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貴神速,如同神兵天降的蘇軍坦克打得日軍措手不及。

日軍抵抗了兩天後,絲毫不見效果,隻得倉皇向渡口撤退,企圖渡過哈勒欣河,可是河這邊的日軍士兵由於害怕蘇軍坦克突破後繼續長驅直入,便把惟一的浮橋給炸掉了。日軍隻好跳入水中以求脫身,結果被淹死不計其數,朱可夫指揮的坦克兵大獲全勝。

這一仗是蘇軍積極防禦的典範,體現了朱可夫的作戰風格。日軍不甘心失敗,又新調重兵彙集於哈勒欣河沿岸,企圖與蘇聯紅軍決一死戰。為了加強突然性效果,蘇軍對下一次行動絕對保密,朱可夫精心擬定了一套迷惑敵人的計劃。他命令部隊的一切運動、集結、變換部署都隻能在夜間進行。

蘇軍料到日軍會進行無線偵察和電話竊聽,便將計就計,製造假情報傳給敵人。通話涉及建立防禦和秋冬戰役的防禦準備,無線電通話主要使用易於被破譯的密碼,有意識讓敵人獲得“重大情況”。

更為絕妙的是,朱可夫還印製了幾千張傳單,內容是《蘇聯紅軍戰士防禦須知》,然後一一發給戰士們,使敵人看到:一向重視思想教育的蘇聯紅軍,現在已經把防禦作為思想教育的重點,進而對紅軍正在組織防禦深信不疑。

為了掩護部隊的行動,朱可夫又命令蘇軍使用各種音響器材,逼真地模擬打樁、飛機起飛、坦克運行的聲音。在突擊集團開始調動前的12至15天,蘇軍就開始模擬這些聲音,使敵人對此習以為常。起初日軍把這些音響裏發出的聲音都當成了部隊真正行動的聲音,於是向發出聲音的地方進行射擊,可到後來,日軍真的習以為常了,便對任何聲音不再注意,而這一點對蘇軍真正變更部署和進行集中訓練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切準備就緒,蘇軍於1939年8月20日淩晨發動了進攻,比日軍的計劃進攻時間提前了4天。

這天恰逢星期日,天氣溫暖。日軍指揮部深信蘇蒙軍隊無意進攻,隻想防禦,加之自己還沒有做好進攻的準備,因而準許其將官和校官星期日休假。對於蘇聯紅軍而言,這可是一個稍縱即逝的絕好機會!

淩晨5點45分,戰役打響了。一時間萬炮齊鳴,驚天動地,蘇聯紅軍猛烈的炮火對日軍高炮及機槍陣地進行了轟擊,同時部分火炮對蘇空軍將要轟炸的目標發射了霧冪彈。

在哈勒欣河地域上空,到處是蘇空軍飛機馬達的轟鳴聲。150架轟炸機和近100架殲滅機牢牢掌握著製空權,飛機的突擊非常迅速而猛烈,戰士和指揮員的情緒極為高漲。

8點45分,在空軍震耳欲聾的轟炸聲中,3顆紅色信號彈升上天空,總攻開始了!衝擊部隊以排山倒海之勢,奮力向前湧去。

盡管日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寧死不降,但強大的蘇聯紅軍仍然隻用10天,就將侵入蒙古邊界的日本第六集團軍全部殲滅。

哈勒欣河戰役大大提高了朱可夫的聲譽。前蘇聯報刊評論認為:“朱可夫在他指揮的這次大戰役中,表現出了他傑出的領導才能和組織才能。”

朱可夫多謀善斷、膽略過人,具有鋼鐵般意誌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他這種組織實施龐大的坦克機械化兵團進攻和防禦作戰的傑出才能,不僅擊敗了日軍,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成為前蘇聯衛國戰爭中的頭等功臣。嶽飛

?——為抵抗侵略投筆從戎

嶽飛(1103~1142),字鵬舉,生於寧徽宗二年二月十五日。他是宋朝著名的愛國將領,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把短短的一生,都獻給了抗金鬥爭。其抵抗外族侵略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鼓舞著後世之人。

一場滅頂的洪水把嶽家祖輩積累的豐厚資財及在此基礎上的社會地位都衝走了,隻留下嶽飛母子兩個人。

嶽飛母子轉眼間由比較富裕的莊戶降為貧雇農。生活日益殘酷,尤其在天災人禍連綿不斷的北宋末期。嶽母平日靠為人做針線活來維持家計,撫養嶽飛。

迫於生計,嶽飛六七歲時就開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砍柴放豬,打水送飯。年齡稍長時還曾到大戶人家做莊客,打短工。

在這種情況下,小嶽飛自然無法專心求學讀書。但他勤奮好學,上進心強,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和機會學習。嶽母姚氏也生性要強,她不甘心就此一蹶不振,更不甘心嶽飛就此成為一個武夫。她自己沒有辦法改變目前淒涼的處境,就把振興家業的希望寄托在嶽飛身上。她自己出身名門,受過一定教育,於是就做起了嶽飛的啟蒙老師,教他認字讀書。買不起筆硯紙墨,就在木盤中盛滿沙子,教嶽飛在上麵寫字,寫滿了,撫平再寫。盡管條件惡劣,嶽飛竟識了不少字,並且練就一手龍飛鳳舞的好書法。

在宋朝,下層學子主要是靠科舉考試來擠入上層社會,改變社會地位,像漢、唐人那樣通過從軍遠征來建功立業幾乎是不可能的。從趙匡胤陳橋兵變以來,朝廷就一直奉行重文輕武的政策,軍人不被重視,士卒被稱作“赤佬”,為防止他們逃跑,他們的臉上要被刺上字,就像是受了黥刑的囚犯一樣。人們都害怕從軍,逃之惟恐不及。

但嶽飛從小時候起就渴望做一名將士來保家衛國。他不是不想金榜題名,而是實在忍受不了異族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那時,北宋武備鬆弛,委曲求全,遼金屢屢起釁,侵擾中原,飲馬黃河,大肆劫掠。官軍每每聞風而逃,老百姓備受兵災之苦。這一切都給年少的嶽飛震動很大。他認為,在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時,仍去孜孜追求自己的科場功名,是最不光彩的行為,非大丈夫之所為。他果斷決定,長大後一定要從軍,為看不起“赤佬”的朝廷效命,抵禦他民侵擾,保衛自己的家園。

為了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嶽飛小時曾四處拜訪名師,練習武藝。他先拜湯陰縣名手陳廣為師學習槍法。由於他生得健壯有力,又聰穎好學,因此很快得其真傳,並加以發揚光大,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威震敵膽的槍法,在傳說中稱作“嶽家槍”,被認為出神入化。在全縣的比武中,嶽飛大顯威風,一杆槍使得如蛟龍翻海一般,將對手一個個趕下擂台,輕鬆奪冠。

其後,嶽飛又向一個叫周同的人學習騎馬射箭。嶽飛在師父的精心指導下,突飛猛進,可以拉開三百斤的硬弓,在奔馳跳躍的馬背上左右開射,百發百中。周同還教嶽飛研讀《孫子兵法》,以及《左傳》等古代曆史書籍中所記載的戰例。他常常教導嶽飛道:“用兵打仗不隻是靠勇敢,拚死力,那是匹夫之勇,不值得稱道。更重要的是要靠智取。如果運用得當,就能以少勝眾,以弱勝強!”嶽飛連連點頭稱是,對師父極為佩服。

周同死後,嶽飛痛心疾首,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到下葬處祭奠,風雨無阻。人們對嶽飛不忘故恩舊誼的行為極為讚賞,認為他一旦遇到合適的機會,定會為國效命。

嶽飛19歲便應征從軍,當上了一名敢死戰士。從此開始抒寫他傳奇般的戎旅生涯。

北宋後期金兵常常南下,燒殺劫掠無所不做,而腐敗的北宋朝廷卻一味求和避讓,更加使人民苦不堪言。作為一介貧民的嶽飛看到人民的痛苦,決心以身抱國。他四處拜師學習武藝和兵法,為報效祖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鄭成功

?——收複寶島成為民族英雄

鄭成功(1624~1662),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於1624年出生在日本。他收複了被荷蘭殖民者盤踞39年的寶島台灣,他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鄭成功出生那年,荷蘭侵略者霸占了我國寶島台灣。1644年,清兵入閩,福州淪陷,清兵在福州燒殺搶掠,鄭成功的母親也被辱自殺,鄭成功從此走上了“抗清複明”的道路。

1653年,鄭成功已控製了整個東南海麵,擁有士卒10萬餘人,戰船幾百隻,並團結江浙的抗清勢力,形成一股強大的軍事政治力量。不久,鄭成功發動了幾次北伐,於公元1659年發動了大規模的攻打南京之役。他親自率領水陸大軍10萬餘人,浩浩蕩蕩,勢如破竹,南闖長江口,圍住了南京城,並一口氣收複了4府3州24縣。一連串的勝利使他滋生了輕敵思想,結果中了敵人的“緩兵之計”,在南京城外吃了敗仗,不得不撤回廈門。此時,清朝統治者又強行命令東南沿海的居民全部內遷,割斷了鄭成功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而在西南建立的第3個南明朝廷,也被敵人扼殺,桂王逃往緬甸,鄭成功愈加孤立。他一邊總結經驗教訓,一邊尋找出路,確定長期鬥爭的計劃。

公元1661年的春天,鄭成功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即揮師東征,收複台灣。他的隊伍經過長期在烽火中的錘煉,已成熟起來。現在正是趕走荷蘭侵略者,收複國土,擴大抗清基地的大好時機。

進軍台灣的決心下定以後,鄭成功便投入了緊張而周密的戰前準備之中。準備的中心是修造船隻,整頓水軍。要打敗掌握海上霸權的荷蘭侵略者,沒有一支強大的水師是無法與之交戰的。於是,船工們日夜趕造船隻,兵士們日夜苦練本領,部隊處於高度戰備狀態。與此同時,鄭成功進行了兵力部署,將東征部隊分為兩批,首批將士2萬多人,戰船100多艘,由他親自率領,第二批隨後接應。一切準備就緒以後,公元1661年2月間,鄭成功把行轅移至金門,首批部隊到料羅灣集中,隨時待命出發。

3月1日,鄭成功在金門舉行隆重的“祭江”誓師儀式。3月23日,鄭成功率領的東征大軍從料羅灣出發,浩浩蕩蕩向東挺進,次日早晨,船隊陸續到達澎湖群島。

從澎湖到台灣,水路52裏,順風時隻要四天半,但如果碰上逆風,十天八天也休想到達。

3月27日,大軍從澎湖出發,駛到中途,海麵突然刮起暴風,船隊寸步難行,無奈隻好駛回澎湖停泊幾日,等候順風。誰知,一連幾天過去了,暴風越刮越大,風向依然不變,船隊仍然無法啟航。而此時,軍中糧食已所剩無幾,鄭成功連忙命令兩位將士到各島去籌募糧食。澎湖36島百姓們雖踴躍捐獻,將家中僅存的一升一鬥雜糧都拿出來勞軍,但湊集起來的糧食隻有100多石,還不夠大軍一餐。在這進退兩難之際,鄭成功果斷下令,按照預定日期進攻鹿耳門。

3月30日晚上,船隊頂著狂風,離開澎湖冒險東征。海上狂風怒吼,驚濤駭浪,船隻在咆哮著的海麵忽而被拋上浪尖,忽而被摔下穀底,全體將士頑強地與風浪搏鬥,絲毫沒有氣餒,他們以這種大無畏的精神,終於跨過了台灣海峽。於4月1日,到達台灣鹿耳門港外。

鹿耳門水淺礁多,航道非常危險。這裏平時海水淺至一丈,漲潮時也不過一丈四五尺,而且航道很窄,隻能容兩隻船出入,又彎彎曲曲,海底都是沙石淺灘,加上荷蘭人又故意把損壞的甲板船沉在此處,港路更加複雜曲折,船隻一不小心,就會撞個粉碎。所以,荷蘭人憑恃鹿耳門是個“天險”,不加設防。他們將防禦的重點放在台灣城和旁邊的七鯤以及赤城上,在那些地方設有多處炮台,駐兵防守。

做了充分準備的鄭成功對攻打鹿耳門胸有成竹。原來,事先他已派人探測到從鹿耳門到赤城邊,在汙泥中衝流著一條迂回曲折的港路,這條港路一直不為人知,逢到水位高的時候,船隻可以很順利地駛進去。現在關鍵性的問題是掌握鹿耳門的潮汛,鄭成功從漁民處得知,每月的初一和十六是鹿耳門海潮水位最高的一天,於是,他就將進港日期定在四月初一。

這天上午,海水果然大漲,鄭成功指揮船隊沿著迂回曲折的港路,順利地駛進了鹿耳門,直抵赤城附近。一直以為中國船隊會從正麵進攻的荷蘭人,發現鄭成功等人衝進了台江,以為他們從天而降,個個驚慌失措。英勇的中國將士們猛烈炮轟敵艦,將荷蘭最大的一隻名為“黑克托號”的艦船擊沉。荷蘭在台灣的駐軍共有2000多名,這一仗就被擊斃了500多人,荷蘭軍隊傷亡慘重,退入城堡龜縮不出。

登陸的鄭成功部隊,受到台灣人民的熱烈歡迎和積極支援。在這種有利的形勢下,鄭成功將大軍移紮在台灣城附近的鯤身山上,準備攻打荷蘭殖民主義者在台灣的統治中心——台灣城。攻克台灣城,將意味著結束荷蘭在台灣的殖民統治。但是,台灣城卻並不容易攻克。荷蘭人稱它為“熱蘭遮城”,意思是“海上堡壘”。他們當初設計的時候,就將整座城當做一座堡壘,建築十分堅固,城基高3丈多,上下兩層,用大磚調油灰搗成,雉堞用鐵釘牢,城牆上每隔幾步,就有一個了望台,各處安著千斤大炮,環城四周的任一地方,都在射程之內。所以,鄭成功的部隊無論從哪個角度進攻,都躲不開敵人猛烈的火力,進攻幾次,均告失敗,並且傷亡不少。於是,鄭成功采納參軍蕭拱辰的建議,長期圍困台灣城,直至城中糧絕投降。

這一年的12月,已被圍困了足足8個月的荷蘭士兵死傷已達1600多人,剩下的不滿700人,彈藥、糧草幾乎用光,荷蘭人陷入了絕境。

時機已經成熟,鄭成功決定發動最後總攻擊。戰士們奮勇攻戰,一枚枚炮彈在城堡上爆炸開來,頃刻之間,瓦石亂飛,城牆上出現了缺口。荷蘭總督見大勢已去,隻好投降。

公元1662年2月1日,曆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就在這天,西方殖民主義的代表——荷蘭,第一次在正義的中國人民麵前低下頭來,承認自己侵略的失敗。

年僅38歲的鄭成功,坐在廣場中的帳幕當中,接受荷蘭駐台灣的最高長官雙手獻上的降表,他向西方殖民者莊嚴宣告:中國的領土是不可侵犯的!台灣城上的荷蘭國旗灰溜溜地降了下來,被侵占了38年的台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滿懷報國熱忱的鄭成功,雖然沒有最後完成“反清複明”大業,但他成功地將盤踞台灣38年的荷蘭侵略者趕出了台灣,其功績大大超過了複明大業。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也使鄭成功成為中華民族的英雄。亞裏士多德

?——在母親的點悟下成為思想家

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古希臘哲學家,知識淵博的學者。他最先把哲學與其他科學區分開來,並開始了倫理學、邏輯學、政治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研究。他的學問在所處的時代無與倫比,並對後世產生過深遠影響。哲學家黑格爾在評價他時說:“如果真有所謂人類導師的話,就應該認為亞裏士多德是這樣的一個人。”

少年亞裏士多德在母親和監護人的寵愛下,過著悠閑自得的生活。他的學習完全是出於興趣。學習之餘,他經常出入於王宮和貴族們的府第。這個漂亮聰明的少年和王子、貴族少爺們處得很好。由於他是已故禦醫的兒子,馬其頓王宮裏許多人都認識他,再加上王子們經常邀請,使他出入王宮就成了很隨便的事情。

對於王宮貴族們的生活環境和行為方式,少年亞裏士多德最初還真有些羨慕。尤其是他們講究的穿戴和高雅做作的舉止,使亞裏士多德覺得值得學習。公子哥兒們的遊戲方式也與民間大不相同,其中既包含了身份和地位,也有民間所缺少的高雅動作。在一段時間裏,少年亞裏士多德甚至放鬆了他一度非常喜歡的學習,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了和貴族王子們的玩耍之中。亞裏士多德的母親及時發覺了兒子的變化。她找來亞裏士多德的監護人普羅克西諾商量。這個貴族對此也沒什麼辦法。

亞裏士多德的母親在鬱悶中病倒了。少年亞裏士多德是個有孝心的孩子。母親生病期間,他不再外出遊玩了,而是守候在母親的病床邊。

母親在生命垂危之時,終於下決心把她的想法告訴兒子。

她說:“做人無論如何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我們不是貴族,不要把自己裝扮成貴族,那樣會害了自己。”

母親已經很虛弱了,停了一會兒,攢足了力氣,接著又說:“你父親留下了一些遺產,但這些不能持久。你應該學會做點什麼事情,要能夠養活自己。要像你的父親那樣,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贏得別人的尊敬。”

母親的話使亞裏士多德幡然悔悟,決心重新回到對學問和知識的追求上。不久母親去世了,這使小亞裏士多德更加傷心,也使他更加清楚了前方的路該怎樣走。

亞裏士多德失去了所有親人之後,普羅克西諾便把他接到自己家中居住,還根據亞裏士多德母親臨死前的要求,繼續為他尋找好的老師,支持他學習各個學科的知識。

母親死後,少年亞裏士多德顯得成熟多了。他不再追求時髦的穿戴,也不再尋找那些公子哥兒們去玩耍,而是收住心思,學習各種知識,鑽研感興趣的學問。

迷途知返的亞裏士多德,在重新恢複學習興趣後,帶著更強烈的求知欲和逐漸成熟起來的思維回到了學習中。

他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和知識,發現在各門知識中,最能激起他興趣的是哲學。這顆開始成熟的心靈,瞄準了蘇格拉底、赫拉克利特等已故哲學家和正在升起的哲學新星柏拉圖的著作,認真學習起來。他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和刻苦精神,追求著哲學知識,鑽研著他在讀書中遇到的深奧問題。普羅克西諾為這個被監護人請來一個又一個老師。可是,用不了多久,這些自以為很聰明的老師就被學生給難倒了,於是,他們不得不一個接著一個地離開。

監護人普羅克西諾雖然不懂哲學,但似乎從直覺中感悟到了他正在幫助一個偉大的天才。這個天才,將會成為影響歐洲思想進程的耀眼的明星。

人生的少年階段,既是學習知識、增長智慧、鍛煉意誌、形成技能的時期,也是培養個人品質、錘煉個人修養、積累生活經驗、選擇人生道路的時期。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後者在一定意義上比前者更重要。一個人沒有知識、才能、技能、智慧、意誌固然不行,但如果有了這些,而沒有修養、選擇了錯誤的人生道路,那就不能用“不行”來形容了,而隻能用“危險”來描述。亞裏士多德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亞裏士多德在母親的點悟下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終於走過十字路口,後來成為一個著名的思想家。笛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