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郊的居民區住著三戶人家,他們的平房緊緊相鄰著,三個男人都從農村招工進了一家煉鐵廠。
廠裏工作辛苦,工資又不高。下班了,三個人都有自己的活。一個到城裏去蹬三輪車,一個在街邊擺了一個修車攤,還有一個在家裏看書,寫點文字。蹬三輪車的人錢賺得最多,高過工資。修車的也不錯,能對付柴米油鹽的開支。看書寫字的那位雖沒有收入,但也活得從容。有一天,三個人說起自己的願望。蹬三輪車的人說,我以後天天有車蹬就很滿足了。修車的說,我希望有一天能在城裏開一間修車鋪。喜歡看書寫東西的那個人想了很久才說,我以後要離開煉鐵廠,我想靠我的文字吃飯。其他兩位當然都不信。
五年過去了,他們還是過著同樣的生活。十年後,修車的那位真的在城裏開了一家修車鋪,自己當起了老板。蹬三輪的那位還是下班了去城裏蹬車。十五年後,看書寫字的那位發表的一些作品,在地區引起了不少關注。二十年後,他的作品被一家出版社看中,調到省城當了編輯。
時間無限,生命有限。在有限的生命裏懂得把時間拉長的人就擁有了更多做事情的本錢。人的生命是有時限的。偉人們所到達並保持著高度,並不是一飛就到,而是他們在同伴們都睡著的時候,在夜裏辛苦地往上攀爬……傑克與時間
傑克大約隻有14歲,年幼疏忽,對於卡爾·華爾德先生那天告訴他的一個真理,未加注意,但後來回想起來真是至理名言,爾後他就從中得到了不可限量的益處。
卡爾·華爾德是他的鋼琴教師。有一天,給他教課的時候,忽然問他,每天要花多少時間練琴。他說大約三四個小時。
“你每次練習,時間都很長嗎?”
“我想這樣才好。”傑克說。
“不,不要這樣。”他說,“你將來長大以後,每天不會有長時間空閑的。你可以養成習慣,一有空閑就幾分鍾幾分鍾地練習。比如在你上學以前,或在午飯以後,或在休息餘暇,五分、十分鍾地去練習。把小的練習時間分散在一天裏麵,如此則彈鋼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當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書的時候,他想兼職從事創作。可是上課、看卷子、開會等事情把他白天晚上的時間完全占滿了。差不多有兩個年頭他一字未動,他的借口是沒有時間,這時,他才想起了卡爾·華爾德先生告訴他的話。
到了下一個星期,他就把他話實驗起來了。隻要有五分鍾的空閑時間,他就坐下來寫作一百字或短短幾行。
出乎他意料之外,在那個星期的終了,他竟積有相當的稿子了。
後來他用同樣的方法積少成多,創作長篇小說。他的授課工作雖然十分繁重,但是每天仍有許多可資利用的短短餘閑。他同時還練習鋼琴。他發現每天小小的間歇時間,足夠他從事創作與彈琴兩項工作。
向時間要效益,合理利用時間就是與時間爭奪寶貴的生命。“忙裏偷閑”,會這樣做的人,才是會生活的人。亞曆山大
亞曆山大大帝給希臘世界和東方的世界帶來了文化的融合,開辟了一直影響到現在的絲綢之路的豐饒世界。據說他投入了全部青春的活力,出發遠征波斯之際,曾將他所有的財產分給了臣下。
為了登上征伐波斯的漫長征途,他必須買進種種軍需品和糧食等物,為此他需要巨額的資金,但他把珍愛的財寶和他所有的土地,幾乎全部都給臣下分配光了。
臣下之一的庇爾狄迦斯,深以為怪,便問亞曆山大大帝:
“陛下帶什麼啟程呢?”
對此,亞曆山大回答說:
“我隻有一個財寶,那就是‘希望’。”
據說,庇爾狄迦斯聽了這個回答以後說:“那麼請允許我們也來分享它吧!”於是庇爾狄迦斯謝絕了分配給他的財產,而且臣下中的許多人也仿效了他的做法。
隻要希望,任何事情都能做成。居裏夫人和鐳
1920年5月的一個早晨,一位叫麥隆內夫人的美國記者,幾經周折終於在巴黎實驗室裏見到了鐳的發現者,端莊典雅的居裏夫人與異常簡陋的實驗室,給這位美國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時,鐳問世已經18年了,它當初的身價曾高達75萬金法郎。美國記者由此推斷,僅憑專利技術,應該早使眼前這位夫人富甲一方了。
但事實上,居裏夫婦也正是在18年前就放棄了他們的權利,並毫無保留地公布鐳的提純方法。居裏夫人的解釋異常平淡:“沒有人應該因為鐳致富,它是屬於全人類的。”
麥隆內夫人困惑不解地問:“難道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你最想要的東西嗎?”
“有,一克鐳,以便我的研究。可18年後的今天我買不起,它的價格太貴了。”
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麥隆內夫人既感驚訝又非常不平靜。鐳的提純技術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纏萬貫,而鐳的發現者卻困頓至此1她立即飛回美國,打聽出一克鐳在美國當時的市價是10萬美元,便先找了10個女百萬富翁,以為同是女人又有錢,她們肯定會解囊相助,萬萬沒想到卻碰了壁。這使麥隆內夫人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次金錢的需求,更是一場呼喚公眾理解科學、弘揚科學家品格的社會教育。於是,她在全美婦女中奔走宣傳、最終獲得成功。1921年5月20日,美國總統將公眾捐獻的一克鐳贈與居裏夫人。
數年之後,當居裏夫人在自己的祖國波蘭華沙創設一個鐳研究院,治療癌症的時候,美國公眾再次為她捐贈了第二克鐳。
一些人認為,居裏夫人在對待鐳的問題是固執得讓人難以理解,在專利書上簽個字,所有的困難不是可以解決了嗎?居裏夫人在後來的自傳中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們所說的並非沒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們夫婦是對的,人類需要善於實踐的人,他們能從工作中取得極大的收獲,既不忘記大眾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類也需要夢想者,需要醉心於事業的大公無私。”居裏夫人一生擁有過3克鐳,她把研究出的第一克鐳給了科學,公眾把第二克鐳和第三克鐳回贈給了她,這3克鐳展示了一個科學家偉大的人格,由此喚起的公眾對科學的理解。
居裏夫人研究鐳的精神直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和借鑒,隻有這樣堅持不懈的工作態度與人生態度才能使我們每一個人有成功的機會。英國首相
迪斯累利是一個猶太人,他的血管裏流淌的是猶太人那種頑強不屈的血液,小的時候迪斯累利就對自己說:“我不是一個奴隸,我也不是一個俘虜,憑著我的精力,我可以戰勝和跨越一切障礙。”盡管整個世界似乎都在和他作對,他卻牢牢地記住了曆史上那些不朽的猶太人的光輝業績:約瑟,他是四千多年前埃及的最高主宰;丹尼爾,他是基督誕生前的五世紀世界上最偉大帝國的元首。
少年的壯誌猶如燎原之火,希望和夢想成為一種激情,深深紮根於迪斯累利的現實生活之中。通過不懈的努力和抗爭,迪斯累利從社會的最底層跨入了中產階層的行列,接著,迪斯累利又雄心勃勃地殺入了上流社會,直到最終登上了權力金字塔的最高峰,成為了英國的首相。
當然,在他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布滿了荊棘和坎坷,他一一領略了世人的指責、白眼、蔑視、嘲諷,以及眾議院裏的噓聲。但是無論什麼都無法阻擋迪斯累利前進的腳步和決心。麵對所有的挑戰,迪斯累利隻是冷靜地回答:“總有一天你們會認識我的價值,這樣的一刻終會到來的。”事情的結果就是他說的那樣,他希望的那一刻真的到來了,這位在世人的眼裏根本沒有希望的人終於出人頭地了。在整整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裏,迪斯累利主宰了英國政治的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