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9
胡榮華——中國象棋“十連霸”
胡榮華(1945—),上海市人。中國象棋運動員。1982年獲中國象棋特級大師稱號。1982年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胡榮華少年時就參加全市成年組比賽,15歲時奪得全國冠軍。自1960年至1979年期間,10次蟬聯全國冠軍。他技術全麵,布局時有創新。擅長“飛象局”、“反宮馬”、“順手炮”等局法,中局鏖戰階段,常出奇兵險著,克敵製勝,並以善弈“盲棋車輪戰”著稱,即能同時與8至12局對陣,因而被譽為“活電腦”。
胡榮華1945年出生在上海的一個貧民家庭,父親是小攤販,後來又癱了,兄弟姐妹5人,靠母親竭力操持,生活十分寒苦。胡榮華上了小學之後,從鄰居那裏學會了下棋,並十分著迷。在他的書包裏,藏著一付自己用硬紙板做的棋子,一有機會,便和人行兵布陣,找不到對手的時候,還會自己一人擺弄一陣子。
在他11歲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在這方麵還行,並且也有興趣,於是,他便去拜見“揚州三劍客”之一的著名棋手竇國柱。竇老正睡午覺,小胡不敢叫醒他,在門外等了許久。竇老一覺醒來,被小胡的誠心感動了,破例和他對弈一局,結果竇老過於大意,居然弈成和棋。從此,胡榮華便得到了名手們的注意和指點。
胡榮華從學棋到1957年取得少年冠軍是太順利了,隨之向他捷戰的人越來越多,磨難也就接踵而至。他的對手不再是那些“裏弄高手”,而是雄視棋壇的何順安、朱劍秋、徐天利。胡榮華畢竟是新秀,與這些老將相差很遠,連連敗陣,一連輸了近百盤。可是這個十三四歲的孩子,竟然百折不撓,毫不氣餒。無形中他反而受到了莫大的鍛煉和教益,他的思路更開闊。
由於胡榮華刻苦,棋技迅速長進,到1960年,胡榮華終於戰勝了自己的老師何順安,成為開國以後最年輕的中國象棋冠軍,這年他才15歲。
在以後的幾年裏,他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廣東的楊官璘。楊官璘是老全國冠軍,胡榮華在1960年取得冠軍後曾說過:“自己的實力還不夠。”於是,他在此基礎上向更高目標進取,刻苦鑽研,反複實踐,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1961年沒有全國大賽,到1962年,胡榮華更成熟了,在這一年的比賽中,他蟬聯冠軍。從此之後,他又在1964年、1965年、1966年、1974年、1977年、1978年、1979年獲得全國冠軍,完成了蟬聯10屆全國冠軍,被稱為“十連霸”,這在我國現代棋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在體育史上是少有的。
胡榮華連續20年稱雄棋壇,真可算上是一霸,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可以說,凡是會下中國象棋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胡榮華的。在全國各地,隻要胡榮華一出現,棋迷們就會欣喜若狂,都想和他較量一番。謙虛一點說是請教一番。胡榮華隻要有時間,一般來說是不拒絕別人的請求,他不放過一切鍛煉機會。當然,胡榮華和這些一般愛好者們對弈,可以不必看棋盤,隻要你把所下的棋一步步地報給他聽,他就能報出他要下的步子和你對弈。即使這樣,你仍然不是他的對手。他還可以同時和許多人下這樣的棋,也就是說,他的腦子裏有許多盤棋在同時橫車躍馬,一點都不會記錯,最多時可同時蒙目12局,創蒙目車輪戰最高紀錄,這確實是驚人的技藝,堪稱一絕。
許多象棋高手們最佩服胡榮華的並不在於他會下蒙目棋,而是他下棋的“意境”獨高,對下棋這方麵有獨特的理解。這種獨高的“意境”,是他20餘年來稱雄棋壇的保障。長期以來,不少棋手都在研究怎樣打敗他,可以說是眾矢之的。人們研究他是有的方矢,而他研究別人,都是很難找到目標的,因為他的對手在不斷變換。盡管他處於這樣不利的條件下,人們仍然不能打敗他,偶爾打敗他一回,不久他又東山再起。
1980年,在四川樂山舉行的全國賽中,他丟失了桂冠。這年他已經35歲了,像他這個年齡,出現走下坡路按理說不應該感到奇怪。可是,對於一個20餘年來一直稱雄棋壇的胡榮華來說,突然失利,丟了冠軍,人們自然要說點什麼,在這些說法中褒貶不一,而胡榮華內心也憋了一股勁,不甘心落後。第二年,他急於翻身,反而從甲組降到了乙組。關心他的人紛紛詢問:“20年稱雄,兩年落難,胡榮華能否東山再起?”
胡榮華用事實作出了回答。1983年冬,在昆明市舉行的全國象棋賽上,胡榮華再度奪得桂冠。
1984年冬,香港的霍英東為了吸引更多的外國人來下中國象棋,決定懸獎50萬美元,這筆獎金將獎給在5年之內,在有胡榮華參加的中國象棋比賽中,取得冠軍的非華人國際象棋特級大師。而國際象棋世界比賽冠軍的獎金是45萬美元,霍英東的懸獎超出了這個數字,這足以說明胡榮華在棋壇中的極高地位。張廣厚當上體育委員
張廣厚是中國著名的數學家,他在成為數學家的道路上,長期以來,付出了大量的、辛勤的勞動。不論是體力勞動者或是腦力勞動者,要為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較大的貢獻,沒有一個好的身體條件是很難實現的。這一點,數學家張廣厚在自己的科研工作實踐中也深有體會。
張廣厚在念中學時,身體不太好。上了大學,功課負擔更重,他從早到晚,拚命地埋頭學習。僅半年緊張的大學生活,張廣厚的身體就垮了下來,他神經衰弱,晚上失眠,白天上課常常頭腦昏昏沉沉。有一次,他患了重感冒,一連發了好幾天高燒,身體更加虛弱了。他眼睜睜地看著由於自己的身體條件不好而影響了功課的學習,他內心十分著急。那年暑假,他實在感到自己的虛弱身體難以再支撐下去,他在家裏整整躺了一個假期。由於身體條件差,使張廣厚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吃了很多的苦頭。從中張廣厚深深地認識到,不論是要成就一番事業,還是生活得愉快一些,都必須有一個好的身體,否則,百病纏身,力不從心,再好的願望也難以實現。
於是,他開始重視體育鍛煉,並做了鍛煉計劃,他恨不得一下子把身體鍛煉好。可是,參加鍛煉了幾天後,他反而覺得身體不好受,全身感到又疼又累,喘得比以前更厲害了。他後來才明白,鍛煉也要循序漸進,一口想吃個胖子不行,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或素質,選擇適當的鍛煉方式,逐漸加大運動量。自己剛開始鍛煉的前幾天感到身體不適應,主要是運動量突然加大造成的。
經過仔細琢磨,弄明白吃虧的原因以後,他就改變了做法,運動量從小到大,逐漸增加;運動技巧由簡到繁,逐漸學習、掌握。鍛煉前做準備活動,鍛煉後做整理運動,防止身體突然進入緊張狀態和突然停下來。遵循體育運動規律,按照科學方法進行鍛煉,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常年不斷堅持鍛煉,每次活動之後,身體就會感到非常舒服。
此外,張廣厚在工作和鍛煉的實踐中還體會到,嚴格遵守作息製度,既有利於工作,也有利於身體健康,工作時拚命地工作,鍛煉身體時,心理完全放鬆,無憂無慮地進行鍛煉,也就是說,學就學個紮實,鍛煉就鍛煉個痛快。由於他鍛煉得法,一年之後,他的體質大大增強了,一次長跑可達5000米。不久,他的身體完全恢複了健康,還被班裏選為體育委員。
由於他常年刻苦鍛煉,既磨煉了意誌,也強健了身體,這為他以後深入鑽研數學、開展數學科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條件。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他終於在數學研究方麵做出了突出貢獻,成為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在世界也享有崇高的聲譽。蘇自芳練武30載
蘇自芳(1950—),回族,雲南省楚雄州人。武術運動員。
她10歲習武,15歲進省隊,隨著名武師沙國政、何福生專攻太極、八卦內家拳。她聰明刻苦,1974年參加全國武術賽,一舉奪得規定拳術、規定劍術和女子全能3枚金牌,脫穎而出。
第4屆全運會獲八卦冠軍、太極拳亞軍,第5屆全運會和第6屆全運會又連奪太極拳冠軍。
蘇自芳在30年的運動生涯中,共奪12枚金牌,8枚銀牌。
蘇自芳小時候身體並不好,她的父母看她的身體很弱而且多病,就讓她多參加活動,好讓她孱弱和多病的身體強壯起來。可蘇自芳孱弱卻溫文爾雅;多病卻剛毅堅強。慧眼識金的沙國政不失時機地發現了她,把她引上了太極之路。就這樣,她開始練起了武術。誰也沒有料想到,5年之後,15歲的蘇自芳欣然領命代表楚雄州參加全省武術比賽了,她父母的願望和蘇自芳童年的夢想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那種實用而簡單的目的便從此轉移而升華了,從此,蘇自芳便走上了專業武術運動員的道路。
蘇自芳很慶幸自己能走上這條路,她時刻不忘感激引導她走上這條路的恩師。但她確實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這條路怎麼走了這樣長,這樣遠。30年了,還在不斷地延伸……
在30年裏,她在全國性的比賽裏,奪取了12枚金牌,8枚銀牌。作為一個運動員能在有限的運動生涯裏,獲得如此成績,該知足了。激流勇退,也不失一個有成績的運動員的明智。她自己也說,每次上場,都可能失敗,內心也矛盾過,鬥爭過。可想來想去,還是決心不退,不能為保全自己的名譽、身價而退縮,還要拿更高水平的金牌,為國爭光。
1976年,她曾退了下來,當了教練。後不久又活躍在賽武場上。
蘇自芳身著白色的大襟服,淺綠色的繡邊,腳穿紅色的練功鞋,她儼然青春回眸,勃勃生機。野馬分鬃、白鶴亮翅、手撥琵琶、彎弓射虎、海底撈針……她一招一式都顯現出紮實的基本功,手、身、步法協調一致,動作輕靈舒緩,把個楊式太極拳的“柔”淋漓酣暢地揮灑出來。
“太有味了”,一位行家說。
老將與新秀爭先,大有老將的難處。如精力不足,體力下降等。彌補歲月留下的差距,她每日都要同自己挑戰。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艱苦地訓練著……
為了增加訓練強度,她在雙腿上綁了5公斤重的砂袋,在身上穿了6公斤重的砂衣,整日不解,走到哪兒,帶到哪兒。為了增加訓練難度,她在腳下鋪上厚厚的海棉墊,鍛煉平衡能力和穩定性。為了增強毅力,她一套五六分鍾的太極拳,一次連打七八遍,大汗淋漓。
有一次,她在做騰空飛腳練習,在跳起的瞬間,突然覺得天旋地轉,眼冒金花,癱軟在地上。……心髒病犯了。她隻經過短暫的休息,便又繼續去完成既定的訓練任務。她就這樣苦苦地練了幾十年,雖然年齡大了,在賽場上她算是最老的運動員了,可她的武藝也日臻成熟。
第6屆全運會女子太極拳決賽在廣東東莞常平鎮賽館裏舉行,一色的12名漂漂亮亮的姑娘中,夾著她——一位孩子的媽媽蘇自芳。她有意無意地理理鬢發,手觸摸著已經悄悄地爬上眼角的皺紋。老了,人到中年。她確確實實地感覺到了。抹不掉的歲月,還行嗎?她慢慢地放下了手臂,凝神靜思。
李榮梅上場了,這位上海姑娘分明獲得了人們的慷慨褒獎,953分。之後,福建的林秋萍英姿勃勃,強奪963的高分。蘇自芳坦然自若。她輕捷地走上綠茵茵的地毯,一個沉穩的起勢之後,流水樣輕快自然的太極拳,動作準確,藏而不露的勁力,柔中帶剛,她得了970分,奪得了第6屆全運會女子太極拳冠軍。
1990年亞運會結束時,蘇自芳的兒子正好10歲。蘇自芳從10歲開始習武,練武30載,兒子已經10歲了,她還活躍在體壇上,並且取得好成績,令人佩服不已。欒菊傑——天下第一劍
欒菊傑(1958—),江蘇南京人。中國女子擊劍運動員。曾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和運動健將稱號。1984年她被評為全國10佳運動員之一。
欒菊傑出生在南京市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在兄弟姐妹7人中她排行第二。父母因為孩子多,並不特別寵愛她,這使她從小就無拘無束地和男孩子們一起滾爬摔打,凡是小男孩們能做到的,她也要做到。童年的生活,養成了她頑強、爽朗的性格。
她進入小學後,老師發現她愛好體育,每次都選拔她參加區、市的運動會。1972年,她還不滿14歲,便參加了市業餘體校的田徑和羽毛球訓練。兩年後,擊劍教練柏崇鈞看上了她,從此,16歲的欒菊傑開始了她10年的擊劍生涯。
“10年磨一劍”,劍是怎樣磨出來的呢?用她自己的話說:“我走的是一條苦練之路”。這也正是她通向世界冠軍之路。
欒菊傑練劍十年如一日,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教練說跑6圈,她跑10圈,教練說練8組,她練10組。她在林蔭道上,來回地跑,她在田徑場的看台上,上下地跳。對著目標,她一劍一劍地刺,拉弓步,每天600個,她一步一步地練。她每周訓練30多個課時,每一課由45分鍾延長到90分鍾。她對著自己的手表,請求教練多給她一點時間。她找男子花劍運動員對練。她在醫院裏偷著練。她外出開會早晚練。媽媽把她關在房間裏,她對著房門門板練。春節在家裏吃完團圓飯,她就跑到訓練基地去練。不論春夏秋冬,她都練得汗流浹背,根根頭發貼在麵頰上,裏裏外外厚厚的棉製擊劍保護服都被汗水濕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