具體病案時,往往采用多種方法兼用的綜合療法。這也是他醫術高明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一次,扁鵲外出行醫路過虢國,聽說虢國的太子突然死了,在扁鵲看來,這件事很可疑,因為從太子發病的症狀上看,得這種病的人,不可能很快死掉,所以,他決心一定要探個究竟。便就急忙向虢的王宮奔去,當扁鵲跑到宮裏的時候,裏裏外外正忙碌著替太子辦理後世,準備成殮下葬。扁鵲叫人向國王說明自己的來意,國王一聽是醫術精湛的扁鵲先生來了,就欣然同意了。扁鵲來到太子身邊,進行各方麵的觀察,他發現太子雖然沒有呼吸了,但兩腿內側還有餘溫。便當機立斷地說:“國王陛下,恕我狂妄,據我觀察,太子並不是真死,而是一種‘屍蹶病’,陛下可放寬心,太子還有治好的希望。”國王一聽,欣喜而又急切地請求扁鵲趕快給太子治理。於是扁鵲大膽地在各個穴位上給太子針灸,不一會兒,太子就麵色潮紅,有了微弱的呼吸,接著他又為太子熨帖,太子的呼吸由弱變強了,隨後他又給太子灌了一些湯液,沒到一頓飯的工夫,太子的身體動起來了,又過了沒多久,太子睜開眼睛,掙紮著坐了起來。太子果然又活了過來,國王異常驚喜,再三向扁鵲道謝。大臣和百姓們相互傳頌著名醫扁鵲使太子起死回生的消息。扁鵲見太子一切正常,沒有什麼危險了,就留下藥方走了,太子服了20天的湯藥,完全恢複了健康。

後來扁鵲行醫到了秦國,秦國的太醫令李醯對他很忌恨,害怕醫術比自己高明的扁鵲的到來,會危及自己的地位,於是,千方百計派人加害扁鵲,扁鵲心底無私,隻知專心為病人治病,力求解除病人的痛苦,哪裏會曉得這些陰險毒辣的內幕,終於被李醯害死了。

扁鵲通過學習、實踐,不斷探索,掌握了淵博的醫學知識和高超的醫術,因此在行醫過程中才會表現出起死回生的精湛技藝。他創立的望、聞、問、切這一套診斷原則和方法直到今天還沿用著,他成為曆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孰不知,構成傳奇的背後有多少奮鬥和探索的艱辛!劉向整理古籍二十載

劉向(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文學家、目錄學家,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編輯”。

劉向為了整理先秦古籍,整整花了20年時間。

漢王劉邦入關後,蕭何沒收了秦丞相府的圖書文籍,存放在石渠閣。以後,又大規模征集圖書。前後經過一百年時間,石渠閣的藏書堆積如山了。公元前26年,劉向受詔校理這些圖書。這時,他年已51歲了。接受任務後,劉向立刻選定精通各方麵專業知識的人做助手,對這批先秦古籍開始整理、校勘、編纂。

石渠閣的圖書如浩瀚海洋,不僅圖書的抄集來源不一,而且傳受者又各有師說。同一種書,存在不同的抄本,不同的篇次和不同的內容,而且,用字互有歧異,同音、形近互相假借的現象比比皆是。許多簡冊,由於長期埋藏於壁中、地下,掘出時殘破朽爛,簡直難以辨認。

劉向整理儒家古籍時,力排眾議,打破了不同儒家學派的門戶之見,兼收並蓄。他常常廣收異本,互相校勘。例如《尚書》就有9家。流行的有《古文尚書》、《今文尚書》。當時古文、今文兩大學派間,壁壘森嚴,互相攻擊。劉向勇敢地衝破這些壁壘,古文和今文,相互校勘,改正了脫簡、錯簡和文字的錯誤幾十處,發現不同之處幾百個。整理儒家古籍,竟花了劉向好幾年的時間。

接著,他又整理了先秦諸子的著作。先秦諸子的著作,往往是篇章單行。編每一部書,劉向都要廣泛收集各種傳抄本子,清除重複和冗繁的篇章,然後再重新編定篇目次序。例如,整理《管子》這部書,劉向所搜集的篇目就有564篇,裏麵有很多內容是重複的。劉向重新編定的為68篇,分為8部分。

在石渠閣中,還有許多戰國時的遊說之說,書名各式各樣。在編定篇目和次序以後,劉向把性質相同而來源不一的資料重新編纂,分作12國,按事件先後編為33篇,定名為《戰國策》。劉向還編纂了《楚辭》、《新序》和《說苑》等很多書。每整理一種書,劉向都要寫一篇“敘錄”(摘要),最後,群書的“敘錄”彙集成“別錄”。這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一份圖書目錄。

整理先秦古籍的20年,也是劉向嘔心瀝血的20年。由於過度勞累,劉向在漢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去世了。兒子劉歆繼承父業,又用了大約一年時間,完成了這次大規模編輯整理古籍的任務。

劉向父子編輯整理先秦古籍,對於保存和積累祖國的文化遺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