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

毛澤東鍛煉身體

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實踐當中,之所以能為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重大貢獻,固然具有很多因素,包括他的革命胸懷、膽略、學識、才能和健康的身體條件等等。其中,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是毛澤東一生革命取得偉大成就的重要條件。

毛澤東早在青少年時代,就以勤奮好學、頑強鍛煉身體而著稱。他認為,一個人不僅要有高尚的道德、豐富的知識,還要有強健的體魄,以便將來擔當起改造國家和社會的重任。因此,他主張一個人應該“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毛澤東出生於農民家庭。小時候他喜歡與小夥伴成群結隊地上山放牛,同時兼有割草、拾柴和揀野果的任務。他們組織起來,分工合作,騰出時間來玩“打叉”、“摘野果”的遊戲。打叉時,用三根柴棍搭個架當靶,拿另一根棒站在遠處朝靶擲,中靶次數多者為勝。摘野果就是跳著摸高,即把采來的山楂、野栗子之類,吊到高矮不同的樹枝上,輪流跳起觸摸,跳得高,摸得準為勝。這些帶有體育活動性質的遊戲和勞動,使他的身體從小就受到了較好的鍛煉。

少年時期的毛澤東,喜歡在門前的池塘裏遊泳。開始,他隻能在塘邊劃來劃去,通過勤學苦練,進步很快,終於能從塘的一邊到另一邊遊好幾個來回。對此,他後來風趣地回憶說:“我從小喜歡玩水,家門口有口塘,就在這個塘裏玩水,有一次差一點出了危險,閻王老子向我招手,我就是不去,結果我就學會了。”這裏就是毛澤東一生酷愛遊泳,足跡遍及江、河、湖、海的開端。

1913年,毛澤東就學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在學校,他關心國家大事,不懈地追求真理,是傾向革命的學生領導者之一。在求學期間,毛澤東一直沒有放鬆過對身體和意誌的鍛煉,而且開始把鍛煉身體與宏大抱負聯係在一起了,對體育活動和鍛煉身體有了更高的認識。在這裏,他給自己起了別名,叫子任,意思是男子應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立誌“改造中國與世界”。此後,他對身體和意誌的鍛煉更加嚴格了。他進行的體育活動項目很多,主要有冷水浴、日光浴、風浴、雨浴、遊泳、登山、露宿、長途旅行以及體操和拳術等。毛澤東認為:“冷水浴好處多,一來可以鍛煉身體,二來可以練習猛烈與不畏。”秋冬雨雪紛飛,寒風襲人時,他仍能赤著上身,在校後坡道上跑步擦身,邊跑邊擦,實行“雪浴”、“雨浴”和“風浴”。

在學校的浴室旁邊,有一眼清涼的水井,毛澤東常來這裏進行冷水浴。每當清晨,東方剛出現魚肚白,同學們還在酣睡的時候,他就起床,帶著羅布浴巾,來到水井旁,用吊桶打上井水,一桶一桶往身上淋,然後用浴巾洗擦全身,擦後又淋,淋了再擦,反複一二十分鍾,直到全身發熱發紅為止。然後再作一些簡單的運動。

毛澤東很讚賞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老年還能漫遊天下,讚賞顏習齋文而兼武,能遠遊千裏之外的塞北。1916年暑假,毛澤東約了幾個同學,從長沙出發,走過寧鄉、安化、益陽、沅江各縣,進行遊學式長途步行,曆時33天,行程900多裏。第二年暑假,他又和蔡和森一起,圍繞洞庭湖的東岸和南岸,走過益陽、沅江、漢壽、瀏陽、嶽陽等縣,沿途還訪問了農村、學校、遊覽了名勝古跡。

此外,毛澤東還進行負重跑步,跑步時,用砂袋綁在腿上、背在背上或掛在胸前,用以鍛煉步行能力和耐勞精神。

善於利用各種自然條件進行鍛煉,又習慣於把自己的各種活動與磨礪意誌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毛澤東鍛煉身體的一大特點。他在鍛煉時,並沒有專門的體育館或體育場,也沒有多少專門的鍛煉器械,主要是善於發現和善於利用自然條件,這鍛煉身體的途徑和方法是很值得學習的。

他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學校前麵的湘江,江寬水深,是遊泳的好場所。毛澤東經常邀集同學,到湘江中的桔子洲頭附近一帶遊泳。由於他從小就喜愛遊泳,所以技術好、膽量大、耐力也好。他不但能橫渡湘江,還能從猴子石遊到相距近10華裏的牌樓口去。他長期堅持遊泳,不僅增強了體質,也增強了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他能在別人穿棉衣的天氣,在江中遊泳。有一次,他和幾個同學不顧北風呼嘯,天氣寒冷,毅然去江中遊泳。毛澤東後來寫下的詞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就是當時毛澤東在湘江遊泳的動人場麵的真實寫照。正是由於毛澤東早在青年時期就堅韌不拔,頑強鍛煉,所以,即使到了70歲以上的高齡,還能“萬裏長江橫渡”,“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豪情不減當年。

毛澤東豐富的體育實踐,不僅鍛煉了身體,也為中國體育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1916年暑假,毛澤東到板倉楊寓,拜望楊昌濟老師,得知柳伍亭(柳直荀烈士之父)是個體育運動的熱心人,便毅然步行40餘裏,登門求教。後來,又與曆史教員黎棉熙先生通信,探討體育的作用。1917年,毛澤東發表了論文《體育之研究》,刊登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上。毛澤東在這篇論文裏,從當時的國情出發,初步運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和方法,就體育的意義、作用、體育與教育的關係等,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並表明了寫此文的目的是喚起民眾,重視尚武的風氣,改善國民體質。

他認為人體隻能“以動養生”,“勤體育則強筋骨,強筋骨則體質可變,弱可轉強,身心可以並完”。說明了“生命就在於運動”的道理。

在處理德、智、體三育方麵的關係時,毛澤東主張“三育並重”,不可偏廢。特別是對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來說,尤其應克服忽視體育的現象。為強調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他指出:“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其載知識也如車,其寓道德也如舍。”說得非常深刻透徹,為正確處理德、智、體三者的關係指明了方向。周恩來愛整潔

周總理在工作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生活上,他非常儉樸,而且非常愛整潔,講究儀表美,就連外國人也評論說:“他是最講究儀表整潔的人。”可見,周總理愛整潔,早已在世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愛整潔是周總理一生的嗜好,無論是在艱苦的戰爭年代,還是在繁忙的建設時期,或是在出訪的日子裏,他都始終保持衣冠整潔。

黨中央住在西柏坡時,周總理經常穿一雙黑布鞋。鞋子雖然穿舊了,但總是洗得幹幹淨淨。鞋口磨破了,縫上再穿。這雙鞋,至今還陳列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裏。他的一雙皮鞋鞋底磨穿了三次,還是縫起來再穿。一件白色藍格的睡衣穿了十幾年,從西柏坡一直帶到紫禁城。

周總理經常穿一身灰色的中山裝,內襯白色襯衣顯得格外整潔。可誰能想到,一個國務院的總理,一件襯衣要穿許多年。領子和袖口磨破了,縫洗後繼續穿,不知補了多少次。他身邊的服務員看總理穿著這樣多次縫補過的衣服,經常對總理說換件新襯衣,總理總是不同意,並說:“壞的地方補補可以再穿嘛!”

一次,工作人員見周總理用的毛巾中間壞了幾個洞,就悄悄地換了條新的,第二天,總理洗臉時,見舊毛巾沒有了,就像孩子似的吵著:“我的舊毛巾呢?不拿出來我就不擦臉。”沒辦法,工作人員隻好將那條用過多年的舊毛巾拿了出來。總理對工作人員說:將中間壞洞的地方剪開挪到兩頭,縫好不是可以再用嘛?工作人員知道很難說服總理,隻好按總理的意圖去做了。

周總理不僅是講究衛生的典範,而且在儀表方麵也是很講究的,他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衣著整潔、端莊,這一良好習慣早在他青年時代就已形成了。無論天氣多麼炎熱,甚至盛夏季節在南方出訪、視察,也很少敞著懷,中山裝上的風紀扣總是扣得嚴嚴實實。每逢會見外賓,就換上唯一的一套新中山裝。一枚“為人民服務”的紀念章總是工工整整地佩戴在胸前,一直到與世長辭。

周總理是人民的好總理,他事事不僅率先為人民做出了榜樣,而且還很重視市容的衛生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在他任總理期間,多次強調指出:要消除空氣汙染,把北京建設成為清潔、文明、現代化的城市。他時刻把城市衛生和人民的健康問題掛在心上。有一次他有病住進醫院,手術後剛剛蘇醒過來,就讓人打電話,詢問雲南煤礦工人的肺病情況。他深入工人中間,問家裏有自來水沒有?單位有澡堂沒有?能不能經常洗澡?等等。朱德重視體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