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後,他在這家英國王牌大報的職位是:總編。這個人就是生蒙——一位資深且具有良好人格魅力的報業人士。
機遇總是垂青有心人。生蒙在求職中善於變換思路、善於從絕處求生的創新思維,給自己贏得讓人們發現自己才華的機遇,成功地在幾近無望的時候創造了柳暗花明的奇跡。馴馬師
阿拉伯有一位著名的馴馬師,他馴出來的馬甚至被稱為神馬。熟悉馴馬師的人都知道,每天早上,馴馬師會指揮著一群馬繞圈子跑,這其中有雄健的大馬,也有很小的幼馬。馴馬師的助手,則一邊嗬斥著馬,一邊抓著馬鞍左右跳躍。看起來活像馬戲團的特技表演。到了中午,沙漠的太陽正毒,馴馬師卻和他的助手騎馬向沙漠深處奔去,下午4點?當他們返回時,人們才發現每人手上都拿著一把彎刀,仿佛出征歸來的樣子。
有人問馴馬師:“你為什麼要叫許多馬繞圈子呢?”
馴馬師說:“因為我教那些小馬,跟在大馬身後,學習聽口令和順服。沒有大馬的帶領,小馬是很難教的。如果我是老師,大馬就是家長,我在學校教導,父母在家中帶領,任何一方都不能少。”
“那你的助手為什麼要抓著馬鞍左右跳躍呢?”
“那是教馬學會均衡,維持穩定。”
“至於中午的時候騎馬出去,”馴馬師接著說,“是因為中午天氣最為炎熱,讓馬在一望無際、其熱如焚的沙漠裏奔跑,這是一種磨練,經得起的才能成為千裏馬。而彎刀,是我們故意舞給馬看的,用刀光閃爍刺激馬的眼睛,發出強烈的音響。經曆這種場麵,還能鎮定自若的,才能成為最好的戰馬。”
人的成長與馴馬是同理的,正如俗語所說,“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不受苦中苦,難為成功人。”如果你不能用“勤字來努力,如果你吃不了勤中之苦,怎麼能出人頭地呢?相信自己是一隻雄鷹
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裏,抓到了一隻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裏。這隻幼鷹和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隻雞。這隻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於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願望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後把它帶到山頂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這隻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拚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於飛了起來!
磨練召喚成功的力量。誰是英雄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很遠的部落,一位老酋長正病危。
他找來村中最優秀的三個年輕人,對他們說:“這是我要離開你們的時候了,我要你們為我做最後一件事。你們三個都是身強體壯而又智慧過人的好孩子,現在,請你們盡可能地去攀登那座我們一向奉為神聖的大山。你們要盡其可能爬到最高的、最淩越的地方,然後,折回頭來告訴我們你的見聞。”
三天後,第一個年輕人回來了,他笑生雙靨,衣履光鮮:“酋長,我到達山頂了,我看到繁花夾道,流泉淙淙,鳥鳴嚶嚶,那地方風景優美,扣人心旋。”
老酋長笑笑說:“孩子,那條路線我當年也走過,你說的鳥語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頂,而是山麓。你回去吧!”
一周後,第二個年輕人也回來了,他神情疲倦,滿臉風霜:“酋長,我到達山頂了,我看到高大肅穆的鬆樹林,我看到禿鷹盤旋,那是一個好地方。”
“可惜啊!孩子,那不是山頂,那是山腰。不過,也難為你了,你回去吧!”
一個月過去了,大家開始為第三位年輕人的安危擔心,他卻一步一蹭,衣不蔽體地回來了。他發枯唇燥,隻剩下清炯的眼神:
“酋長,我終到達山頂。但是,我該怎麼說呢?那裏隻有高風悲旋,藍天四垂。”
“你難道在那裏一無所見嗎?難道連蝴蝶也沒有一隻嗎?”
“是的,酋長,高處一無所有。我所能見到的,隻有我自己,隻有‘個人’被放在天地間的渺小感,隻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壯心情。”
“孩子,你到的是真正的山頂。按照我們的傳統,天意要立你做酋長,祝福你。”
誰才是真正的英雄?隻有那些要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具有披荊斬棘的勇氣和毅力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英雄。兩塊石頭
深山裏有兩塊石頭,第一塊石頭對第二塊石頭說:“去經一經路途的艱險坎坷和世事的磕磕碰碰吧,能夠搏一搏,不枉來此世一遭。”
“不,何苦呢,”第二塊石頭嗤之以鼻,“安坐高處一覽眾山小,周圍花團錦簇,誰會那麼愚蠢地在享樂和磨難之間選擇後者,再說那路途的艱險磨難會讓我粉身碎骨的!”
於是,第一塊石頭隨山溪滾湧而下,曆盡了風雨和大自然的磨難,它依然義無反顧執著地在自己的路途上奔波。第二塊石頭譏諷地笑了,它在高山上享受著安逸和幸福,享受著周圍花草簇擁的暢意舒懷,享受著盤古開天辟地時留下的那些美好的景觀。
許多年以後,飽經風霜曆盡世塵之千錘百煉的第一塊石頭和它的家族已經成了世間的珍品、石藝的奇葩,被千萬人讚美稱頌,享盡了人間的富貴榮華。第二塊石頭知道後,有些後悔當初,現在它想投入到世間風塵的洗禮中,然後得到像第一塊石頭擁有的成功和高貴,可是一想到要經曆那麼多的坎坷和磨難,甚至瘡痍滿目、傷痕累累,還有粉身碎骨的危險,便又退縮了。
一天,人們為了更好地珍存那石藝的奇葩,準備為它修建一座精美別致、氣勢雄偉的博物館,建造材料全部用石頭。於是,他們來到高山上,把第二塊石頭粉了身碎了骨,給第一塊石頭蓋起了房子。
第一塊石頭,選擇了艱難坎珂,懂得放棄享樂,所以它成了珍品,成了石藝的奇葩,隻可惜第二塊石頭,不僅最後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場,而且成了廢物。
一開始就選擇享受的人和一開始就執著奔波、千錘百煉的人最後的結局都是後者成了珍品,前者成了廢料。懲罰
一個編輯,在縣報幹了十年,他仍然是個編輯。五年前報社精簡人員,他以失敗者的身份應聘到省城的一家媒體工作,隻是三年,他便成了編輯部主任。
有不同的版本解釋他的“發跡”,其中有一種最可信。在縣報,編輯如果出了差錯,錯一個字扣3元,事實性差錯扣5元,即使把領導職務排錯,最多隻扣50元。但在省報錯一個字扣50元,事實性差錯扣300元,如果出現領導職務排錯,那麼就不是用錢可以懲罰的了。
在省報擔任編輯的兩年,他被扣了2000多元,都是些小差錯。兩年前,他在排一則通稿的時候,不知是“粘貼”時出錯,還是排版出錯,一則十分重要的新聞中少了一個領導人的名字。報紙第二天發行後,政府部門就把電話打到了老總那。
老總立刻把他召到報社,然後是一陣臭罵。接著,政府宣傳部門對他本人出示了警告通知。在巨大的壓力下,他沒有倒下。在此後的新聞編輯過程中,他再也沒有出現差錯了。據他本人說,隻要在新聞中一遭遇名字,他的雙手就要冒汗,一直到現在。
而提拔他擔任主任一職的原因是,編委會認為他受到了報社創刊以來最嚴重的警告,而一個人能夠承受這樣大的壓力,非常可貴。
很顯然,他是從這次警告中得以涅槃的。假如沒有這一次懲罰,他可能仍然繼續著那些不大不小的錯誤。許多時候,一個人如果沒有受到過懲罰,那麼他的性格就會缺少一種叫做堅強的基因。在一個人的一生中,鼓勵和懲罰是兩種不同的手段,有時候,懲罰要比鼓勵更有效。譬如小麥在開春前把它打折伏在地上,再挺直後,其枝稈就更粗壯,在麥穗成熟後就不易被風刮倒。棗樹如果不結果,有經驗的老農就會用柴刀使勁砍,來年肯定果實滿枝。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都寓示著懲罰的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的成功並不是無緣無故的,總是伴隨著大大小小的懲罰。當他們衣著光鮮,氣宇軒昂,以成功者的姿態出現在你麵前時,其實你不必嫉妒,他們付出的比你多,承受的也比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