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先兆,馬克·威爾伯格迅即浮出了歌壇,又以一個天生的演員天才找到了自己該走的路。他的名字開始登上排行榜,在片頭字幕上,馬克·威爾伯格開始和大明星並駕齊驅。倪萍

——一場電影激發起來的影視名人

倪萍,1959年生,山東青島人,我國著名主持人,從小就對影視有著濃厚的興趣,曾主演過多部影片,如《山菊花》、《梅嶺星火》、《他們並不陌生》等,後轉行做了主持人。她的才華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成為最耀眼的名星之一。

1974年的夏天。上海電影製片廠在青島拍攝《第二個春天》的外景,攝製組就住在倪萍所在的青島三十九中學農基地的隔壁。一次,在這部影片中擔任男主角的於洋看見了倪萍,便親切地拍了拍她的肩膀說:“小家夥,想拍電影嗎?”倪萍沒敢說“想”,隻是使勁地點了點頭。

這個生活中的插曲無疑點燃了倪萍心中的希望之火。時隔不久,適逢風靡一時的電影《春苗》在青島上映,倪萍對女主人公李秀明的表演佩服得五體投地。一次,為了趕到光明電影院去第四次觀看李秀明的表演,倪萍早早地就從學校出發了。當時倪萍的口袋裏隻有一角錢,僅夠買電影票,根本沒法乘公共汽車,便一路小跑地朝電影院奔去……

經過40多分鍾的急行軍,在放映之前倪萍終於趕到了光明電影院,她一邊注視著銀幕上李秀明的表演,一邊在座位上輕輕地比劃。她的手是怎麼放的?為什麼我說的就沒有她的好聽?李秀明這個動作多地道,就像我們家隔壁的鄰居,她是怎麼學來的?演員的感覺、氣質以及形體表現和言語表達等綜合素質就在這一遍遍的模仿與追問中產生了最初的模子……

等倪萍趕回家時,母親正生氣地坐在房間裏。一聽說女兒是去看電影了,母親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她是堅決反對女兒從影的:“你別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了,你以為誰都可以當演員啊!好好上學才是你的出路!”一向孝順的倪萍與媽媽發生了爭執:“女的怎麼啦?李秀明在《春苗》中多風光啊!”她理直氣壯地說。

自從產生了從影的願望之後,倪萍便開始抓緊文化課的學習,有意識地汲取各種藝術營養,為了觀看李秀明的表演,她跑遍了青島市幾乎所有的電影院,並且有目的地模仿她在銀幕上的一舉一動。功夫不負有心人,1979年夏季,倪萍終於以青島市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山東藝術學院,踏上了從藝的道路,實現了有別於普通人生的第一步夢想。

大學華業之後,倪萍被分配到山東話劇院工作,先後擔任了十部話劇的女主角。1983年她被評為國家二級演員,兼任山東電影家協會副主席。1990年倪萍隻身一人來到北京,在中央電視台擔任《人與人》欄目的第三主持人,她的主持才華開始引起社會各界的關係注。1991年1月,第一次主持《綜藝大觀》,由於表現出色,同年5月她獲得空缺了4年的星光獎最佳主持人獎,得到行家的肯定和觀眾的認可。

夢想是一切成功的原動力,但脫離了行動的夢想隻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隻有把夢想與具體的行動聯係起來,它才可能成為引導我們前進的坐標。我們大多數人的弱點,就在於不能用行動在夢想與成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卻總盼望著能靠機遇的親睞在頃刻之間成就大事。須知偶然的機會固然是人生發生重大轉折的一個契機,而具體的行動和詳細的步驟,才是把握機會的利器,否則隻能讓機會從眼前溜走。馬可·波羅

?——在父親的影響下成為探險家

馬可·波羅(1254~1324)生於威尼斯,意大利人,公元1271年隨其經商的父親和叔父啟程來中國。經過三年半的艱辛跋涉,到達中國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在這裏他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盛情款待和重用。他在元朝任官職17年,曾出使國內外各地。1295年他回到威尼斯故鄉。後因參加意大利城邦間的戰爭而被捕入獄。在獄中經他口述,由作家魯思梯謙諾執筆,完成了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一書。

1269年,馬可已經是個15歲的小夥子了。母親已經去世,親戚幫他料理生活。這一天,家裏來了兩個大胡子陌生人。馬可不認識他們,就把親戚找來。那位親戚費了好大的勁,才疑惑地問:“你們是尼古拉·波羅和馬竇·波羅?”

兩個陌生人立刻回答:“是我們倆。你是誰?”波羅兄弟問。

他們也不認識到自己家來的這個年輕人。

“我是你們的堂弟。你們走的時候,我才十幾歲。”那個親戚自我介紹說。

“那麼,這個小夥子又是誰?”尼古拉·波羅指著馬可問。

“他是您的兒子。您怎麼連親生兒子都不認識啦?”堂弟驚訝地說。

“我走的時候還沒有兒子呢。”尼古拉一邊解釋一邊說,“你叫什麼名字?你媽媽呢?”

“我媽早死了。”馬可對這個被稱為是他的父親的人並不熱情。

“馬可,你天天盼望父親。這就是你的父親。”馬可的堂弟說。

“兒子,真是我的兒子?”剛剛緩過勁來的尼古拉這才表現出驚喜。他想上前撫摸馬可,馬可卻躲開了。一個半大小夥子,很難立刻接受一個陌生人作父親。

堂弟向尼古拉介紹了這些年家庭的遭遇: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他們走後幾個月,尼古拉的妻子就生下了馬可·波羅。過了幾年,尼古拉的妻子因病去世了。馬可成了孤兒,靠親戚朋友供養。他還說:“馬可這孩子很聰明,上學很用心。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就念叨著,長大後要到東方尋找失蹤的父親。現在好啦,終於把你們盼回來了。”

聽著這位好心人的敘述,尼古拉和馬可都流下了熱淚。尼古拉先說話了:“孩子,爸爸對不起你們,這些年讓你們受苦啦。”然後,他又說:“我們能活著回來也是萬幸,當年本想到君士坦丁堡搞點生意,可是,那裏的生意不景氣,就聽了人家的話,向東方發展。結果,我們進入了匪盜猖撅的地區,一呆就是3年。要不是一個好心的領主把我們帶到東方,我們兄弟倆可能早就死在土匪的刀下了。”

“你們回來就好了,馬可總算有了親人。”堂弟安慰說。

這時,馬可的情緒也有了轉變,他出去燒水,準備讓父親洗浴。尼古拉則開始觀看闊別了15年的房子,重新拾起淡忘的記憶。他想起了離家時滿眼熱淚的妻子,想起了當時還健在的父母。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想到這些,他潸然淚下。

經過幾天的共同生活,馬可·波羅開始接受尼古拉這個父親。他從尼古拉那張飽經風霜的臉上看到了慈祥,也把尼古拉與15年來想像中的父親聯係到一起。尼古拉不但早就接受了這個兒子,而且,他打心眼裏喜歡馬可。這不僅是由於血緣關係,還因為馬可聰明勤快,善解人意,是個懂事的孩子。

父子倆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後,關係越來越密切。尼古拉這才把從東方帶來的金銀珠寶拿出來。他向兒子展示了忽必烈皇帝送給他的金元寶、大顆大顆白色的珍珠以及透明的金鋼鑽石。他一麵掏出行囊中的貴重物品,一麵向兒子介紹美麗的東方。他說,這黃金多麼純正。皇帝的龍椅是用金子做成的,上麵鑲了許多珍珠。那龍椅金光閃閃,耀眼奪目,讓皇帝的臣子們不敢正眼觀看。皇帝的龍袍是黃色的,上麵也鑲滿了珍珠和金片,亮閃閃的,非常好看。馬可對父親帶回的金銀珠寶並不怎麼感興趣,珍寶再多,也不如母親活著好。可是,父親講述的故事卻吸引他,使他對東方產生了神秘感。他認真地聽父親講,偶爾也插一兩句話。他問父親:“皇帝的椅子這麼好,那麼,他的房子是用什麼造的呢?”

“皇帝住的房子很多很多。有的房子是用貴重的材料造成的,尖尖的房頂上金光閃閃,還有各種顏色。有的房子是用木頭和羊毛氈做成的,裏麵漂亮舒適。這種房子隻在草原上使用。皇帝住的房子多得數不過來……”尼古拉向兒子講述著在東方的見聞。

“皇帝一個人住這麼多房子嗎?”馬可問。

“皇帝可不是一個人呆在皇宮裏,他娶了好多妻子……”尼古拉說。

“有好幾十個嗎?”馬可接話道。

“幾十個?皇帝手下的貴族都有幾十個妻子。皇帝一個人娶了好幾百個妻子,這還不算多。有的皇帝一生娶了上千個妻子。這些妻子不是一下子都娶進宮的,而是不斷地補充。這些妻子的地位是不同的。最高的等級叫皇後,其次是貴妃,再次是嬪妃,還有地位更低的,我就說不清了。”

“中國皇帝在家裏有這麼多財寶和妻子,不擔心有人偷盜嗎?”馬可以一個孩子的天真,為皇帝的財產和女人的安全擔心起來。

“中國皇帝不僅有財寶,有一大群妻子,還有龐大的軍隊。在這些軍隊中,有一支是專門保衛皇帝和皇宮的。保衛皇宮的軍隊叫禦林軍。守衛在皇帝身邊的人叫作‘大內侍衛’。他們武功高強,刀槍不入,什麼兵器都能耍,能夠飛簷走壁。有他們保衛皇帝和他的妻子們,再凶悍的強盜也無法接近皇帝。所以,中國皇帝很安全。”尼古拉興奮地告訴兒子。

“你沒跟他們學一點中國功夫?如果有大內待衛的功夫,外出經商遇到強盜時就不怕啦。”馬可興奮地說。

“是啊,要是有真功夫,就不怕強盜了。隻可惜,爸爸隻會經商,不會武功。”尼古拉不無遺憾地搖搖頭。他邊說邊拿出一塊深色的絲綢,對馬可說:“用這塊布料給你做件衣服怎麼樣?”

“哇,好漂亮!在威尼斯,最有錢的人才敢用這種布料做衣服。”馬可摸著柔滑的布料,高興地說。在父親回來之前,他作夢也不敢想自己能有一件絲綢衣服。

“在中國,有很多很多的絲綢,在富裕的人家,大人孩子都有絲綢衣服。”尼古拉向兒子宣傳中國富有。

“你再去中國時一定要帶上我。我也要見識見識那裏的人和財寶。”馬可向父親要求道。

馬可的話使父親臉上顯現出畏難的陰影。他搖了搖頭說:“中國是很好,可是,這遙遠的路途實在讓人害怕,漫漫沙漠,雪域高原,兵災匪禍,隨時都可以索去人的性命。我們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要到那遙遠的東方去的。”

聽父親這麼一說,馬可剛才的興奮勁兒一下子消失了。

尼古拉注意到了兒子的情緒變化,可是,旅行中可怕的經曆,還深深地記憶在他的腦海中,這九死一生的旅途是不能輕易踏上的。為了安慰兒子,尼古拉說:“賣掉我們帶回來的金銀珠寶和絲綢足可以使我們成為威尼斯的富商。有了錢,咱們在附近做生意就行了,何必再去冒險呢?”

可是,馬可·波羅最感興趣的是探險和旅遊。他對錢財並不在意。父親的話並沒有使他高興起來。

尼古拉見兒子掃興的樣子,就主動找話說:“其實,中國皇帝還是歡迎我們再次到中國去的。我們離開中國時,他還給教皇寫了信,邀請教皇派100人的使團訪問中國,讓我和你叔叔隨同前往。如果我們想去,還是有機會的。”

“既然中國皇帝邀請我們去,還是再去一次吧。”馬可迫切地對父親說。

“我和你叔叔剛剛回來,讓我們休息一段時間。等體力恢複後,我們再把生意料理一下,籌備一些路費。一切準備好了,我們再去中國。”尼古拉對兒子說。

看到父親改變了主意,去中國又有了希望,馬可立刻來了精神。他問:“什麼時候把中國皇帝的信給教皇送去?”

“不急。如果把信送去,教皇要求立刻就動身去中國,怎麼辦?我們還沒準備好呀。等我們把準備工作做好了,再把中國皇帝的信交給教皇也不遲。教皇看了信,即使要求馬上動身,我們也不怕了。”尼古拉安慰兒子。

馬可開始盼望啟程去中國了。他要成為父親一樣的探險家。去探索東方。

父親歸來帶給馬可的不僅是父愛,還帶回來了關於中國旅行的見聞。這使馬可·波羅堅一了成為一名探險家的信心。正是他的這種不畏艱險的探索精神,最終使一本《馬可·波羅遊記》誕生了,它成了東方中國的一扇窗戶,使中國走向了世界,也讓世界認識了中國。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哥倫布

?——由海船小工成長起來的航海家

克裏斯托弗·哥倫布(約1451~1506),意大利人,航海家。他相信“地圓說”,認為從歐洲的大西洋沿岸一直西行,可以到達東方,並製定了一個航行計劃。在遭受了多次挫折後,得到了西班牙國王斐迪南和女王伊薩白拉的支持,於1492年8月3日率3艘船和87名船員,到達美洲大陸,揭開了人類曆史上地理大發現的序幕。哥倫布一切偉大的成就卻是由當海船上的小工開始的。

哥倫布所在的熱那亞是個港口城市,海上貿易比較發達。12歲那年,父親通過朋友,在近海的一條船上為哥倫布找了個打雜的差使。本來就對學校生活沒有興趣的他,按照父親的安排,高高興興地上船當了小工,開始了他向往的海上生活。

真正的海上生活,可不像想像中那麼浪漫。當時,航海使用的都是木質帆船。船的噸位一般隻有幾十噸,上百噸的就是大船了。近海使用的大都是小船。在風平浪靜的條件下行船,一般人還能忍受,但是,一遇到風浪,就會讓人頭暈嘔吐。

哥倫布上船後,第一次出海,就遇上了風浪。幾十噸重的小船,在茫茫大海上,就像一隻雞蛋殼,一會兒被卷上浪尖,一會兒又被掀入漩渦。船長指揮著手忙腳亂的船員們,收緊船帆,控製著船舵。全船的人麵無表情。他們很明白,遇到這種天氣,不葬身海底算是幸運了。第一次上船的哥倫布,還不適應海上的生活。他在船的顛簸中,不停地嘔吐。船上的大人們,隨時準備迎接死神的到來,誰還顧得上一個嘔吐的孩子呢?哥倫布是幸運的。這條船被風浪耍弄了幾個小時後,竟然沒有翻。它奇跡般地被吹到了岸邊。雖然船隻擱淺,但是,船員們的性命都保住了。

第一次出海曆險歸來後,老船員問哥倫布:“航海的滋味怎麼樣?”

“好玩,比遊戲好玩多啦。”哥倫布回答。

“這小子真會說大話,說不定下次請他去他都不去啦。”一個年輕船員說。

“誰不去誰是猶太(聖經故事中的叛變者)。”哥倫布毫不示弱地回答。

“這家夥嘴還挺硬。”一個船員說。

三天之後,哥倫布果然又出現在了準備出海的那條船上。

海上生活也有平靜的時候。每當行順風船時,除了掌舵和觀察的人之外,其餘的人就閑了下來。海員們開始天南地北地講述自己知道的奇聞。哥倫布最喜歡聽別人講故事。他不僅從故事裏獲得樂趣,而且,從故事中尋找未來的希望。海員們講海神,講《聖經》中的故事,講北歐海盜,講歐洲的騎士,講西班牙的鬥牛,講古羅馬競技場等等。這些精彩的故事把哥倫布深深地吸引住了。為了聽這些故事,他一刻也不願意離開。離開了海員,誰還有閑心給他講這些動聽的故事呢?

少年哥倫布在艱難危險的海上生活中一天天成長。有一天,一個海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叫中國的地方,那裏非常富饒,地裏能長出植物香料,地上的石頭下麵埋藏著黃金。統治這個國家的是皇帝。皇帝睡的床鋪、坐的椅子,都是黃金製成的。整個皇宮就是一座金店。地上鋪的是金磚,屋頂上蓋的是金瓦,甚至連裝水的大缸,都是黃金做成的。

沒想到,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哥倫布被這個故事迷住了。對於一個從小就在貧困中掙紮的少年來說,他作夢都想得到黃金。等海員剛講完故事,哥倫布又纏著他問個不停。

“中國在什麼地方?離意大利有多遠?怎麼才能到達那裏?中國的黃金真的那麼多嗎?”

“你煩不煩人?講故事就是講故事,聽一聽就完了。為什麼?為什麼?哪兒有那麼多為什麼?”講故事的海員對哥倫布訓斥道。

“對不起啦,叔叔,請你多告訴我一點你講的那個故事。”哥倫布央求道。

“我也是聽人家講的。”海員見哥倫布一副可憐的樣子,不忍心再訓斥他了。

“叔叔,你聽誰講的?告訴我行不行?”哥倫布緊追不舍。

“講故事還講出了麻煩,非要問個究竟。看來我要吃官司啦。”海員自言自語道。

“求求你嘛。我隻想對這個故事知道得更多一點。”

“是我聽我的鄰居講的,你要調查,就去調查他吧。”海員沒好氣地說。

哥倫布下船後,真的找到了海員的鄰居,向他討教關於中國的故事。鄰居告訴哥倫布,關於中國的故事,出自一個叫馬可·波羅的人寫的《馬可·波羅遊記》一書。

聽到這些後,本來不喜歡讀書的哥倫布,真的到處尋找起《馬可·波羅遊記》來。花了幾個月的功夫,少年哥倫布終於得到一本《馬可·波羅遊記》。這是一本用拉丁文寫的書。然而,哥倫布隻有認識幾個拉丁文字母的程度。

為了讀懂《馬可·波羅遊記》,哥倫布一麵在船上幹活謀生,一麵學習拉丁文。用了兩年時間,他竟然能夠讀懂拉丁文著作了。他開始仔細閱讀《馬可·波羅遊記》。這本書太精彩了。他在書中看到,遙遠的中國太富有了,那廣闊的田野中,長滿了香料和莊稼;無邊的草原上有成群的牛馬;茂密的叢林中棲息著會唱歌的鳥……這些就好像是童話中的世界。書中還描述了日本和印度。哥倫布一遍又一遍地仔細讀著《馬可·波羅遊記》,在他認為重要的地方,都作了批注。

哥倫布讀《馬可·波羅遊記》不是為了消遣,更不是為了到中國去旅遊。他看中的是書中關於黃金的描述。尤其是中國皇宮和日本王宮中的黃金,更是讓他向往。馬可·波羅沒有到過日本。他憑借在中國聽到的關於日本的傳聞,對日本作了一些描述。馬可·波羅寫道:在中國東麵的大海裏,有一個叫日本的國家,那裏盛產黃金,但是,國王不讓黃金外流,因此,黃金在那裏成了專供國王享受的東西。日本國王使用的一切都是由黃金製作的。王宮中的道是用4厘米厚的金磚鋪成的,窗戶框是用金條製成的。王宮裏的人死了,要穿上金子做成的衣服和鞋子才能下葬……正作著黃金夢的哥倫布,被精彩的描述驚呆了。

“世界上還有這麼好的地方?”哥倫布反問自己。他決心到東方去,到中國去。幹什麼?去探險,去尋找那片富饒的土地。

哥倫布一生鍥而不舍的追求自己的夢想目標,盡管其天資並不特別出眾,甚至作為一位領導人們的探險家,還有一些缺點,但是,哥倫布具有堅強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他那向命運抗爭的創業精神和無畏態度,以及其勤奮好學、勇敢探索,學習掌握多種技能的不屈不撓奮鬥精神,都對人們有很大啟迪作用,也是他成功的前提條件。麥哲倫

?——由懷才不遇想到環球航行

費爾南多·麥哲倫(1480~1521),葡萄牙王國薩布羅薩人。著名的旅行家、航海家、探險家。他領導的船隊完成了人類曆中上第一次環球遠航,證明了“地球是圓的”這個事實,證實了海洋占地球大部分麵積。

1496年,麥哲倫開始在國家航海事務廳工作。他因此看到了國家遠征隊的許多秘密航海報告,並學到了很多航海新知識及最新地理學見解。後來,他參加了葡萄牙遠征隊,多次在印度和非洲戰場上衝鋒陷陣,直到1513年在侵略摩洛哥的戰役中,左腿膝部被長矛刺中,傷及神經,終身成了瘸子才被迫撤離前線。但他仍一再堅持要留在軍隊為國效力。雖然麥哲倫一心想盡忠葡王,可是時乖運蹇的他卻總是厄運纏身。腿殘後,他被指派看管繳獲的物品,偏偏有人趁機誣告他監守自盜。對麥哲倫來說,傷痛算不了什麼,最令人難堪的是名譽被玷汙。於是他收集了各種與他無罪而有功的證據,滿懷希望地回國要求國王秉公論斷。雖然最終證明了他的清白無辜,而國王的答複卻叫人失望至極。麥哲倫從沒有過多的奢望,隻要求得到應有的尊嚴和待遇,命運對他卻過於苛刻:八年出生入死的戎馬生涯留給他的除了船長的頭銜和一馬來亞奴仆亨利之外,隻有創傷、痛苦和一隻跛腳。

倘若換了別人,十有八九要怨天尤人,灰心喪氣,甚或幹脆偃旗息鼓,就這樣苟且一生。但是,麥哲倫不甘心被命運操縱,相反,他與生俱來的不屈精神注定了他永遠要跟命運抗爭。少言寡語,我行我素,這就是麥哲倫的個性。他總是默默地思考,暗中決定該做什麼。其實早在從印度回國時,他的心裏就已經藏著一個“秘密”了:從歐洲出發向西繞過美洲抵達最富饒的東方“香料群島”。他的這個念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原來1590年9月,在進攻馬六甲的戰鬥中,麥哲倫冒死救了一個水兵,這個人就是由此成為麥哲倫生死之交的弗蘭西斯科·謝蘭。謝蘭後來到了“香料群島”之一的幹那底島,得到當地酋長的垂青,遂留在島上,安享餘生。他和麥哲倫一直保持通信聯係,他在信中描繪了島上的宜人風景和豐富物產,還說島的東麵是一片汪洋。他寫道:“我在此地發現了一個新世界,它比瓦斯科·達·伽馬發現的地區更大更富。”並表達了他盼望與麥哲倫重逢的殷切心情。正是他的來信啟發了麥哲倫的靈感。

1513年,西班牙人瓦斯戈·努乃茲·巴爾波亞從大西洋穿越巴拿馬海峽登上高山,看到了西麵茫無邊際的大海,稱之為“大南海”。麥哲倫得知這一發現後立即想到:既然謝蘭描述的島嶼位於地球的最東麵,島嶼的東麵又是海洋,而美洲大陸的西麵是“大南海”,那麼或許從西方到達島嶼比從東麵走達·伽馬的路線更為合理。問題在於如何才能找到從大西洋到“大南海”的通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