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海倫·凱勒

?——由學單詞帶來的啟示

海倫·凱勒(1880~1962)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的小鎮塔斯康比亞。凱勒是一位多產作家,她先後完成了14部著作,《石牆之歌》、《老師》、《樂觀》、《我生活的故事》等都產生了世界範圍內的影響。由於自身的遭遇,海倫·凱勒呼籲世人關注聾啞人的活動,不僅在美國國內,甚至擴展到世界各地,她也因而得到了許多榮譽。

沙利文老師的到來,給了海倫另外一種全新的生活。很快,她就從一個野性十足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文質彬彬的女孩兒。當海倫用靈巧的手指來回不停地拚寫單詞時,她的每個家人都變得驚訝無比。

一天早晨,沙利文正在自己的房裏穿衣服,海倫興衝衝地跑了進來。她在沙利文的手掌上反複地拚寫著“狗”和“嬰兒”這兩個單詞。後來,她又抓緊五個手指,一個一個地開始吮吸。

沙利文小姐不知道海倫要表達什麼意思,她以為海倫的妹妹被狗咬傷了。可是,從她高興的樣子來看,又並不像是壞事。

海倫拉著老師的手往外走,來到了井樓旁。沙利文小姐發現,凱勒家的一條狗在那兒生下了五隻小狗。

沙利文因勢利導,隨即教給海倫兩個新詞:“五”和“小狗”。

海倫很快就學會了。她摸出其中一隻最小的狗,在老師的手上拚出了一個“小”字。沙利文隨即在她的手上拚出了“很小”,這讓海倫覺得很有趣。她也迫切地希望能運用所學到的新知識。

往回走的路上,海倫撿起了幾塊小石子。她讓沙利文注意到,其中一塊石頭小,另一塊石頭大,還把這些字拚在老師的手上。

回到家裏,摸著搖籃裏的小妹妹,海倫又拚出了“嬰兒小”和“小狗很小”這幾個字。她的手指總在劃著字母。有時,她甚至在老獵狗伯萊的爪子上拚寫單詞,想與它交談,可惜伯萊還是不懂她的意思。

雖然海倫又聾又盲,可她的智力絕對不比正常人差。

海倫在花園裏摘了幾朵紫羅蘭,送給了沙利文。沙利文很感動,輕輕地摟著她,在她的手上拚了一句話:“我愛你,海倫。”

海倫有點疑惑不解地問:“愛是什麼呀?”

沙利文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愛就在這裏。”

海倫用手去觸摸那裏,第一次感覺到心髒的跳動。但她仍不明白“愛”是什麼。她嗅了嗅沙利文手中的花,比劃著問:“愛就是花的香氣嗎?”沙利文小姐說:“不是。”溫暖的陽光照耀著她們二人。海倫靈機一動,又問:“愛是陽光嗎?”沙利文小姐回答說:“也不是。”

這讓海倫有些失望了。她覺得陽光是世上最美好的東西,它可以使萬物生長,為什麼還不是愛呢——愛究竟是什麼東西呢?這讓她有些迷惑了。

過了幾天,海倫玩起了串珠子的遊戲。珠子大大小小有很多,沙利文讓她按兩大三小的順序串起來,可是她總是出錯。

沙利文一次次給她指出來,幫她糾正。海倫發現了自己的差錯,靜靜地想著方法。

這個時候,沙利文在她的手上拚寫了一個詞:想。

海倫想了一會兒,終於明白了,“想”就是她頭腦中思考的過程。她呆呆地坐在那裏,坐了好大一會兒,她在“想”什麼呢?

原來,海倫在想前幾天學過的“愛”的意思。她用手勢問沙利文:“愛,是不是太陽衝破雲層放射出的光輝?”

那天,正好先是下了些小雨,接著太陽才鑽出雲層,普照大地。這些讓海倫感覺到了溫暖,覺得這就是愛的感受。

沙利文說:“愛有些像日出之前的雲彩。”

沙利文接著解釋說:“你夠不到雲彩,它在高高的天上,可是你能感覺到雨,它是雲的表現。在炎熱的天氣裏,花兒和幹枯的大地是多麼渴望它。同樣,你不能觸摸到愛,可是你能感覺到它所帶來的甜蜜。如果沒有愛,你就不會感到快樂,也不會想玩。”

聽完了沙利文小姐的解釋,海倫似有所悟,仿佛一個美妙的真理突然展現在她的腦海中,讓她豁然開朗。她感到了一種無形的紐帶聯結著她,使她走入了他人的靈魂。

這就是愛!在這一刻,海倫明白了愛,也知道了它在這個世界上多麼重要,多麼不可或缺。

因為,海倫自身就是一個愛的奇跡,是她的父母、沙利文、貝爾博士等共同創造的一個奇跡。而她創造了一個更大的愛的奇跡,把她的一生奉獻給了慈善事業,把無私的愛灑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海倫·凱勒由於幼年的不幸變為聾盲人,生活給她幼小的心靈以沉重的打擊。但沙利文老師的到來開啟了她對未來的向往改變了她的一生。沙利文老師教給她什麼是愛,使她感受到了愛,並把這些愛給予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一切使這位黑暗中為人類幸福奮鬥一生的偉大女性,經曆過數不清的困難和挫折,最終以自己的努力和博大的愛贏得了全世界的崇敬。泰戈爾

?——喪妻之痛凝成了《孟加拉觀察》

泰戈爾(1861~1941)生於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首都加爾各答一個富裕之家。泰戈爾一生創作了60餘部詩集,20多種戲劇,近百篇短篇小說,12部長篇小說,2000多首歌曲,2800多幅繪畫,還有大量的文學、哲學、宗教、教育、自然科學等著述。堪稱世界文學史上的巨人。

1902年,整整照顧泰戈爾20年的妻子默勒納利妮去世了。年輕的妻子將自己的一切獻給了泰戈爾,泰戈爾為此深深感動。亡妻之痛折磨著泰戈爾,盡管他以堅毅不拔的精神忍受痛苦,但痛苦並不因此而減少。

泰戈爾在妻子活著的時候,並沒有對她的愛做出充分的估價並進行償還,這種遺憾,格外加重了他的痛苦。

他們是按傳統習俗結合的,不是一個愛情的婚姻。當妻子第一次進入他的生活時,泰戈爾與其說歡迎她,還不如說是容忍了她——這種情況是完全不能排斥的。她既不漂亮、又沒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她不僅沒有受過教育,沒有文化,而且是那麼年幼,以至不能成為他的伴侶。在他們結婚時,她隻有11歲,而22歲的泰戈爾已是位陶醉於自己天才的俊秀而熱情的青年了。

但是,默勒納利妮慢慢地發展著,她用純樸和踏實的舉動,用溫存和崇高的品質以及在操持家務藝術中的非凡才幹,彌補了她的不足。所有人在她家裏都得到了熱情的接待。

整整20年,默勒納利妮以無限虔誠的感情照顧著泰戈爾的生活,生了5個孩子。雖然她年輕,又生活在一個高貴和素有文化修養的環境裏,然而她的衣飾是十分簡樸的,她也許從未穿戴過任何貴重的首飾。她高興地把丈夫的純潔理想看成為自己的理想。

默勒納利妮隻是在泰戈爾阻止她給孩子穿戴色彩鮮豔衣服時,表示過異議。當然,毫無疑義,她對與丈夫的空想和矛盾的言行協調一致方麵,感到十分為難。一方麵他強調樸實和節儉,另一方麵,他又希望隆重而熱情的接待自己的客人和來訪者。

幸好,在那種場合下,精通烹調藝術的才幹給予了默勒納利妮巨大的幫助。即使著名廚師若嚐過她做的烙餅的滋味,也會讚不絕口,終身難以忘懷。

去旅行時,泰戈爾強調隻帶些必不可少的東西,特別見到那些瓶瓶罐罐的炊具,就直皺眉頭。她一聲沒吭,把這些東西悄悄地藏在籃子裏,笑著說:“你是多麼奇怪的人!到了那兒,朋友來了,我到哪兒去搞一塊塊美味的餡餅?”

默勒納利妮目不識丁的情況沒多久,在丈夫要求下,她學會了英語和梵語,並演出了戲劇《國王和王後》,最後,她在丈夫心裏贏得了自己的位置。

泰戈爾在妻子彌留人世的最後兩個月裏,不分晝夜地親自看護她,不肯讓專職護士代替自己來照料妻子。那時還沒有電風扇,有人曾親眼目睹到這樣的情景:泰戈爾一直坐在自己年輕妻子的床邊,緩緩地為她搖著扇子。妻子辭世後,泰戈爾內心痛苦難當,他不讓任何人靠近自己,通宵達旦地獨自一人在陽台上踱來踱去。

妻子的故去,使泰戈爾異常悲痛,20年來相依相守、相伴相知又相濡以沫的情景曆曆在目。年輕的妻子將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他,他卻沒來得及報答她的恩情。他的心中埋藏著數不清的遺憾、追悔和思念。

泰戈爾用詩人的筆抒發著心中的情感,接連創作了27首詩歌,集為一冊《追憶》,於1903年出版。詩集充溢著溫柔深厚的情感,令人感慨不已。

泰戈爾在妻子的遺物中,發現了他給她的一疊信劄。她把這看做一筆巨大的財富,小心翼翼地保存著。他見了它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他乞求,對她的回憶有條不紊地進入他的生活,正如她使他的家庭生活有條不紊一樣。

泰戈爾的生命中沒有事業上的知己,他的知己就是他的家人,親人的離逝使這位詩哲感受到生命的蒼茫和心靈的孤寂。

1903年,泰戈爾的女兒在自己的母親去世9個月以後,13歲的萊努迪也因病告別了人世。生性活潑敏慧的萊努迦,是個很有自己獨立見解的姑娘,她富有才華,很得父親的器重和喜愛,認為她長大以後一定會是個非凡的女孩。如今,萊努迦小小的年紀便夭折了,做父親的心中那份傷悲與惋惜是可想而知的。

就這樣,在不到一年時間裏,泰戈爾連連痛失親人,可這些接連而來的打擊並沒有摧垮他的精神,他並沒有將心中無限的悲痛表現在臉上,而是埋頭在自己的工作中,不停地擴充自己編輯的《孟加拉觀察》這一雜誌的內容,增加其篇幅。同時,新作品也源源不斷地從他筆底流淌出來。

或許也就是在閉門創作的這段時間裏,泰戈爾學會了以真正寬容平和的心態來接受死亡,他明白了死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他之所以愈發努力地勞作著,則是為了將死去的親人們未盡的人生活得更好一些。此時,泰戈爾似乎在精神上與死神達成了和解,並從死的悲痛中看到生命尋找和諧的運動規律。

妻子及女兒的先後去世深深觸痛了泰戈爾的心靈,使他陷入深深的悲哀之中。但泰戈爾並沒有因此而消沉,他以堅強的精神把無限的悲痛溶入到創作中去,用自己的成功來安慰去者的心靈。困苦和逆境都會改變人,關鍵是你怎樣對待它,懦弱的人隻會更加渺小,而頑強的人不僅能憑借自己的毅力戰勝困難,而且會使自己變得更加偉大。狄更斯

?——因初戀受挫成曠世巨作

狄更斯(1812~1870)出生於英國樸次茅斯市郊的一個職員家庭裏。狄更斯童年時代就十分喜歡小說,希望自己也能夠從事文學活動。少年時期的生活使狄更斯獲得了豐富的知識。他22歲時開始文學創作,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作品暢銷全國,終於成為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

狄更斯18歲那一年,他在家庭間的小劇團裏認識了少女瑪麗亞·皮特奈爾。

瑪麗亞是一個小銀行家的女兒,家境比狄更斯好得多。她的父母當然不會同意這樁門不當戶不對的婚事,而瑪麗亞又是一個善於賣弄風騷、對生活並不嚴肅的女子。陷於初戀中的狄更斯失去了正確判斷的理智,自以為雙方互相鍾情,便鼓足勇氣向瑪麗亞傾訴了自己心中的愛情,可是得到的卻是冷淡的拒絕,以至關係完全破裂。瑪麗亞後來成了一個商人的妻子。

狄更斯珍貴的感情遭到了輕浮女子的玩弄,他的心靈又刻上一道傷痕。這件事對他的影響非常大,以致使他輕蔑現實中的女子而愛好幻想中的“仙女”。這種“仙女”,是被狄更斯完全理想化了的,她們那樣可愛而忠實,盡善盡美而沒有一點瑕疵,後來,她們在他的作品中不斷出現了。

但狄更斯是人生道路上不堪落伍的進擊者,各種挫折反而堅定了他的意誌。這時候,記者的收入已經可以維持他獨身生活了,於是他開始了文學創作。

1843年,22歲的狄更斯試著寫了一個短篇小說,忐忑不安地投給一家雜誌。一星期後,他驚喜地發現自己的作品被刊用了,他又寫了一篇,又被刊用。於是他開始為晨報寫連載作品,取材多是鄉村生活與倫敦生活。作家把霧都奇異的詩意表現得那樣生動具體,使讀者感到異常親切。1836年,他把這組用筆名“波茲”發表的特寫,收集為《波茲特寫集》。

當時的一位滑稽畫家讀了這些特寫之後,很欣賞狄更斯的寫作才能,便請狄更斯給他將要畫出的一些漫畫寫說明文字。狄更斯同意合作,但堅持應由他自己先寫文字而由畫家來配畫。狄更斯的成名作《匹克威克外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小說采取分若幹卷逐期發表的形式。在第一期裏,狄更斯便確定了為後來世人皆知的匹克威克那獨具特色的容貌舉止——他的眼鏡、白背心、緊身褲、小而圓的肚子、逍遙地翅在背後的上衣尾巴,還有“堂吉訶德”式的性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以製服惡人,及由此出現的種種喜劇場麵。

長篇描寫的是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俱樂部的成員,為了研究社會風俗,擴大見聞,從倫敦出發,走遍全國各地,在路上不斷地發生一些趣事。

匹克威克是一位紳士、學者,性格開朗,講仁愛。他是個老單身漢,雖然已年過五十,但仍然那麼天真、善良、言行滑稽可笑,常常鬧出笑話,有時甚至被人誤解,弄得狼狽不堪。

他很少出門,對社會知識少得可憐,結果旅行的第一天就倒了黴。因為他出於好奇,記錄了馬車夫的談話,馬車夫以為他要去告密,於是他被莫名其妙地痛打了一頓。他隻好自認晦氣,但決不還手打人。匹克威克就是這樣以仁愛為懷,反對暴力,就連多次欺騙他的流氓金格爾進了監獄之後,他也不計前惡,關懷備至,終於使金格爾受到感化而翻然悔悟,棄惡從善。

狄更斯開始寫這部書時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構思,隻是邊構思邊寫作,因此作品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但作家筆下的匹克威克形象卻栩栩如生,他那幽默滑稽的舉止受到了人們的喜愛。特別是不久後,狄更斯感到他自己的“堂吉訶德”缺少一個“桑丘”,於是便添了一個人物——撒姆·韋勒,更增添了小說的喜劇色彩。

撒姆·韋勒是一個馬車夫的兒子,在他身上體現著英國勞動人民機智、勇敢、正直、善良、樂觀的品質。他熱愛生活,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對醜惡行為具有強烈的憎惡心,因此他忠心耿耿地幫助匹克威克克服了種種困難。真實而有趣的撒姆成了當時英國街談巷議的人物,小說風行一時。

小說分二十期發表,第一期隻印四百份,到第十五期時預定者即超過了四萬。《匹克威克外傳》受到那樣熱烈的歡迎,以至有一個讀者在臨終前還喃喃地念叨著“匹克威克”,許多商人也都爭著以這個喜劇人物為自己的店鋪或產品命名。

愛情的挫折沒有使狄更斯意誌消沉,反而使其更堅信幻想中完美無瑕仙女的存在,這一形象在他以後的作品中不斷出現。挫折沒有使作家低頭,相反卻迎來了《匹克威克外傳》的成功,從此走入創作的高峰期。這一係列的轉變都源自狄更斯對待生活的那種樂觀態度。魯迅

?——由幻燈片事件走上文學之路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出生於浙江紹興。是我國現代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其文學著作有: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小說《孔乙己》、《藥》、《故鄉》、《阿Q正傳》、《弟兄》等。魯迅一生五十多年的時間,大半都獻給了中華民族尋找新生的道路。他少年時曾立下學醫的理想,希望用高明的醫術拯救病弱的中國人的身體。於是留學日本學習先進的醫術,但到日本之後,魯迅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1904年4月,魯迅在弘文學院畢業,他沒有虛度年華,在這個學院裏,他不僅為考入專門學校作了學業上的準備,也為他一生創造的輝煌業績作了重要的知識準備。

少年時代的魯迅曾親身體驗過祖國醫學落後給他帶來的痛苦,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有真才實學的醫生,好去救治那些和父親一樣求助無門的病人。

於是,本來應學采礦的魯迅,申請到日本仙台醫院學習了。在那裏,魯迅遇到了極和善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經常對好學的魯迅加以輔導。由於藤野先生認真的輔導,魯迅第一學期的考試贏得了中等成績,平均分數在及格之上。雖然不太好,但也很不容易了。

“中國人是低能兒,能得到這樣好的成績嗎?”一部分心胸狹小的日本學生懷疑起來了。於是,一種沒來由的侮辱也隨之降臨到魯迅頭上。

一天,魯迅同級的學生會幹事來到他的宿舍,聲稱要借他的筆記看一看。魯迅便將筆記找出來交給他。這位幹事隻翻檢了一下,並沒有帶走,當場就還給了魯迅,魯迅感到納悶。那位幹事走後不久,郵差就送來一封很厚的信,拆開看,第一句話就是:

“你改悔罷!”

當時在日本的學生都知道這句話的含意。這本來是基督教的《聖經·新約》上的教訓,而當時反對日俄戰爭的列夫·托爾斯泰便把這句話分別寫在給日本天皇和俄國沙皇的信中。此事曾在日本轟動一時,此文引起當時日本主戰者的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