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愛因斯坦

——從坐馬車想到相對論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猶太人,出生在德國。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896年,愛因斯坦考入瑞士的蘇黎士聯邦大學,並從此開始了終其一生的物理學研究。他獲得了多方麵開拓性的研究成果,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量子論、宇宙學、相對論三個不同領域取得了曆史性成就。特別是他相對論中的狹義相對論更是具有偉大的科學意義。

在愛因斯坦不足16歲的時候,有一次乘坐馬車,當他看到馬車在地麵上經過時,忽然產生了一個奇怪的念頭:如果有人以光速和光線一齊前進,那麼,是不是將看到光線乃是靜止在空間中的電磁波呢?

就像我們坐在一輛勻速行駛的汽車上,觀察與我們以同樣的速度、同樣的方向,一塊兒前進的另一輛汽車一樣,感覺那輛汽車似乎是不動的。

可是,愛因斯坦卻憑著推理和想像,認為那是不可能的。

火車上的乘客,相對於火車沒有運動,相對於地麵卻以每秒幾十米的速度飛馳而過。火車相對於地麵運動、地球相對於太陽運動,這些都是相對運動。但是,如果按此繼續推導下去,太陽相對於銀河係中心運動,那銀河係又相對於什麼運動呢?

根據經典物理學的解釋,除去相對運動外,還有絕對運動,即相對於絕對空間的運動。牛頓把它解釋為:“是和外界任何事物無關,而永遠是相同的和不動的。”

既然絕對空間和外界毫無關係,那它又是如何存在和被人所了解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愛因斯坦決定從“以太之謎”入手進行研究。

“以太”這個詞,是古希臘人的創造。他們認為空氣中充滿著以太這種物質,它是肉眼看不見的,但無處不在。

牛頓借用以太一詞,把它作為萬有引力的傳播媒介。

但光的“波動說”卻認為以太是光波的傳播媒介,就像空氣是聲波的媒介一樣。

“波動說”還認為,以太無所不在,不但充滿宇宙空間,而且滲透於氣體、水和一切物體之中。它沒有一點摩擦阻力,不影響一切物體的運動。

19世紀末,以太又被人們說成是電磁場的承擔者和電磁波的傳播者。還有人幹脆把這樣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道不明的以太,說成是牛頓的絕對空間!

這種說法可靠嗎?“難道光隻有借助傳播媒介才能傳播嗎?而這種傳播媒介又隻能是以太嗎?”

“既然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證明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存在,那麼,它們就是不存在的。”

在狹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提出了兩個基本原理:

一、光的速度是不變的。

二、當物體運動的速度接近或達到光速時,相對該物體來說,時間將減慢。即所謂狹義相對論原理。

愛因斯坦又根據狹義相對論原理,推導出了物體的質量也與運動密切相關,運動速度增加,質量也隨之增加,並得出了質能關係式:E=mc2,即物體轉化為能量時,能量的總值相當於它的質量與光速的平方的乘積,從而揭示了原子內部蘊藏著巨大能量的秘密!

對於相對論原理,愛因斯坦自己曾經做過簡明扼要的說明:

“要點是這樣的:早先人們認為,假如由於某種奇跡,一切有形體的事物突然一下子消失了,那麼空間和時間仍會留下來。照相對論來說,空間和時間是和一切事物一起消失的。”

時間、長度和質量是力學研究中的三個基本量。在牛頓的力學中,它們是絕對的、不變的。但在相對論中,它們卻又變成了和測量者所在的坐標係有關的量。

此外,在牛頓的力學中,質量和能量二者分明,互不相關,各自守恒。而在相對論中,牛頓的守恒定律就變成了質能守恒定律,即E=mc2。

於是,空間和時間統一起來了,物質和運動統一起來了,質量和能量統一起來了。

這是一場真正的物理科學的革命!

愛因斯坦由平常乘坐的馬車引發聯想,通過豐富的想像力,開創了他終生事業標誌的相對論,證明了“任何事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與他留心生活點滴事情和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是分不開的。他總結出了一條自己成功的公式: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愛迪生

?——從揉搓煙煤到發明電燈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1847~1931)出生於美國。他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自小就具備了一個天才發明家所特有的好奇心理,他憑著超人的研究精神、恒心與不屈的努力,成功地完成了電話、留聲機、電燈、發電設施、電影、電車、打字機、X光機等1000多種發明和改造工作,其中,電燈的發明是他最傑出的成就。愛迪生對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電燈問世以前,人們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燈或煤氣燈,這種燈燃燒時有濃烈的黑煙和刺鼻的臭味,而且很容易引起火災,釀成大禍。多少年來,很多科學家絞盡腦汁,想發明一種既安全又方便的電燈。

愛迪生時刻都在思考著怎樣以電力改變人類的生活條件,減輕人類的勞動負擔。1878年,他在《電與煤氣爭奪通用照明地位》的標題下寫道:目標——愛迪生要用電力照明取代煤氣照明,不僅要使電力照明具有煤氣照明的一切優點,而且還能給人們帶來熱能和動能。利用熱能,可以烘烤麵包、燒菜;利用動能,可以開動各種各樣的機械……

這種想法是全新的,但其他電學專家卻認為那是不能實現的。一些同行還說愛迪生的設想是“空談”。他們認為不論是誰,總不能超越那些公認的自然法則。要想從同一根電線上既給你送來電光,又給你送來電力和電熱,那決不能成為現實。至於用電熱來烹煮食物,則更是荒謬絕倫。

為了證實這種想法,愛迪生開始著手研究用電照明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課題。他們首先要尋找適於製作燈絲的材料。在試驗過的金屬中,鉑(也稱白金)似乎是最理想的一種。因為這種材料符合電阻高、散熱慢的要求。1878年10月5日,愛迪生提出了一份關於鉑絲“電燈”的專利申請。這種燈泡的燈絲是用鉑絲繞成的雙螺旋,它們之間再加一支金屬棒,當燈絲熱度接近鉑絲的熔點時,金屬棒便膨脹造成短路,燈泡溫度降低,鉑絲冷卻的同時金屬棒也冷卻下來,於是電流再次通過。然而鉑的價格昂貴,不利於普及。不久,愛迪生就放棄了鉑絲的使用,轉而采用鉑箔。但成功總是顯得那麼遙遠。

愛迪生沒有放棄,他把能想到的耐熱材料全記到了紙上,經過統計,竟有1600多種。難道這1600多種耐熱材料中就沒有一種適用嗎?愛迪生思索著。他更換不同的材料,製成許多不同直徑、不同形狀的燈絲,一樣樣地試。

一天晚上,愛迪生在實驗室中一邊思考著問題,一邊心不在焉地把一塊壓縮的煙煤在手中揉搓著,不知不覺中,煙煤已被搓成了一根細線。他突然想試試手中的細線是否會對實驗有所幫助,於是將其截下一小段,放在爐中熏了大約1小時,又把它放進玻璃泡中,抽去部分空氣,然後把電流接上。隨即,脆弱的細線釋放出了耀目的亮光。細心的愛迪生發現,經過碳化後的細線變得異常堅硬。炭絲燈雖然隻亮了很短的時間,但卻給電燈的研究帶來了成功的希望。

經過深思熟慮,愛迪生發現燈絲過快地被燒壞可能是燈泡中留有過多的氧氣所致。於是,一天傍晚,在愛迪生和助手們成功地把炭絲裝進燈泡中之後,一位德國籍玻璃專家按照愛迪生的吩咐,將燈泡裏的空氣抽到隻剩下一個氣壓的百分之一後封上了口。這為愛迪生提供了一個高度真空的條件。當電流接通後,燈絲在真空狀態下發出了金色的亮光!並且持續了45小時之後才被燒斷。這正是他們日夜盼望的情景。這一天也被曆史永久地記載了下來——1879年10月21日。

11月初,愛迪生提出了炭絲電燈的專利申請。以後的幾星期裏,工作小組全力投入了製造燈泡的工作中。他們將一些燈泡成品掛在實驗室和愛迪生的家中,另一些懸於街道的上空。從而,門羅公園將以這神奇的“未來之光”迎接1880年的新年。

伽利略曾經說過:“光是惟一的來自其他星球的信使。”但是在1880年這個不平凡的夜晚,愛迪生卻用他所造出的一種神奇的發光體照亮了整個門羅。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載了3000多人來到門羅。當火車在這個漆黑的冬夜到達時,愛迪生開動機器,40盞白熾燈全部點亮,就好像朵朵金花,腳下的雪地被照得通明。人們一個個目瞪口呆,忘記了寒冷。這裏簡直就像另一個世界。

愛迪生並未滿足於當前的成就,他決定再進一步延長燈泡的壽命。他發現竹子纖維在碳化後做燈絲,壽命可長達1200小時。幾年以後,他又發明了一種化學纖維替代竹絲。再往後,試驗重新轉向耐熱的金屬方麵,最後才改用鎢作燈絲。

愛迪生堅持不懈地研究終於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事實教育了一些人,改變了他們的偏見。1882年,愛迪生在紐約建成了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電力係統,它的直流發電機功率已達到600多千瓦,為幾千名用戶提供照明用電。此後,白熾燈的使用範圍空前地擴大,逐漸遍及全世界。

毫無疑義,愛迪生的這一偉大發明在科學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把人類從此帶進了一個嶄新的電光世界。人們最終感受到了光明、舒適、溫暖與快樂。愛迪生的功勳影響了千萬人的生活方式,也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今天隨處可見、非常普通的電燈,是愛迪生經過無數次實驗,無數次失敗,最終靠持之以恒、契而不舍的精神成功發明的。他以親身經曆告訴大家:“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隻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後,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不斷地尋找自然的秘密,利用它來造福人類,一切都當朝光明一麵邁進。”牛頓

?——由蘋果落地推出萬有引力定律

伊薩克·牛頓(1642~1737)生於英國。他早年生活很不幸,從小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長大。他從英國劍橋大學畢業後,就積極投身於科學事業,作出了許多偉大的貢獻。在幫助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方麵,他無愧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導師。他創立了微積分,發現了光色的秘密,總結出了機械運動的三大定律。特別是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掀起了世界科學的革命。

牛頓從小對茫茫宇宙就非常感興趣,他在研究天體運動時,一直都在苦苦思索著,要找到使太陽係所有行星都圍繞太陽旋轉的神秘力量。有一天,一件突然發生的小事,促使牛頓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那是1666年秋季的一天,天氣格外晴朗。牛頓和往常一樣,早早地就來到沃斯索斯普村莊園的小花園裏,一邊曬著暖和的太陽,一邊思索著天體運動法則的問題。他身後是一棵很大的蘋果樹,上麵結滿了紅彤彤的大蘋果,微風一吹,一陣陣沁人心脾的清香撲麵而過,十分誘人。可是,牛頓對眼前的美景無動於衷,他沒有去摘垂在眼前的大蘋果,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月球是人類最為熟悉,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星球。如果天體運動的法則對任何星球都適用的話,隻需弄明白地球和月球的運行關係,不就都明白了嗎?可是,這個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牛頓一麵專心致誌思考問題,一麵曬著暖洋洋的太陽,不知不覺地打起盹來。忽然一陣風吹過,一個大蘋果掉了下來,不偏不倚,恰好砸在牛頓的頭上。

“啊!誰在打我?”牛頓從睡夢中驚醒,嚇了一跳。他環顧四周,以為誰在打他,可是四周靜悄悄的,一個人影也沒有,隻有果樹的葉子在慢慢地晃著。於是牛頓沒作理會,又低頭思考起來。

“咦,一隻大蘋果。”

牛頓拾起腳邊的一隻大紅蘋果看了一會兒,又向上看著滿樹的蘋果。“哦,原來是你們在搗蛋!”牛頓笑嗬嗬的對著蘋果樹說。

突然,牛頓像是想起來什麼似的,愣愣地注視著手裏的這個“天外來客”,若有所悟,並自言自語道:

“為什麼蘋果不往天上掉,不向前後左右掉,而偏偏落在樹的正下方呢?”

這個時候,牛頓的妹妹哈娜走過來,看到他手裏的大蘋果,便說:

“哥哥真饞,竟偷吃蘋果!”

牛頓根本不理會哈娜的話,又繼續說著:

“這難道和星體運動有關係?”

哈娜見哥哥不理她,便生氣地說:

“怎麼啦?哥哥,蘋果可不會說話呀?”

牛頓轉過頭,一本正經地說:

“我在想,蘋果和月球有什麼關係呢?”

哈娜聽後,哈哈大笑,說:

“這有什麼好想的?本來就沒有什麼關係嘛,你可真是想呆了。”

牛頓卻沒有笑。

“他們的確不一樣,我剛才在這裏睡著了,這個蘋果掉下來,把我嚇醒了。”

哈娜神秘的一笑,說:

“是不是想吃蘋果,不好意思呀?”

牛頓突然問哈娜:

“哈娜,你說,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的時候,為什麼掉在地上,而不會飛上天空呢?”

哈娜很驚訝地說:

“這有什麼好奇怪的,蘋果熟了當然會往地下掉呀!你瞧,那又掉了一個蘋果呢!”

牛頓朝她手指的方向一看,果然又有一隻熟蘋果掉了下來。

這一現象使牛頓陷入沉思: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牛頓看著蘋果,不斷地思考著這個問題。思緒越來越遠,飛到了月亮,飛到了茫茫的宇宙……他手中的蘋果,也已經變成了月球,變成了行星,變成了茫茫太空中的一個個天體。

牛頓坐在樹下,對著蘋果沉思了許久,突然,他悟出了一個道理:

“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隻因為地球在用力往下拽它,在吸引著它。”

“可是,蘋果是因地球的引力而掉在地上的,為什麼月球就不會受地球引力的影響而掉下來呢?”

“又是什麼樣的力使它們始終保持著一定距離運轉呢?難道是因為月球和地球的距離比蘋果和地麵的距離大的緣故嗎?”

牛頓百思不得其解。

“地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這種力量有沒有極限呢?”

一個又一個疑問困擾著牛頓。

忽然,牛頓想到了小時候玩過的一種遊戲:

首先把一塊石頭用一根繩子綁住,然後把繩子的另一頭係在手上,再用力使勁地甩,石頭就會繞著圓圈打轉。

牛頓想:

“如果把人看成是地球,而石頭就是月球,石頭繞著人轉,那麼繩子也就相當於地球引力,石頭越大,轉起來越費力。”

“這樣,就可以了解到月球為什麼保持一定的距離,環繞地球轉,而不會飛走或掉到地球上來了。同樣的道理,太陽與地球之間,也存在著這種引力。而宇宙中的其它星體之間,也被這種引力吸引著,有規律地運動著。”

牛頓一下子開了竅似的,悟透了宇宙運動規律,於是萬有引力就這樣被發現了。牛頓悟出了這個道理,心中有說不出的喜悅,可是思考並未因此而止步,他仍在思考著地球、月球、太陽之間存在的這種力會不會改變。

牛頓又想到了開普勒的第二法則:假如有一個行星,它環繞地球一周用27年,那麼它和地球的距離就是太陽距離的九倍。

牛頓運用這個法則反推回去,結果發現了有名的“逆二乘法則”。運用這個法則,可以推算出地球和月球之間的引力。後來,科學家運用這個定律,測算出了彗星出沒的時間,並相繼發現了海王星和冥王星等。

這就是萬有引力和蘋果落地的故事。不管是真是假,牛頓老家園子裏的蘋果樹被賦予了非凡的意義,成為後人瞻仰牛頓故居時讚歎牛頓偉大過人之處的活典型。

牛頓從蘋果落地的小事,發現了偉大的萬有引力定律,這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實蘊藏著深刻的哲理和啟迪。牛頓的成就是偉大的,但在回答成就是怎麼得來的時候,他卻說:“我並沒有什麼方法,隻不過對於一件事情,總是花很長時間很熱心地去思考罷了。”諾貝爾

?——由意外傷手到發明膠炸藥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33~1896)生於瑞典。他是全世界家喻戶曉的科學家、發明家,享譽“炸藥之父”的美名。諾貝爾在世界各地設立了多家工廠,是一個相當有實力的企業家。他在1895年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獎勵在各項事業中做出特別貢獻的人。這些成就的取得源於膠炸藥研製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