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8

老舍注重養生健身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是著名的現代小說家、戲劇家。

20年代至抗戰前,曆任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員、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教授,並從事創作。抗戰期間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為團結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參加抗日宣傳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抗戰勝利後,在美國講學並進行創作。解放後應召回國。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曆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他一生著述甚豐富。解放前創作的《駱駝祥子》等,對舊社會進行了揭露和批判。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創作了話劇《龍須溝》、《春華秋實》、《茶館》,小說《無名高地有了名》和其他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歌頌新社會,語言生動、幽默,被譽為“人民藝術家”。

老舍一生的作品是豐富多采的,在緊張的創作和擔任多種職務的繁忙工作之餘,老舍很注意養生健身。

老舍先生的生活極有規律。北京人一向起得早,老舍先生大概也是一個“早睡早起身體好”的篤信者,他起床之後,第一件事是打拳。

老舍家境貧寒,自幼身體不壯,22歲那年,一場大病幾乎要了他的命。經過多方治療,他病好之後,他深知鍛煉身體的重要,痛定思痛,不敢鬆懈,須加緊鍛煉,強健身體。從此,他就和打拳結下了不解之緣。

最早,他是從練劍術開始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老舍的劍術大有長進,他不僅會舞劍,而且舞得頗有心得,居然編寫了一本《舞劍圖》。說來也怪,老舍的第一本專著居然是武術專著。他的這本武術專著,是在他的練武實踐中有感而發,他既需要這方麵的知識,也把自己通過習武強壯了身體的體會介紹給更多的人,以此推動健身術的普及,這大概是他著《舞劍圖》的目的所在。

1930年,老舍先生由英國轉道新加坡回到北京。有一天,《學生畫報》記者陳逸飛先生去看望他,一到他的住所,就見老舍一個人正在屋裏跳一種奇怪的舞蹈,一會兒學燕飛,一會兒學小動物淋雨後抖落身上水的樣子,渾身亂顫。陳先生站在一旁感到他練的拳有點怪,從來未見有人練這種拳,於是上前問老舍:“你練的叫哪路活?”老舍答:“這是昆侖六合拳。”並且解釋說,六合拳流派很多,常見的有峨嵋六合拳,還有外家拳和內家拳之分。老舍自己練的是內家拳,專重氣功。陳先生問老舍:“練這種拳有什麼用?”老舍先生說:“不僅能健身,還可以防身。”陳先生說他不信,趁老舍沒有防備,冷不丁一拳直衝老舍胸口打過去,隻見老舍略一收胸,拳頭落了空。老舍就勢將陳先生的胳膊一拔,陳先生頓時覺得胳膊像觸電一樣,渾身麻酥酥的。這時,陳先生才信服剛才老舍所說的那番話是實話,的確具有防身作用。

1933年4月,老舍先生突然患背痛病,痛得很厲害,請了幾位大夫給醫治,結果醫治無效。老舍從這開始下決心加強鍛煉,這種鍛煉並不是一般的活動活動身體,他根據自己過去練拳的初步體會,決定進一步請高師,通過練拳來醫治自己的病,於是他便拜濟南的著名拳手為師,開始係統習武。武術和狗皮膏藥的夾功果然奏效。從此,老舍不間斷地練習拳術,用以強身健體。

病後更知鍛煉的重要,老舍先生自從生病之後,更加刻苦習武。他先後學了少林拳、太極拳、五行棍、太極棍、粘手等等,並購置了刀槍劍戟。1934年,老舍遷居青島,在黃縣租了套房子。房前寬敞的院子成了他練拳的場地。通往客廳的小前廳裏有一付架子,上麵十八般兵器一字排開。這一時期的老舍,雖然身體還算不上很健壯,但無大的毛病,精力還算比較旺盛,他的《駱駝祥子》這一優秀作品就是在這時創作的。

1935年春節前夕,老舍在山東大學的辭舊迎新晚會上,居然當眾獻藝,來了個單人武術表演,表演得很精彩,在場的人感到很驚奇,沒想到一個作家還能有這樣好的武功,個個讚不絕口。

抗日戰爭爆發後,老舍那些心愛的兵器都丟在了青島,但太極拳始終沒有扔,他走到哪裏打到哪裏。

1949年,對老舍來說,既是個大災年,也是個大喜年。說災,身體出了大毛病;說喜,他終於回到了老家北京。老舍在紐約期間,一個夏日的一天,老舍正打著太極拳,不知什麼原因他的腿忽然抬不起來了。隻好請醫生檢查,經大夫診斷是坐骨神經炎,需要立即住院進行手術治療。這一刀中斷了老舍長達15年的練拳史。從此,他走路離不開手杖。手術後剛能行動,便啟程回國,年底回到北京。

太極拳打不成,老舍便到中山公園學習太極氣功。學得仍然是那麼認真、刻苦。

熟悉老舍的人都知道,他雖然非常愛好拳術,但他很少與他人談及此事,隻是偶遇懂行的人才深談,而且談得津津樂道,有時口頭談著,手頭還比劃著,一些懂拳術的人,都願意同他接觸,也很尊敬他,敬佩他文武雙全。

1965年,老舍訪問日本時,遇到一位叫城山三郎的日本作家,在同他談創作問題時,不知道怎麼就扯到了武術,談得非常投機。從談話過程中,城山才知道老舍精於拳術,城山先生對此很感興趣,提出要和老舍比試比試。城山心想:你一個作家,不會有多高的武功,就讓老舍先出手,老舍先生猛擊一掌,將城山打了一個趔趄。城山反倒高興地大叫:“真有功夫呀!”老舍會武功的事,一時在日本文學界傳為美談。

1966年,老舍先生逝世後,城山先生在悼念文章中,還提到了這場“比武”。

老舍的文學作品和戲劇作品,幾十年來一直被人們讚賞,同他的作品一樣,老舍迷戀拳術,也成為後人的美談。張學良的養生術

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如今已屆90多歲高齡了,可他依然頭腦清楚,思路敏捷,反應靈活,步履穩健。他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囚禁生涯,竟能如此健康長壽,堪稱奇跡。奧秘何在?據了解,這位如今仍不失大將風度的張學良在任何條件下都十分注意養生。對他的養生之道,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麵來概括。

第一,體育鍛煉。

張學良從青少年時就非常重視體育鍛煉,並有著十分廣泛的體育愛好。他爬山、跑步、遊泳、滑冰、散步、騎馬、下棋、垂釣、跳舞、打網球、籃球、乒乓球、高爾夫球等等,無所不會,並且從小到老,堅持不懈。

張學良在廣泛的體育愛好中,打網球算是他的強項,並有獨到之處。1934年,蔡智佳先生在廬山國際網球擺擂台,張學良從清晨一直激戰到中午,沒有一個人能擊敗他的。有一天,他碰見一位對手,球藝不凡,兩人曆時幾個小時的苦戰,結果竟難分勝負,最後隻好握手言和。分手時,那個人才知道這位不服輸的對手是張學良。從此他倆結成球友,每日對陣,友誼日漸加深。

張學良不僅自己酷愛體育運動,而且熱心倡導體育,號召大家都來參加體育運動,使中國成為一個體育強國。1928年,他在東北任邊防司令官時,非常關心體育事業的發展,曾親自籌建規模宏大的東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前身)運動場,並以高薪聘請德國人貝克擔任教練,號召廣大青年學生投身體育鍛煉。在普及體育運動的同時,張學良十分關心體育運動水平的提高。為此,他經常在沈陽舉辦體育運動會,在群眾體育中選拔優秀運動員。舊中國第一屆全運會在杭州舉行時,東北代表隊囊括了田徑賽的全部冠軍。

1932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第十屆奧運會,國民黨當局宣稱不派人參加。可是,侵占中國東北的日本帝國主義,突然在報紙上宣布說,“劉長春(東北大連人)將代表“滿洲國”參加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十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以期替傀儡政權撈取為國際承認的資本。當時,隨東北大學流亡在北平的劉長春立即在報紙上公開聲明:“我是中國人,決不代表傀儡政權出席第十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後來,在張學良將軍的資助下,這位短跑全國紀錄保持者劉長春才以中國運動員的身份參加了這次世界大賽。

為了洗刷“東亞病夫”的奇恥大辱,振興中華體育,張學良首次倡導橫渡長江。這是震驚中國近代體壇的偉大壯舉。那是1934年9月的一天,張學良在武漢,特別下令“比賽時所有船隻不得通行,外國船也不例外。”參加橫渡的30多人,有官兵、船夫、職員和學生。他們由武昌黃鶴樓邊碼頭的起跳點跳入江心,向設在漢口第六碼頭的終點遊去,絕大多數運動員都順流而下,堅持到達彼岸。其中有一位姓鞠的士兵搏擊風浪,橫穿大江,遊到終點。武漢三鎮為之轟動,圍觀助威的人山人海,一片歡騰,展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看到這裏,張學良將軍激動地把一枚刻有“力挽狂瀾”題字的銀盾獻給這位優勝者。表現了張學良將軍對振興中華體育的熱切期望。

第二,精神不垮。

張學良是一位頗有軍事才能的、有正義感的著名愛國將領,這不僅表現在過去戰爭年代,而且至今如此。他一生愛國,希望國家統一富強,並且視之為做人之本。不久前,他在接受大陸記者采訪時仍堅定地表示:“為國家,為民族,我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張學良具有隨遇而安的胸襟,這既是大將的風度,也是他長壽的秘訣,不論在哪種生活環境中,他都能把握住自己,把握住生活。他盡管不幸被蔣介石蠻橫囚禁達54年之久,曆盡磨難,也能夠適時排遣煩悶,製怒息火,解憂消愁,進行自我控製和調節,尋找新的生活樂趣。他在九秩壽宴上自豪地說:“除了老了,我沒有崩潰!”這種“精神不垮”的心理品質,實際上是一種心理健康的表現,這是他至今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第三,興趣廣泛,動靜結合。

張學良在事業方麵算上是文武雙全的人物,在生活中愛好又是很廣泛的。當年能馳騁疆場,如今能潛心鑽研,文靜於書齋之中。所以說,他是一個喜動也喜靜的人物,這種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相宜的養生之道實在很重要。這使我們想起清代名醫董凱鈞對動與靜的一段精辟論述:“龜靜而壽,蟾蜍亦靜而壽;鹿動而壽,猿亦動而壽……喜靜則靜,喜動則動,動中思靜,靜中思動,皆人之常情也。更知靜中亦動觀書,動中亦靜垂釣,無論動靜總歸於自然,心情開曠,則謂之養生也可,若心情不開曠,靜也不是,動也不是。最靜之人,食後亦宜散步,以舒調氣血,好動之人,亦宜靜坐片時,心凝形神。”

張學良大概是知曉這段精辟論述吧,他把靜中寓動,動中寓靜之關係處理得如此和諧、適度。他除了散步、垂釣和其他健身活動外,還喜歡幽蘭養性,養植了200多盆蘭花和養殖了許多觀賞魚。他還喜歡靜默書齋讀書看報看電視,大陸出版的許多有關他的書報,他幾乎都看過了。他長期鑽研明史,繼而研究清史、民國史和東北史。他還精通《周易》。晚年,他堅持學習英語,專心研究神學,並翻譯出版了《相約在骷髏地》一書。他喜好詩書畫,常以品評鑒賞字畫自娛。

第四,夫妻恩愛。

張學良與趙四小姐這對患難夫妻,並肩攜手走過了60多年蹉跎歲月,始終相愛相依相隨,無怨無恨無悔。趙四小姐無比知心的關懷,給了張學良心靈創傷以極大的撫慰。講起他們夫妻關係時,張學良動情地說:“要不是這些年幽居歲月我們相依互靠,我早不知會落到何種地步!”

第五,會吃會睡。

張學良晚年,飲食簡單,多吃糙米、麵食和蔬菜,生活又很有規律。當有人向他請教養生之道時,他說:“我沒有什麼特殊的養生之道,隻是會吃會睡。”他的話說得非常簡煉,但寓意相當深刻。每個人每天都需要吃和睡,但是否每個人都能將吃和睡與養生聯係起來呢?不盡然,飲食與睡眠裏麵也有科學,每個人都應根據自己不同的身體條件,科學地安排飲食與睡眠,真正做到“會吃、會睡”。錢偉長繁忙不忘鍛煉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