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管子鼓勵鍛煉身體

管子(前?—前645),名夷吾,字仲。潁上(今安徽西北,潁水下遊一帶)人。中國春秋早期政治家、思想家。

管仲雖是貴族的後裔,但他已失去了貴族的身份。他自己說:“吾始困時,嚐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貧,知我貧也。吾嚐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後來,齊桓公使管仲治國,管仲說“賤不能臨貴”。由此可見,管仲少年時以經商為生,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不高。經鮑叔牙推薦,齊桓公任命管仲為卿,他在政治、經濟及管理製度等方麵進行了改革,更新人才選拔製度,去掉人民不歡迎的政策。為了富國強兵,管仲十分重視平民的軍事體育,他的寓兵於民,全民皆兵,使體育成為為軍事、政治服務的軍事體育思想,對富國強兵和齊國的霸業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他所采取的措施是:把齊國分為三個行政區,每個區編組一個軍。將每個鄉的農民按軍事組織編為隊伍,對他們進行田獵等軍事體育訓練,實行賞罰製度。在訓練時,他提出“作教而寄武”,使“百姓通於軍事”的指導思想。“作教而寄武”是把軍事體育訓練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管仲說得很具體:“繕農具以當器械,耕農以當攻戰,推行銚耨以當劍戟,被蓑以當鎧,菹笠以當盾櫓。故耕器具則戰器備,農事習則攻戰巧矣。”就是說,可以用鋤頭練習劍戟的動作,用草帽當盾牌、蓑衣當作鎧甲來進行訓練。這樣,不脫離生產就可以進行軍事和體育訓練了。通過這樣的訓練,既提高了每個人的軍事素質,又增強了全民的體質。

管仲在建立正規軍隊方麵也采取了一些鼓勵政策,不惜“重祿”來“收天下之豪傑,有天下之俊雄”。以此來激發人們鍛煉身體,刻苦練武。

齊桓公想北伐,又怕越國乘機從南入侵,為了防備越國入侵,需要訓練水兵。管仲建議采取開展遊泳活動,鼓勵群眾學習遊泳的辦法來選拔和訓練水軍。對能遊者賜千金,通過這種辦法,從學習遊泳的群眾中選拔了5萬名水兵。桓公北伐時,越兵果然從水路來偷襲齊國,管仲有了水軍的準備,打敗了來襲的越人。

管仲不僅采取了很多辦法鼓勵人們鍛煉身體,而且還重視“養生”之道。他說:“壯者無怠,老者無偷,順天之道,必以善終者也。……導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他這段話是針對齊桓公因年老體衰而怠慢偷安說的,其中含有鍛煉身體對增進健康和身心關係等深刻思想。“導血氣以求長年”,就是要經常活動身體,促進呼吸和血液循環,以達到健康長壽。

管仲認為,在鍛煉的同時,還應注意調劑營養。“滋味動靜,生之養也”。他認為,促進身體健康的途徑,包括營養和適當、適時的動與靜的安排。“是以聖人齊滋味而時動靜”。這裏的“齊滋味”是說要有多種的營養物質,以取得良好的營養效果。否則,身體就長不好。“時動靜”意思是需要有適當的、適時的身體運動與安靜。他說:“飽則疾動,飽不疾動氣不通於四末。”一個人吃飽飯以後,要有適當的運動,食物才容易消化,營養物質才能輸送於全身,以“利身體,便形軀,養壽命”。管仲這裏所講的“時動靜”,既包括適當的動,也包括適當的靜,這裏的“靜”,包括適當的休息,即勞逸結合,也包括心靜,主要指克製嗜欲。心安靜了,才能更好地發揮身體務器官的功能,如果心中充滿了嗜欲,精神不定,那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無味,食而不消。這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這種把心理衛生與飲食衛生結合起來談養生,把動與靜結合起來談健身,這在古代是不多見的。孔子養生有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因孔丘開創私學,並著書立說,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又是儒家的始祖,所以後人敬稱他為“孔夫子”。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關於對孔子的評說,兩千多年來,人們對他褒貶不一,眾說紛紜,這是由於曆史等原因造成的,姑且不論。但在曆史上人們曾把孔子的肖像表現為一個幹瘦的老頭,這不符合曆史事實。實際上,孔子是一位身材魁梧,身心健康的人。在醫學落後,物質條件匱乏的春秋戰亂時期,人的壽命比較短,而孔子卻能在坎坷的人生中度過73個春秋,這不能不說與孔子注重養生健身有直接關係。僅從輯錄孔子一生言行的《論語》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養生有道的人物。孔子的養生術可以用16個字概括,即:精神豁達,知足不貪,食居慎節,誌趣廣泛。

精神豁達。一次有人問孔子的學生子路:“你們的老師為人如何?”當時子路不知怎樣回答。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他對學生們說:“我的為人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可見由於孔子對事業執著的追求和他對所從事事業發生的濃厚興趣,使他把自己日漸衰老都忘記了。他不僅自己這樣做,還經常教育他的學生要養成開朗的習性,告誡弟子要“君子坦蕩蕩”、“不憂不懼,不怨不怒”,這樣才有益於身心健康。

知足不貪。孔子在個人修養上時時以“修己”、“克己”為原則來約束自己,從不放縱個人的欲望。他指出人生少、壯、老三個生理階段的三戒。“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說,青少年時,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不要貪戀姿色;到了壯年,雖然身心各方麵都比較成熟,但不要因此好勝喜鬥,應平心靜氣,寬和待人;而到了老年,則不要有更多更高的奢望或非份要求,不要追名逐利,應安度晚年。這樣才有益於健康長壽。

食居慎節。孔子的飲食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無求飽”。他還說過:“飯蔬食飲水,曲肱而忱之,樂亦在其中矣。”總之,他的主張是,黴不食,腐不進,吃粗糧,喝白水,不暴飲暴食。

孔子很注意起居飲食衛生。劉向在《說苑》中有這樣的記載:“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有智者壽乎?’孔子曰:‘然。人有三命而非命也者,人自取之。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佚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在這裏,孔子從反麵給人們提出了長壽的三條經驗:一是要寢處有時,即按時作息。二是要飲食有節,即節製飲食,不要吃得過飽。三是要佚勞適度,即應注意勞逸結合。在《論語·鄉黨》中,孔子談了許多飲食衛生,例如:“食而(糧食壞了有臭味)、魚餒肉敗(魚肉腐爛)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烹調不當),不食。不時(不到該吃飯的時候),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吃得不過量)。唯酒無量,不及亂(不要喝醉)。”“食不語”。“席不正,不坐”。

孔子在講飲食衛生的同時,也談到睡眠衛生,“寢不言”,“寢不屍”,即不要直躺。孔子自己是這樣做的,也嚴格要求學生這樣去做。他對不能按時作息的學生,常常給予嚴厲的批評。

當然,孔子注意體育和起居飲食等,往往是以“仁”、“禮”為準繩,反對非仁非禮的體育活動,強調“文質彬彬”,這是孔子的體育觀的一個顯著特征。

誌趣廣泛。孔子一生學識淵博,誌趣廣泛。他除了從事教育活動之外,還積極提倡並親自參加各種健身體育活動。他精通詩書禮樂,喜歡吹拉彈唱、遊泳、登山、打獵、垂釣、駕車等。孔子的學生們在評價孔子時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孔子自己也說:“誌在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誌趣廣泛既能鍛煉身體,又能陶冶情操。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對養生健身有如此深刻的認識,而且又能身體力行,足見中華民族注重養生健身曆史之久遠。李悝發布“習射令”

李悝(前455—前395),戰國時期魏國人,曾任魏文侯相國(戰國時期官名,為百官之長)。李悝與趙國的公仲連、楚國的吳起、韓國的申不害、齊國的鄒忌、秦國的商鞅,都是戰國初期積極主張和實施變法的政治家和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