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諾貝爾的合作夥伴巴爾勃來看他。

“怎麼樣,諾貝爾先生,你的研究有新發現了嗎?進行得是否順利?”

“不,不怎麼好,隻能說有一點點的收獲吧,你公司那邊怎麼樣?”

“這您放心吧,一切順利,形勢也挺好的,不過我總感覺,要是能找到一種比猛炸藥還好的東西,就更好了。”

“是啊,公司有你經營,我很放心。我也在想,猛炸藥的最大缺點就是爆炸力比純粹的硝化甘油弱。”

“真是這樣,如果要用在質地堅硬的礦山岩石上,還真得改用危險性比較大的硝化甘油了。”

“不錯,我就是想發明一種兼有硝化甘油的巨大爆炸力和猛炸藥安全性的新火藥,這樣,我們的炸藥才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是啊,真希望你快些研究出來,讓它用在更廣的領域中。你就專心研究吧,公司有我呢,過兩天我再來看你。”

巴爾勃走後,諾貝爾更是沒日沒夜地實驗起來。不料,有一天,他在實驗室工作時,手被割傷了,他就趕快找來一塊膠棉放在傷口上,繼續做實驗。

說起膠棉,它隻是一種類似於當今人們使用的創傷膏。它是一個醫科學生美納爾發現的,後來把它製成水溶液出售,很受人們歡迎。也正是這種膠棉,使諾貝爾產生了靈感。

到了晚上,諾貝爾的手指疼的很厲害,怎麼也睡不著覺。

“哎!這點小傷口怎麼這麼疼啊!是不是膠棉掉了,使傷口發炎了呢?”

但實際上,棉膠還好好的敷在手上,於是,諾貝爾又重新洗淨傷口,又放了一些膠棉包好了,這回似乎輕了一些,不那麼疼了。

諾貝爾回到床上暗自思忖:

“這是什麼原因呢?肯定是有什麼東西透過棉膠,侵入傷口裏了。啊,對了,白天我摸過硝酸,沒錯,肯定是硝酸有透過棉膠的能力。”

想到這,諾貝爾一下子從床上跳到地上,顧不上換下睡衣,就急匆匆下樓,鑽進了實驗室裏。

此時正是半夜時分,外麵靜悄悄的漆黑一片,諾貝爾似乎忘記了天還沒有亮。

“對,我要試一下把硝化甘油和硝酸纖維素混合在一起能產生什麼現象。這兩種都是能完全溶解的爆炸物質,肯定會產生威力強大的爆炸。”想到這裏,他已經著手操作了。

諾貝爾把棉膠沾上硝化甘油,用各種不同的比例配方互相混合。結果發現產生了一種類似果凍軟硬的膠質物質。

諾貝爾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太好了,這正是我所要的結果。”

當諾貝爾完成實驗的時候,天已經亮了,但一夜沒合眼的他絲毫沒有倦意。

這時,諾貝爾的助手華倫巴赫來上班了,發現他身穿睡衣站在實驗台前,覺得非常奇怪。

“諾貝爾先生,您……您早上好!昨晚休息的不錯吧?”助手有禮貌的打了聲招呼。

諾貝爾這才發現自己竟然穿著睡衣而沒有睡覺,不由得笑起來。

“噢!華倫巴赫,你來的真早,我正有一個好消息告訴你呢!你看,這是什麼?”諾貝爾指著果凍似的東西問巴赫。

“這是什麼東西,我還從沒見過呢,諾貝爾先生,這不會是您研究的吧?”

“是啊!我成功了,華倫巴赫,我研究出比猛炸藥更強大的炸藥了!”諾貝爾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竟連手指的疼痛也忘得一幹二淨。

“這是真的,祝賀你諾貝爾先生!你終於完成了這個新發明,我們以後就要用這種無煙火藥了,真是一件好事啊!您給它命個名吧。”

“這種火藥是用硝化甘油和硝酸纖維素製成的,可塑性很強,而且極像果凍,我們就叫它膠炸藥吧,叫炸膠也行。”

“諾貝爾先生,讓我們把這個了不起的發明趕快發表出去,讓世人見識一下吧!”華倫巴赫建議道。

“這可不能太著急,我們對於采取哪種比例或選用哪種硝酸纖維最理想,還得仔細研究一下才行。”諾貝爾謹慎地說。

接下來,諾貝爾就與助手做了認真的比較實驗。

諾貝爾分別用棉纖維和其它纖維作了不同程度的硝化實驗,做成高低不同的硝化度的硝酸纖維素,再與不同比例的硝化甘油混合,這樣他們共製成了250種以上的混合物,再分別對其性質優劣、作用強弱進行測試。

通過反複實驗,諾貝爾得出了最好的方法,製成了最理想的炸藥。並於1875年申請了英國專利,1876年申請了美國專利,1878年申請了德國專利。

膠炸藥的研製生產,更好的發揮了作用,方便了隧道、礦山的開通,為人類發展作出了貢獻。

這一故事告訴我們:成功隻在一瞬間,你要善於發現;淺嚐輒止是永遠不會成功的。有人說,是由於棉膠弄痛了諾貝爾的手指才讓他產生了靈感。但這種靈感的火花隻會在像諾貝爾這樣有長期思想準備的人的腦中一點點燃燒起來。伽利略

?——鐵球落地證實了自由落體定律

伽利略(1564~1642)生於意大利的比薩。他是傑出的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因為他的卓越成就而被人們稱為近代科學之父。貧苦的家境培養了伽利略頑強的信念。他製造了天文望遠鏡,發現了木星的衛星,金星的盈虧,日麵的地形和太陽黑子,發現了等時性原理、自由落體的規律,發現了繪圖儀。做了著名的斜塔實驗,開創了一種研究科學的新方法,即科學實驗方法,也就是實證的方法,對人類科學具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一天晚上,伽利略和他的學生們在一起飲酒聊天,酒至酣處,伽利略對大家說了他的想法:

“我要用實驗向大家證明一個真理,我要讓那些最頑固的老學者們親眼看到我的實驗,然後讓他們信服。”

“老師,您想什麼時候做實驗啊?”

“明天,不,不行,得後天,噢,也不行,下個禮拜的今天最合適,這樣,我會有足夠的時間先進行一下實驗。我要請學校的全體師生,還有比薩的全體公民來觀看這次實驗,讓大家一起來為我做見證。屆時大家會看到,兩個大小不等的鐵球同時落地。”

其中一個平時頗被伽利略寵愛的學生,這時候有些放肆起來,他借著酒興說:

“老師,您說您的那兩個鐵球中,會不會有一個砸在我這個不幸的腦袋上?”

伽利略冷冷地回答說:“最好還是砸在上麵,這樣,說不定會把你的腦子砸出一些智慧的火花來。好了,現在你們都各自回去吧,我會把我的計劃公布在中央講演大廈的公告欄裏,到時候,可以請你們的朋友一起來,我也將邀請各位教授到場。”

一個禮拜很快就過去了。在教堂的大鍾敲響十二下前,伽利略滿懷興奮地進入了公共廣場。比薩斜塔下麵站滿了高聲談笑的學生,看他們的勁頭兒,倒更像是來看鬥雞表演的。伽利略找了半天,沒有見到校長和一些資曆較深的教授,可能他們害怕有損身份吧。不過,在人群中,伽利略還是看到了幾位教授,他們的臉上掛著藐視的神情,還有一點不懷好意的冷笑。

在人群的最外圍,是一些披著披巾要走向教堂的老婦人,她們看到有這麼多人在這裏集會,不知道要發生什麼,於是四下裏問,什麼事情,要看什麼,什麼時候開始?

在斜塔的入口處,一位老教授正在和一位年輕的教授熱烈地交談著。他們看到伽利略走過來,便一下子停住口,分開了。伽利略沒有理會他們,徑直進入了斜塔中。

伽利略對已經等得有些著急的群眾說:

“請大家看清楚,現在,我手中有兩個鐵球,左手的這一個重一磅,而右手的這一個則重十磅,如果有人不相信,可以親自上來掂一掂,看看是不是屬實。讀過書的人都知道,亞裏士多德認為:如果兩個重量不同的物體同時下落的話,那麼,它們到達地麵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這時,人群裏有人嚷著:

“那是當然,十磅的鐵球一定會比一磅的快十倍。”

伽利略沒有理會這個人的話,繼續說:

“現在,請大家稍稍往後站一點,我會讓這兩個鐵球直線落下去,不會傷害到大家的。請大家幫我一起觀察這兩個鐵球落地的時間。”

說完,伽利略登上了塔頂,現在剛好是正午時分,鍾聲剛剛響過,下麵的人群一片靜寂。伽利略手裏拿著兩個鐵球,伸開手臂,讓兩個手臂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喊了聲“放!”

於是,兩個鐵球便從半空中直落下來,擊落到地麵,並且揚起一小堆灰塵。

兩個手執滴漏計時的學生大聲喊道:“時間相同,沒有絲毫的差別!”

人群立刻轟動起來,無論如何,這麼多人的眼睛都看到了一個事實——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的確啊,是兩個同時落地的。”

“我們大家都親眼看見了,是相同的時間啊。”

“對,不會錯的,我們隻聽到一個落地的聲音,說明一定是同時的,不會有錯。”

伽利略從斜塔上走下來,他的兩個學生過來向他祝賀:“老師,祝賀您,您的實驗成功了!”

“老師,我感到很光榮,能為您效力,並且親眼看到您的成功。”

人群在慢慢散開,那幾個站在群眾中的教授早已經走了,他們並不想讓伽利略看到他們的疑惑,也不想就此承認自己的錯誤。

伽利略用一個簡單的斜塔實驗,證實了自由落體的規律——慣性原理。這說明實踐是檢驗真理最有效的方法。就如伽利略作出的論斷:“人類有望理解世界是怎樣運行的,而且我們將通過觀察現實社會來做到這一點。”達爾文

??——由給樹苗培土到《物種起源》

查理·羅伯特·達爾文(1809~1882)生於英國,是近代偉大的生物學家、進化論學說的創始人。他的進化論與能量守恒、能量轉化定律細學說被譽為是19世紀的三大發現。達爾文的學術著作豐富,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物種起源》。

出身名門的達爾文,在優美的環境中一天天長大。他學會了走路、說話、采摘野草和花朵、捕捉小飛蟲,有時還用棍棒當“刀槍”,在花園裏和沿河小路上到處“衝鋒”,向樹上的小鳥“開槍”。

一天,風和日麗,蔚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雲,大地散發著誘人的清香。蘇珊娜帶著達爾文和凱瑟琳在花園裏玩耍,兩個孩子采了一些花朵,又打算去捕捉蝴蝶。蘇珊娜拿起花鏟想給丈夫栽的幾棵樹苗培土。她鏟起一撮烏黑的泥土,用鼻子聞了聞,然後把它培在小栗樹的樹根旁邊。

“媽媽,我也要聞聞。”達爾文歡天喜地蹦跳過來,學著媽媽的樣子聞著烏黑的泥土,又提出了問題,“媽媽,你為什麼要給樹苗培土?”

“我要讓樹苗像你一樣壯實地成長。”蘇珊娜說,“別小看這些帶著大自然氣味的泥土,它卻是萬物生長的基礎。是它長出了青草,青草育肥了牛羊,我們才有了肉、奶、奶油和幹酪;這泥土使花朵開放,蜜蜂才成群飛來;這泥土滋養著燕麥和小麥,我們才有了糧食和麵包。”

“媽媽,那泥土裏為什麼長不出小貓和小狗來呢?”

蘇珊娜笑著耐心地回答說:“你怎麼提了這樣的‘傻’問題呢?小貓和小狗是貓媽媽和狗媽媽生的,是不能從泥土裏長出來的。”

“我和妹妹是您生的,您是姥姥生的,對嗎?”

“對啊,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媽媽生的!”

“那最早的媽媽是誰?她又是誰生的呢?”

“聽說最早的媽媽是夏娃。不過,我隻知道聖母馬利亞,”蘇珊娜信教,常帶著孩子去教堂做禮拜,她用手指著遠方的教堂對兒子說,“就是教堂裏那個聖母馬利亞,可能夏娃和聖母馬利亞都是上帝造的。”

“那上帝又是誰造的呢?”

“親愛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對於我,對於你爸爸,對於所有的人來說,都還是一個謎,我希望你長大了自己去找答案,做一個有出息、有學問的人。”

達爾文在母親的鼓勵下,開始了探索生命起源的行動。1931年,達爾文隨“比格爾”號啟程,作了一次長達5年的環球航行。首先是南美海岸,然後是加拉帕戈斯群島,抵達印度洋及太平洋。在此次漫長的旅途中,達爾文目睹了許多景觀,訪問了若幹原始部落,發現了大量動植物化石,考察了種類繁多的動植物及生活情況。對這些他都作了詳細的記錄。1936年,達爾文回到家鄉後出版了一係列著作,其中就有《物種起源》一書,幾年後引起了轟動。

事實上,有史以來任何一本書都沒有《物種起源》那樣大的發行量,並被社會各界人士所討論。

達爾文的成功源於他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探索精神。然而,給達爾文一生帶來深遠影響的是他的母親,是她開啟了他人生航程的第一步。但一位世界偉大人物的誕生和成長除了周圍生活環境對他的特殊熏陶外,最重要的是他具有一種百折不撓和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瓦特

?——乘散步之機設想蒸汽機型

詹姆斯·瓦特(1739~1819)生於蘇格蘭的一個工人家庭中。他隻接受過很少的正規教育,但並沒有因此埋沒他那深不可測的天賦。他堅持自學,鑽研了天文學、化學、解剖學等多種學科,還掌握了拉丁文、希臘文、法文、德文和意大利文。瓦特自幼就有極強的動手能力,從1761年起,他用30年的時間完成了蒸汽機的改良工作,大大提高了蒸汽機的工作效率,打開了通向現代大工業的曆史之門。

1765年5月,一個晴朗的星期日下午。

瓦特坐在工作台前麵,連實驗也懶得去做。他時而坐在已經停止轉動了的機械前,靜靜地沉思,時而站起來,嘴裏嘟嚷著,在房間裏走來走去。

對瓦特來說,一星期當中隻有星期日下午的片刻時間,他才得以舒一口氣。

從教堂做完禮拜回來,瓦特和妻子簡單地用過午飯後,瓦特對妻子說:“我出去走走。”

這是瓦特從少年時代就養成的一個習慣,每每要思考什麼事的時候,就馬上從家裏跑出去,在故鄉格利諾克的樹林中踱來踱去,一直到日落西山才回家。

瓦特盡可能地往行人稀少的路上走,腦子裏卻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占據。

“汽筒需要蒸汽時就加熱,要使它凝結時就加以冷卻……冷卻時盡可能使用大量的水,反之,加熱時就盡可能用少量的水……”

在這幾天當中,無論是睡覺、吃飯或工作,瓦特都不停地思考著這個問題。

從大街到小巷,從廣場到大路,瓦特足足走了差不多有一個鍾頭。

“要使汽筒不必一冷一熱地改變溫度,就可以加快速度,並且不浪費蒸汽了!”

長期實驗的結果,歸納起來就是這麼一句話,而剩下來的就是技術問題了。

這時,一片綠如油的草地映入了瓦特的眼簾,瓦特停下腳步,欣賞這美麗的景色,讓緊張的大腦鬆馳一會兒。

不久,“熱量和凝結”的問題,在瓦特的腦中悄然消失了,這使瓦特感到無比的舒暢。

“唉!回家吧!”

瓦特伸了一個懶腰,然後慢條斯理地往家走去,剛走過洗衣店,到達牧羊人所住的小屋時,又一個念頭飛進了他的腦海裏。

“由於蒸汽是一種具有彈性的物體,因此,凡是有真空的地方,它就無孔不入。如果在汽缸和蒸汽室之間加一個通道,蒸汽就會進入裏麵而冷凝,這樣就不用冷卻汽缸,紐科門機的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想到這裏,瓦特便開始重新設想未來蒸汽機的構造:蒸汽因為具有推動力,所以能夠衝入真空的容器裏。要是把真空的容器附在汽筒上,蒸汽經過汽筒後就必定會進入那個容器裏去,那麼,蒸汽就可以在那個容器裏凝結,而不必在汽筒中凝結。也就是說,為了蒸汽的凝結,隻要另外再做一個凝結器連接在汽筒上就行了。這樣一來,蒸汽就在那裏凝結,而不需要再把汽筒冷卻,汽筒就始終是真空的了。

這樣各種不同的作用,分別在不同的容器內進行,汽筒就可一直保持熱度,凝結器就可以永遠使它冷卻下去,這樣一來,連一絲蒸汽也不會浪費掉了。

初步的設想完成了,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把設想變為現實。瓦特又開始思考了,傳統的紐科門機的冷凝器是如何使噴灑的水、凝結的水以及漏進來的空氣排出去的呢?

這個問題又在困擾著瓦特,經過反複的思考,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在下麵設計一個排水口,將水自管子中擠壓出來,當蒸汽衝進去時,又可以將空氣也擠壓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