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
居裏夫人
——由提煉瀝青殘渣到鐳的發現
瑪麗·居裏(1867~1934)生於波蘭華沙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出於對科學的熱愛,瑪麗·居裏於1891年隻身來到法國巴黎著名的索爾本大學攻讀物理學,並以優異成績畢業。1898年,居裏夫婦發現了元素釙,4年後又發現了鐳,在科學道路上不斷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以後居裏夫人又成為巴黎大學曆史上第一位物理學女博士。居裏夫人終生致力於放射性研究,為人類、為科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是鐳的發現及證明,更是居裏夫人付出了大量心血的結晶。
在發現釙元素之後的第五個月,居裏夫婦又發現了一種新元素。
這種新元素是在瀝青鈾礦中發現的,比鈾的放射性還要強百倍,瑪麗叫它“鐳”。
這個消息使物理界和科學界都震驚了。居裏夫婦竟然接連發現了兩種新元素,這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
然而,科學是實實在在的,科學家們對於一種新的元素,隻有在看見了它,接觸了它,稱過它,檢查過它,用酸加以對比,並確定了它的“原子量”之後,才能確信它的存在。
可直到現在,還沒有人看到過鐳,沒有人知道鐳的原子量,因此,忠於原則的科學家們說:
“沒有原子量,就沒有鐳,把鐳指給我們看,我們就相信你們。”
為了向全世界的人們證實鐳的存在,居裏夫婦還要再工作四年。
但是,新的困難又接踵而至。為了提取純鐳和釙,需要足夠的礦物和足夠大的場地,而這些費用又去哪裏籌集呢?
當時,女兒伊雷娜已經1歲了,由傭人照顧著,比埃爾的月薪也隻有500法郎,僅夠一家人的日常開支。
釙和鐳藏在一種很貴重的瀝青鈾礦中,對於居裏夫婦來說,幾噸瀝青鈾礦的價格太昂貴了。
他們終於想出了一個好主意,據他們預測,瀝青鈾礦在提煉玻璃用的鈾鹽後,礦物裏所含的微量元素釙和鐳一定仍然原封未動,因此可以用提煉過的殘渣來做實驗。
於是,居裏夫婦請一個奧國同行幫忙,聯係到了聖的阿希姆斯塔爾礦的廠主,請求購買殘渣。
廠主是一個爽快的人,他說:
“隻要你們出運費就行,我把這些殘渣都送給你們了!”
瑪麗夫婦十分高興,立即從他們很少的積蓄中提出一部分錢,用來做運費。原料問題解決了,下一步,得想辦法找到存放殘渣的庫房和提煉室。
他們想:在巴黎眾多的建築物當中,難道就沒有一處可供他們做實驗用嗎?
事實證明,他們幾天來的奔走都是徒勞無功的。最後,他們又回到了比埃爾任教的理化學校,校長舒爾勃格先生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了一個地方:“實驗室旁邊有一個閑置的棚屋,你們去看看能不能使用吧!”
這是一個小木板屋,以前是醫學係的解剖室,玻璃屋頂殘缺漏雨。很久以來,人們都嫌這個地方不適合工作,所以一直空著。沒有一個工人願意在這樣的地方工作。
瑪麗和比埃爾卻覺得這是個好地方,他們向校長表示了感謝。
夫婦倆使出全身力氣把棚子清理了出來。
這時,一輛載重馬車裝著滿滿的大袋瀝青鈾礦殘渣,停在了理化學校的門前。
瑪麗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立刻跑上前打開一個口袋,伸出雙手摸著那摻有鬆枝的褐色廢渣,像欣賞寶貝一樣。
鐳就藏在這裏麵,瑪麗要從這裏麵提煉出鐳來。為了這個目標,她必須煉製一座山那樣多的殘渣。
比埃爾笑著說:
“瑪麗,你現在可要變成一個強壯的男子漢一樣才行呀!”
清晨,瑪麗顧不上梳頭,穿上粗布工作服就來到棚外工作。無論寒風多麼凜冽,雪花如何狂舞,她都會準時來到,先是點燃柴木,燒熱大鐵鍋,接著往鍋裏倒進瀝青渣。她手握一根比她還高的大粗鐵棍,用力地攪拌著。
隨著殘渣變成了糊狀的黑色液體,瑪麗的手也常被鐵棍燙出了大泡。這些還可以忍耐,可當沸騰的殘渣冒著一個一個大氣泡,散發出一股股濃濃的黑煙的時候,她眼淚鼻涕一起流了下來。
最後,瑪麗再把沸騰的殘渣舀進一個個大罐裏,放到棚子裏去沉澱。
每天,瑪麗都無休止地重複著這些繁重的勞動。她的皮膚全部變成了黑色,雙手也是傷痕累累,胳膊和腳都腫了。
在這期間,比埃爾一有時間就跑來幫妻子幹活兒。眼看著瑪麗的身體一天天衰弱下去,比埃爾的內心充滿了痛楚。
可是,瑪麗是不會停下來休息的。她仍舊天天站在那口大鐵鍋前麵攪拌著。終於,8噸的殘渣全部煉完了,她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接著,瑪麗又把那一大罐一大罐的溶液繼續提煉提純。
1902年4月,35歲的瑪麗終於在4年的日夜苦戰之後,從8噸瀝青鈾礦殘渣中,提煉出了十分之一克的鐳。
那天晚上9點多鍾,瑪麗給女兒洗完澡之後,坐在燈下給女兒縫衣服。
但是,她剛縫了幾針,就不安地站了起來,很興奮地說:
“比埃爾,我們一起去實驗室看看吧,我總覺得好像有什麼事情要發生。”
比埃爾正巧也有同感。於是,兩個人穿上外衣,輕輕地溜出了屋。
當比埃爾要打開實驗室門的時候,瑪麗突然問:
“你想過鐳會是什麼顏色嗎?”
比埃爾順口回答說:
“一定十分漂亮!”
瑪麗像個頑皮的小女孩似的,輕聲對比埃爾說:
“我們不要點燈!”
說著,他們打開了門。
“看哪……看哪!”瑪麗驚叫道:
隻見在黑暗中,那些放在桌子上的玻璃容器裏,一種從沒見過的淡藍色的熒光在不停地閃耀著。
瑪麗雙手合十,跳著嚷道:
“太美了!太漂亮了!”
這天晚上,居裏夫婦興奮得很晚才睡著。因為終於找到了鐳,可以證明鐳的存在了。
從發現鐳到證明鐳的存在,居裏夫人克服了重重困難,經過辛苦工作才從8噸殘渣中提取到十分之一克的鐳,這正印證了那句話:科學從來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艱難險阻才能成功。莫爾斯
——“魔術”帶來的發明
莫爾斯,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藝術係,後來到英國學畫,是一位擅長畫風景的作家。後來成為美國電報的發明者。那麼一個藝術家如何成為電報的發明者呢?
1832年秋,畫家莫爾斯搭乘“薩裏號”遊輪返回美國。輪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時間一長,旅客們就有點厭倦了。這時,一位名叫傑克遜的青年表演起“魔術”來。他將一塊繞有絕緣銅絲的馬蹄鐵塊放在桌子上,把銅絲通電,馬蹄鐵就有了一股無形的力量,把一些鐵釘、鐵片吸了過去。當切斷電源時,馬蹄鐵的吸引力便消失了,那些鐵釘鐵片也馬上掉了下來。
旅客們大感興趣,紛紛自己動手嚐試。莫爾斯試了好幾次。“這真是太神奇了!”他仿佛看見了一個奇妙無比的新天地。傑克遜告訴莫爾斯這叫電磁感應現象,還向他介紹了許多電的傳遞知識。
莫爾斯完全被電迷住了,連續幾個晚上都失眠了。他想:“電的傳遞速度那麼快,能夠在一瞬間傳到千裏之外,加上電磁鐵在有電和沒有電時能作出不同的反應。如果利用它的這種特性不就可以傳遞信息了嗎?”
莫爾斯這位頗有成就的繪畫教授決定放棄他的繪畫,發明一種用電傳信的方法——電報。
回到美國,莫爾斯就開始著手研究這個問題。沒有電學知識,他便如饑似渴地學習。遇到一些不懂的問題,便向大電學家斯特尼請教。他的畫室也成了電學試驗室。畫架、畫筆、石膏像等都被堆在了角落,電池、電線以及各種工具成了房間的“主角”。
漸漸地,莫爾斯掌握了電磁的基本知識。他開始正式向“電報”發起衝擊!
莫爾斯從有關資料中得知,在他之前,早就有人設想用電傳遞信息。早在1753年,當時人類對電的認識還處在靜電感應時代,一位叫摩立遜的電學家,就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架設26根導線,每根導線代表一個字母。這樣,當導線通電時,在導線的另一端,相應的紙條就被吸引,並記下這個字母。當時由於電源問題沒有解決,摩立遜的實驗也就未能進一步深入。
經過3年的試驗研究,莫爾斯不知失敗過多少次,但他仍不恢心,總結了以往失敗的原因:以前為了表達26個字母而設計的極為複雜的設備,製作起來是非常困難的。電流是神速的,如果它能不停頓地走10英裏,我就讓它走遍全世界。電流隻要截止片刻,就會出現火花;沒有火花是另一種符號;沒有火花的時間長些又是一種符號。這裏有3種符號可以組合起來,代表數字和字母。它們可以構成全部字母,文字就能夠通過導線傳遞了。那麼,在遠處能記錄消息的嶄新工具就能實現了!
“用什麼符號來代替26個英文字母呢?”莫爾斯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
莫爾斯每天都趴在桌上不停地畫著,他畫了許多符號:點、橫線、曲線、正方形、三角形……最後,他決定用點、橫線和空白共同承擔起發報機的信息傳遞任務。他為每一個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數字設計出代表符號,這些代表符號由不同的點、橫線和空白組成。
這是電信史上最早的編碼,後人稱它為“莫爾斯電碼”。
有了電碼,莫爾斯立刻著手研製電報。他在極度貧困的狀態下,進行研製工作。終於在1837年9月4日,首次製造出了一台電報機。它的發報裝置很簡單,是由電鍵和一組電池組成。按下電鍵,便有電流通過。按的時間短促表示點信號,按的時間長些表示橫線信號。它的收報機裝置較複雜,是由一隻電磁鐵及有關附件組成的。當有電流通過時,電磁鐵便產生磁性,這樣由電磁鐵控製的筆也就在紙上記錄下點或橫線。這台發報機的有效工作距離為500米。
莫爾斯認為這種發報機還有許多缺點,決心加以改進。不久改進工作完成了,餘下的工作就是檢驗發報機的性能了。莫爾斯計劃在華盛頓與巴爾的摩兩個城市之間,架設一條長約64公裏的線路。為此,他請求美國國會資助3萬美元,作為實驗經費。國會經過長時間的激烈辯論,終於在1843年,通過了資助莫爾斯實驗的議案。
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裏,開始進行電報發收試驗。年過半百的莫爾斯在預先約定的時間,興奮地向巴爾的摩發出人類曆史上第一份電報,從而揭開了電信史上新的一頁。
莫爾斯從發現電磁特性到電報的發明時隔12年之久,這不僅是科學的偶然現象,還是科學家的那種契而不舍的恒心共同作用的成果。
莫爾斯的成功秘訣是:沿著自己的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並且要堅持到最後一分鍾。富蘭克林
——由放風箏到解開雷電之謎
本傑明·富蘭克林(1706~1790),出生於一個小商人家庭。由於經濟條件的限製,富蘭克林在正規學校讀書的時間隻有一年,但是他從未放棄過對知識的追求。最後成為十八世紀美國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尤其在十八世紀的電學史上,富蘭克林更是一位獨領風騷的人物,他不顧生命危險揭開了雷電之迷,並首次闡明了電的性質,為近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745年的冬天,電學界傳出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德國科學家克萊斯發現了電震現象”。原來,克萊斯把一根鐵杆放入潮濕的玻璃瓶子裏,然後用金屬線把摩擦起電產生的電荷,引到鐵杆上,他本意是想看看,電荷是否能儲存到瓶子裏,可是當他無意碰了一下鐵杆時,竟被震昏在地。這一次實驗被人們稱為“萊頓瓶實驗”,人們也因此對電產生了全新的認識,使世人第一次知道了電的威力。
富蘭克林對此實驗非常感興趣,也開始作一些電學實驗。有一次,他把幾十隻萊頓瓶聯在一起想加大放電量,可是給他幫忙的妻子一不小心碰到了萊頓瓶的金屬杆,隻聽到“轟”的一聲響後,一大團火花閃過,妻子被電擊倒在地,這次意外使富蘭克林深深認識到了電的威力,當時的一幕,也常常顯現在他的眼前。經過查閱大量有關雷電的資料後,他心裏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雷電絕對不是什麼氣體爆炸(在當時普遍認為雷電是一種氣體爆炸),一定是一種放電現象,隻是當時他沒有想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來證明這個推論。
後來,富蘭克林特意把這個想法寫成了一篇論文,寄給倫敦的科學家——自己的好友科林遜。科林遜在為他的研究成果高興的同時,特意向英國最高科學機構——皇家學會推薦了這篇文章。可惜的是,由於當時的富蘭克林在電學界名不見經傳,他的這篇論文並沒有引起學術權威的注意。
但是,富蘭克林毫不氣餒,在科林遜的幫助下,他常常把自己在實驗中的新發現告訴科林遜,兩個人總是互相交流。在1751年,他還與科林遜一起出版了論文集《電學實驗集》,這是近代科學史上第一本係統的電學理論著作,出版後很是暢銷,富蘭克林的名字也逐漸被人們所熟悉。
富蘭克林知道,要想證明自己的理論,最有力度的就是用事實說話,可是怎樣才能證實閃電就是電的本質呢?有一天,他看到孩子們在風中放飛的風箏,忽然想到,如果在雨天用風箏來作一個實驗,大概會有所發現吧。
於是,在一個陰雲密布的夏日,眼看暴風雨即將來臨了,富蘭克林和兒子威廉一起用一大塊絲綢手帕做了一隻大風箏。風箏是菱形的,風箏的十字骨架上綁了金屬絲,便於導電。父子兩個人帶上風箏和一隻萊頓瓶,準時向野外走去,富蘭克林的妻子再三叮囑兩個人要小心,早去早回。
父子兩個人很快來到了野外,父親拿著風箏,兒子拿著線,還不住地問父親:
“爸爸,可以放了吧!”
“孩子,別著急啊,得等到雷電再響些才能效果好些!”富蘭克林鎮靜地告訴兒子。
過了一會兒,狂風大作,雷聲隆隆,團團烏雲壓向天邊,富蘭克林趕緊把風箏擲向天空,大聲喊到:“兒子,快跑起來。”
威廉在曠野中拚命地奔跑起來,狂風卷起風箏,飄飄起伏,升到空中,緊接著大雨傾盆,雷雨交加,父子兩個人很快就淋透了。富蘭克林很是興奮,他追上兒子,接過風箏線,拉著他躲進一座廢棄的破房子裏避雨,然後又掏出一把銅鑰匙,係在了風箏線的末端。
兒子很是不解,問道:“爸爸,這是幹什麼啊?”
“這個銅鑰匙嗎?是用來阻擋上麵流下來的電,用它可以把電流導到瓶子裏去。”
說完,富蘭克林又往裝有水的萊頓瓶中插入一條銅線,浸入水中一半,又留在瓶子外麵一半。
然後,富蘭克林興奮地說:“孩子,一會兒我們就能把電導入瓶子中帶回家去了。”
說完,父子倆抬頭望去,隻見風箏已穿進了雲層,閃電雷鳴陣陣,但是風箏卻什麼反應也沒有。
兒子禁不住很失望地說:“爸爸,恐怕我們這次又白費工夫了吧?”
“別擔心,孩子,我們再等等看吧!”
突然,一道劇烈的閃電劃過,風箏線仿佛被什麼拉動了一下,富蘭克林的手中也有了一絲麻的感覺,他輕輕地去觸摸了一下銅鑰匙,傾刻之間,鑰匙上閃現了一串火花。
“哎呀!”富蘭克林忍不住叫了起來,“太好了,兒子,我被電擊了,雷電就是電啊!”
父子兩個人忘記了渾身上下已被雨淋透了,高興地歡呼起來。
雨過天晴後,太陽高照,父子兩個人帶著他們的戰利品,急忙回家了。
回到家裏後,富蘭克林立即走進了實驗室,把萊頓瓶和他已設計好的電鈴連結起來,他高興地對威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