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乾隆皇帝長生有術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曆史長河中,從秦始皇到清末光緒帝,前後兩千多年的時間,曆代帝王年過半百的不多,年逾花甲的更少,達古稀之年的更是寥若晨星。

可清朝的乾隆皇帝竟達89歲高齡,可稱耄耋乃去的老壽星了。他在位60年,又當了3年太上皇,是中國封建社會掌權最久、壽命最長的一位君王。

據有關史料記載,乾隆皇帝80多歲的時候,身體仍然很健康,精力充沛。《清帝外記》一書中這樣描寫過乾隆皇帝,“其年齡雖已83歲,但其外表觀之如60許人,精神矍鑠,可以淩駕少年,飲食之季,秩序規則極其嚴肅,殊堪驚異”。

乾隆之所以能如此長壽,與他一生注重養生是分不開的。據清代禦醫的後代所講,乾隆皇帝在長期的養生健身實踐中,總結了16字長壽秘訣:“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

吐納肺腑。就是每天黎明即起,在室外運用柔和勻長的口呼鼻吸,從而達到“正氣內存,邪不能幹”。

活動筋骨。乾隆經常打太極拳、散步、爬山、旅行、狩獵。他雖貴為一國之君,事務繁多,卻還是經常彎弓騎射,沐浴湯泉,遊山覓川。他六下江南,簡裝徒步、私訪民情,並把這些都看成是活動筋骨的好辦法。

十常四勿。十常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運、麵常搓、足常摩、腹常旅、肢常伸、肛常提。四勿即:食勿言,寢勿語,飲勿醉,色勿迷。十常有助於運氣行血,抗禦外邪;四勿更有助於煉精養氣,起居規律的培養,更使乾隆皇帝精力充沛,神采煥發,身登高壽而體不衰。

適時進補。就是根據不同的季節經常調劑食品組成,常吃一些瓜果蔬菜及豆製品,不偏食,不貪食。不濫吃補品、補藥。

乾隆皇帝的16字長壽秘訣,使他獲得了曆代帝王長壽之冠。真是“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乾隆的養生術是很值得效仿的。

乾隆貴己重生,同時,還很講究生態道德,他曾在著名的《哨鹿賦》這樣寫道:“我曾研究哨鹿之理,覺得可以總結出‘五德’來:哨鹿每年隻一次,不再來二次,這是仁;對跑來的鹿射斃它,對逃竄的鹿任它逃竄,這是義;把鹿肉做成美味,放在祭器裏,祭神祭祖,這是禮;引鹿而能來,想抓獲它就成功,這是智;吹哨而進,誠敬地遵從孔子不射夜間熟睡的動物的教導,這是信。這樣做,可以說是符合聖人的大道,難道還算潘兵、司馬相如所告誡和諷刺的那樣嗎!”

《哨鹿賦》全文被鐫刻在石碑上,現存於承德“避暑山莊”。霍元甲習武健身

霍元甲(1857—1910),字俊卿,河北靜海縣人。清末武術家。霍元甲出身武術世家,祖傳的武藝叫做“迷蹤藝”,也叫“秘蹤拳”,在北方享有盛名。霍元甲除精於家傳的迷蹤藝外,並益以內功,旁參各派,得技擊之精髓。傳說他“體軟如綿,骨堅似鐵”。可是,霍元甲在小時候身體卻極其瘦弱,常受年紀比他小的孩子欺負,他父親霍恩第擔心霍元甲日後武事不濟,認為他不是一個可造之材,幹脆不讓他學武,免得日後被他敗壞了霍家迷蹤藝的名聲。誰知霍元甲卻是個有誌的孩子,每當他父親教他的幾個兄長以武藝的時候,他就在一旁認真觀摩,潛心揣度,細心領會,然後再獨自躲在家中的棗園裏發奮苦練。他從12歲到24歲,整整12年,終於練出了一身高超的武技,武藝超出了兄長。起先他還不很出名,直到有一次他一舉擊敗幾名氣勢淩人、上門比武的好手,這才嶄露頭角。他父親見兒子武藝長進很快,內心非常高興,從此更加悉心傳授,遂得家傳七代絕技“迷蹤藝”。霍元甲得到父親的係統指導,再加上他自己的刻苦習練武功,他的武技發展更快了。

一天,霍元甲在天津曲店街經營懷慶藥棧,當地人為了試他的力氣,有一次半夜裏,花了很大的力氣把兩個數百斤重的壓路石滾堵在藥棧門口,看霍元甲怎麼辦。第二天清晨,霍元甲看到後,伸出腿來一腿一個,毫不費勁地把兩個石滾踢到老遠。霍的勇力從此出了名。

霍元甲生活的時代,正是我國經曆了鴉片戰爭、甲午戰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國家與人民倍受列強淩辱的時代,霍元甲身懷絕技,待人非常謙恭,但是對於外國人藐視我國民眾的言行卻絲毫不能容忍。當時有個俄國力士去天津賣藝,能夠力單千鈞,扭斷鐵鏈,在廣告中自稱為“世界第一大力士”,並譏諷我國為“東亞病夫”,其氣焰十分囂張。霍元甲得知後怒不可遏,奮臂而起,前往演技場,願以“東亞病夫”的身份與這個“世界大力士”一決高低。色厲內荏的俄國力士終因懾於霍的威名,不敢與霍較量,第二天就收起“天下第一”的招牌,灰溜溜地離開了中國。這件事轟動了天津城,當時各報均有記載,國人得知後無不感到振奮。

1909年,霍元甲應友人之召,前往上海,去會另一西方大力士奧比音。那時候,上海正是“冒險家的樂園”,帝國主義分子在這塊土地上作威作福,根本不把中國人放在眼裏。奧比音在南京路張氏味蓴園獻技,吹的牛比俄國力土還要大。可是,當奧比音與霍元甲會麵時,卻一下子被霍的威武氣概懾服了,在訂立比賽規則時竟提出不準用拳擊,不準用指戮,不準用足勾等荒謬條件,使人一眼就看出“大力士”已經氣餒。果然,條件剛訂好,沒有等到正式比賽,不可一世的奧比音竟悄悄地卷起鋪蓋前往南洋獻醜去了。

霍元甲有了這一番經曆,目睹中國人倍受外國人輕視的情景,痛切地感到,要改變這種狀況,僅有他一個人強沒有用,要人人都健壯才行,於是慨然有提倡體育之誌。他還誌願要打破武術界守秘的陋習,把世代家傳的迷蹤藝公之於世。就在這一年的夏季,霍元甲在社會各界人士的讚助下,在上海閘北王家宅創立了“精武體操學校”,以教學武術為主要活動。在此基礎上,1910年發展為“精武體育會”,簡稱“精武會”,霍元甲任技術主任。

可恨得是,精武會創立伊始,霍元甲就遭到了外人的暗算。當時日本有個著名的摔跤隊,風聞霍元甲的名聲,特地推選出十幾名好手,專程來上海找霍元甲比武。雙方找好公證人後,比賽正式開始。日本駐滬領事也到場。好幾名隊員都敗在霍元甲的門人劉振聲的手下。他們惱羞成怒,竟一擁而上圍攻霍元甲。可是,哪裏是霍元甲的對手呢!隻幾個回合,對方紛紛倒地,多有膚裂骨折者。由於賽前訂好條約,公證人持之以理,對方才沒有話說。霍元甲當時正患咳症,在宴會間,日本浪人介紹了一個名叫秋野的醫生為他治病。霍元甲生平以正直待人,對此毫不置疑。誰知霍元甲服藥後病情突然惡化,四肢抽搐,強舌亡陽,再也無法挽救。後經化驗證實,霍元甲所服的是一種劇毒爛肺藥,那幾個日本浪人也立即銷聲匿跡地躲藏起來了。一代英傑霍元甲,就這樣離開了人間。但是霍元甲習武健身強國的精神,是值得後人傳揚的。嚴修——中國第一位提倡戒紙煙的人

嚴修(1860—1929年),字範孫,天津人。中國近代教育家。天津南開大學主要創辦人。

嚴修在光緒八年(1882)中舉人。先後授庶吉士、編修、國史館協修、貴州省學政、學部侍郎。一生大力興辦教育,是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教育的開拓者之一。曾發布《勸學示諭》,主張敦品勵學,講求實用。並上奏“請開經濟特科”,希望衝破科舉取士之限,選拔一批有維新思想、有科學知識和技能的人才。1898年至1910年多次到日本、歐美等國考察教育,先後興辦了嚴氏女塾(後改為女學)、民立第一小學、第二小學、工藝學堂、敬業中學(南開中學前身)、師範學校等。卸職回津後,多次出國考察教育,籌款興學。從自強出發辦學,注意西方先進經驗同本民族傳統教育的結合。著有《嚴先生遺著》、《嚴範孫先生文存》、《宣統二年奏折》、《嚴氏教女法》等文章。

嚴修教學要求嚴格,言傳身教。他是我國第一位提倡戒紙煙的人。到現在,一些老的知識分子在談到戒煙時,總還提到他的故事呢!

1894年他主管貴州省學政時,就在《勸學示諭》中,向考生提出:“戒食洋煙”(即鴉片煙),並宣布“試士將以此棄取”。他本人原來也是吸煙的,但在義和團運動前一年,剛滿40歲時,他就堅決地戒掉了吸煙。直到1910年,國外的吸紙煙風氣傳到了我國,於是除吸鴉片外,吸紙煙就成了時髦的玩藝了。嚴修卻深感痛絕。他說:“不分貧富老少,近10年來風俗習染之驟,有可驚可懼者,吸紙煙之風即其中之一,群眾恬然而不為怪。”特別是當時高喊“講衛生”的維新派,竟對此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簡直使他不可理喻。他當即憤怒地指出問題的嚴重性:“流毒之廣,較鴉片初入中國時,十倍百倍不止。”

嚴修自己提倡戒煙,言傳身教,並提出一套推行戒紙煙的方法,即先從自身戒絕而後以戒他人。長官、父老、將領、師長,應率先為戒煙的榜樣,然後再影響下屬、子弟、士兵、學生戒掉,由個人家庭而擴大到鄉裏,由鄉裏而擴大到全國,則不難取得切實的效果。他還經常以現身說法,向人們宣傳吸煙的害處、戒煙的好處,以及如何戒煙等。他說:“戒煙之苦,不過數日,若能堅持,定能成功。”他隨時隨地宣傳,不論是在公共場所,還是在什麼地方,隻要見到吸紙煙者,總要說上幾句。在他的倡導下,很多人確實戒掉了吸煙。

如今,幾乎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提倡戒煙,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認識到:吸煙百害無一利。有人說:“吸煙是花錢買自殺!”這並非誇張,至今有關科學研究結果都證明:吸煙有害身體健康,同時,吸煙也很不衛生。因此,我們借此忠告各位吸煙者戒煙吧!還沒學會吸煙者,請不要養成這一不良嗜好!詹天佑鍛煉身體為國爭光

詹天佑不僅是一位世界聞名的鐵路工程師,也是一位常在大風大浪裏暢遊的高手和出色的海軍教官。在抗法戰爭的馬尾海戰中,他的英勇行為,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謳歌,而且使一些侵略者為之歎服。

詹天佑幼時常在池塘裏玩水。摸魚、抓泥鰍及捉鱔魚,使他從小就練出了較好的水上功夫。

詹天佑11歲的時候(1872年)考取了幼童出洋預備班,官費留學美國,在耶魯大學土木工程係,學鐵路工程。

當時,中國在鐵路建設方麵的技術還很落後,沒有自己的工程師能夠設計和修建鐵路。詹天佑立誌要為中國人民爭氣,為祖國爭光,決心在學業上取得最優異的成績,在身體上保持一個健康的體魄,以便將來回國後,能夠更好地為祖國效力。因此,他在課餘時間,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詹天佑的體育愛好也是比較廣泛的,據《美國土木工程學會會報》上發表的《詹天佑生平事略》記載,詹天佑留學時,除堅持遊泳、釣魚外,還學會了滑冰。他也喜歡打球,尤其喜歡打棒球,是中國留學生代表隊的主力隊員。該隊在同美國舊金山附近的橡地半職業球隊比賽時,詹天佑表現出了高超的技術,他的體力和球技都比較出眾,觀眾感歎地說:“中國留學生隊的球藝震驚了美國隊。”

1881年,詹天佑回國,在福州船政學堂學習時,船上生活不僅使他提高了遊泳技術,而且成為學員中遊泳的義務教練。

在訓練水兵時,詹天佑特別注重提高戰士的遊泳技術,從嚴要求,不僅要求他們能在海邊漫遊,而且常把船開到海上深水浪尖處鍛煉水兵的毅力和水上作戰能力。

1884年7月,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利用中法交涉的時機,率領艦隊主力駛入福州馬尾港,和中國艦隊同泊一處,這明明是對我們的挑釁,可清會辦福建海防大臣張佩綸和船政大臣何如璋既不阻止,又不戒備,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他們仍不準海軍做任何戰鬥準備。8月23日,停泊在馬尾的法國艦隊開炮轟擊,中國海軍倉促應戰,軍艦被擊沉9艘,官兵傷亡700餘人,福州造船廠亦遭炮轟。船上的官兵由於是被動應戰,又因寡不敵眾,船上的官兵紛紛落水。

經過詹天佑訓練的官兵,個個會遊泳,他們在炮火連天的海洋裏,舍生忘死,在水中搶救別的船上不會水的官兵。詹天佑本人更是往返遊渡於槍林彈雨之中,譜寫出一曲愛國主義的英雄讚歌。

1888年,詹天佑28歲時離開了海軍,正式走上鐵路建設崗位。1905年,清廷任詹天佑為京張鐵路總工程師兼會辦。這是中國第一次任用自己的工程師修建第一條重要鐵路。

北京豐台至張家口鐵路全長200公裏,要經過燕山,工程十分艱巨。當時帝國主義分子嘲諷“中國能修京張鐵路的工程師還沒有誕生!”但是,詹天佑帶領技術人員,依靠廣大工人,發揚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施工修路。在修建中不僅因地製宜運用“人”字形線路,減少工程數量,而且利用“豎井施工法”開挖隧道,縮短了工期。開創了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建築鐵路的曆史。蔡元培提倡體育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等職。戊戌變法失敗後,棄官回原籍興辦教育,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1902年在上海創辦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校,後者設有專門的體育科。1904年組織光複會,任會長。1912年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7年後,曾任國民黨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常委、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七·七”事變後,擁護國共合作,主張堅決抗日。1932年,同宋慶齡、楊杏佛等在上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被推為副主席,積極營救被捕的共產黨員和愛國人士。1938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名譽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對中國近、現代教育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在他的全部教育思想中,重視體育的思想也很突出,並親自抓體育。

早在20世紀初,蔡元培已立誌於民主革命,在愛國學生中竭力開展軍事訓練,他自己也剃了頭親自參加操練。民國成立後,蔡元培進一步提倡體育。他分析了封建社會中的婦女為什麼特別懦弱?為什麼“不幸地方有爭戰之事,敵兵尚未至,畏而自盡者比比矣”?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皆不運動不發達其身體之故,卒善成懦弱性質,以減殺其自衛之能力與膽量也。”後來他還指出,中國婦女若要“解除傳統的鉗製,與世界出類拔萃的婦女競爭,則必鍛煉其體格與心智之能力”。因此,他把體育作為學校培養人格的首要任務,說:“身體與精神,均含有一種潛勢力,隨外部環境而發達”。運動就能使之發達,反之就會萎縮。因此,他一再告誡學生要“切勿間斷”,既使畢業之後,擔任別種事業者,亦當時時練習。”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任校長,當時的北京大學是一所封建思想、舊文人習氣十分濃厚的“學府”。有些人埋頭讀死書,也有些紈絝子弟生活放蕩。蔡先生到校第一天講話就嚴厲指出,“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責,不當以大學升官發財之階梯。”他也考慮到,“終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無娛樂之事,必感身體上之苦痛”,所以竭立創辦體育會、音樂會、書畫研究會等組織,“以正當之娛樂,易不正當之娛樂,庶以道德無虧,而於身體有益”。

由於當時封建思想比較嚴重,學生上體育課被一些守舊的人視為“喪風敗俗”。蔡元培深感提倡體育並不是靠命令能辦到的,他到處宣傳體育的重要性,喚起人們思想上重視它。

1917年4月,蔡元培在中國大學4周年紀念會上講:

“吾人在校肄業,即為預備及欠債時期;畢業即入還債時期矣。……故吾人一生,定以第二時期為最重要。然此種工作,亦不能不有預備。此科預備有二:一、材料之預備,如學生之課程是也。二、能力之預備,即學校為鍛煉吾人體力、腦力之助,又以職教員之訓練及其所授於吾人之模範為修養之助。”

同年5月,蔡元培又應邀赴天津演講,反複強調體育的重要,他說:“有健全之身體,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體柔弱,則思想精神何由發達?”當時周恩來同誌還筆錄了他這個論德育、智育和體育的演講詞,並寫了按語,發表在南開中學的《校風》上。

1919年9月,他在北京大學22周年開學式上又一次重申:

“研究學理,必要有一種活潑精神,不是學古人‘三年不窺園’的死法能做到的。所以本校提倡體育會、音樂會、書畫會等,來涵養心靈。”

蔡元培無時不把發展體育運動、增強學生體質一事放在心上。1920年10月,他在赴歐考察前對北大學生話別時,還語重心長地說:“我對諸位的臨別贈言也不過幾句老生常談。不過第一,望大家要特別注意體育!我們收了體育費,願望讓大家自由去運動的,可是二年來尚少效果。諸位何必要做成‘書癡’相,弄得曲背彎腰呢?這一層願大家各就所好,多多運動,可是二年來尚少效果。曆年華北運動會,通知到我們,都沒有法子。論人數北京大學最多,為什麼一個都沒有加入呢?雖然我們並不要在比賽場上出風頭,但是有益的運動,我們決不可不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