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0
瓊·克勞馥
——由跳舞走上銀幕之路的影後?
瓊·克勞馥(1907~1977),曾用名比莉·凱森。她獨闖芝加哥以充滿生機的舞步和台風,大嘴巴表現出來的強勁使觀眾耳目一新,參演《跳舞的女兒》獲得巨大成功。主演《欲海情魔》達到表演藝術高峰,當選影後。
十多歲的比莉在學校所遭受的一切沒有可以傾訴的地方。她不敢告訴媽媽,擔心傳到校長耳裏受到更多的折磨,何況她媽媽此時已和霍夫先生住在一起,每當比莉回家的時候,他就要板起臉嚴厲地盤問,故意挑錯兒,或者一言不發地坐在沙發上,那帶有敵意地沉默,令比莉感受到無言的壓力。哈爾呢,根本就不會過問妹妹的事情,他認為女人總是喜歡誇大其辭,女孩更是如此。他可不願在這類小事上傷腦筋。這樣的家還是不回的好,相反,呆在學校,雖然難免皮肉之苦,但畢竟還有自己的一塊小天地——自己的房間。
在這所學校的第四年,生活對比莉似乎有了新轉機。這是她十五、六歲時候的事了。青春期使她有了一種動人的美麗。臉蛋勻稱,呈優美的橢圓形,細長筆直的鼻子和豐滿而略帶倔強的嘴唇,盡管她的肩部較寬而臀部較窄,但她的胸部卻驕傲地聳起,體現出發育期少女迷人的魅力。
有一天,學校裏一個男生走到她麵前,約她去附近跳舞,說他注意她好長時間了,但願能賞臉。比莉聽了心花怒放,很興奮地答應了,隨即又有些後怕地說:“不過,你最好去問問校長。”
使人大感意外的是這位校長居然很幹脆地答應了。或許在校長的心裏這樣認為:如果學校裏富貴人家的男孩子喜歡比莉,那麼,她的存在將會有利於學校的工作。校長既然心裏存了這樣的念頭,比莉的挨打便慢慢地中止了。
比莉以無比興奮的心情期待約會時刻的到來。她的同班女生也為她高興,其中一個女生自告奮勇地送給她一件藍綢衣服,盡管腋下撕開了一點。但比莉很快就使它完美了,她撲了點粉,把褐色的頭發好好地梳理了一番,使自己看上去更加嫵媚動人,然後在那位小夥子讚賞的目光注視下,從容地走下樓梯,嘴角泛著微笑,自信而迷人。
整個夜晚比莉都快樂異常,她不停地跳舞,合著節拍,以前的舞步訓練使她的動作優美而和諧,令人讚歎不已。她意識到大家都注視著她,男生眼裏閃著渴慕的光,女伴則羨慕地甚至略有醋意地觀看她、品評她。無論如何,她要成為該晚的中心人物了。直到舞會結束,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的時候,她的心中還激動不已,久久不能平靜。多麼美妙的夜晚,多麼美妙的青春。比莉心中的快樂要趕上或超過以前到劇場後台學跳舞的時光了。
因為她的美麗,因為她的舞步,也因為校長的恩賜,隨後的日子裏,越來越多的人來邀請她去跳舞了。
現在,比莉可以光明正大地從大門出去而不必擔心被人看見。校長不但不去責難她,反而大開方便之門,甚至還設法從廉價商店買了兩件上衣送給她。媽媽也很高興,看到女兒能夠有這樣的轉機,對比莉也比以前關心得多了。她帶比莉到百貨公司的底層挑選了一件帶格的、繡著玫瑰花蕾、鑲著銀色花邊的波紋綢衣服。比莉很喜歡它,穿上它在一家俱樂部第一次贏得了跳舞比賽的勝利。
比莉開始對自己有了信心,盡管她從沒失去過信心,但通過跳舞及比賽,她的自尊得到了保護。周圍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在不斷的跳舞活動中,她由盲目被動轉入主動,並學會用自己的眼光去評判和挑選舞場及舞伴,由快樂迷醉到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智,要做到這一點對她的年齡來說似乎顯得過早了一些。
從學校畢業以後——如果說那也算畢業的話,比莉覺得她並沒有學到什麼,因為天天等待她的隻是許多勞累的活兒,但她還是得到了畢業證書。然後,她就揣著它到一家小百貨店裏找到了一個賣雜貨的工作,周薪十二美元。除了交出一半付給家裏生活費用,這是那位沉默的和愛挑剔的霍夫先生的主張,剩下的錢可供她用來購買雜貨店優待雇員的廉價衣服,作為她不斷去跳舞的裝飾之用。
比莉總在舞個不停,好像她的生命注定要與之結下不解之緣。一次,她在堪薩斯城學院的體育館舉行的舞會上,結識了一個叫雷·斯特林的男學生。他是個有熱情、有抱負、長得俊俏的白膚金發的青年。他先是驚詫於比莉的美麗奔放,為她熱情、充滿活力的軀體所傾倒,繼而透過這些外在的東西意識到了她身上那股潛在的未為人知的巨大潛力。他不願意比莉就此沉寂下去,埋沒那股潛力,便極力慫恿她去讀書,上大學,以便擴大其知識麵。
比莉似乎一心想討雷的高興。她和他一起閱讀,一起聽音樂,聽從他的勸告改變自己的習俗,諸如濃妝,大聲說話,放肆地笑等,到後來,她幹脆辭去了店員的工作,要去上大學了。
雷是她生活中給她影響極大的一個人。如果說沒有雷,就不會有日後的瓊·克勞馥,恐怕一點也不過份。正是他,使比莉能夠正視自己,正視自己的不足,並鼓足勇氣克服,爭取達到新的台階。
另外一個對比莉影響巨大的人要算女子學院的院長詹姆斯·伍德博士了。
經過比莉的懇求,她的媽媽同意了女兒上大學的願望,不過,附加條件是她必須能維持自己的生活。這樣,比莉就像以前在中學裏一樣,在這所女子學院做上了女侍的工作。這可是個美麗動人的女侍兼女生呢,所以,沒有多久,聞訊而來的附近大學的男生便擁到了這個可愛的、有一雙會跳舞的腳的姑娘周圍。生活似乎與以前沒什麼兩樣,但不久,有一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比莉的心。
一天下午,學院裏最受歡迎的一個女孩子要求她參加本校的大學女生聯誼會。比莉早就盼著這份榮譽,便高興地答應了。誰知這個女孩子這樣來答複她。這個女孩是去請求此次聯誼會的負責人回來捎信的,“嗯……我不知道該怎麼跟你說。是這樣的,比莉,大夥兒知道你在學校做工,所以她們說不能歡迎你。”她說完就飛快地跑開了。比莉聽了,感到一股涼意從腳底生起,直透腦門。她一個人呆呆地站在外邊,直到天黑也沒有覺察。於是,她就決定逃走。她一個人拎了行李直奔火車站。在站台上等車時,伍德博士趕來了。他很嚴肅地看著比莉,隻說了這麼幾句話:
“我從一開始就看出這一點:你不管打算做什麼事,你一定會做好,而且永遠不會認輸,但不要逃跑,讓你的經曆為你作出最公正的裁決。”
比莉聽了十分震驚。這些話她記住了一輩子,而且受益了一輩子。
正是在這些人的鼓勵和幫助下,比莉開始了她個人奮鬥的旅程。獨闖芝加哥,以一部《我們跳舞的女兒》而一越成為著名影星。
相信自己,機遇總會來臨,千萬不要被困難嚇倒,因為天下所有的難題,一定都有一個恰當的答案。好比一把鎖,一定有一把恰當的鑰匙來開啟一樣,隻是要好好尋找才是。費雯·麗
??——火場麵試即而響譽影壇
費雯·麗(1913~1967)生於喜馬拉雅山腳下一個小城中的股票經紀人家裏。她是英國著名的電影演員,不僅外貌美豔動人,而且演技精湛,卓然超群,曾兩次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是舉世公認的好萊塢影後。費雯·麗主演的影片有:《鄉下紳士》、《抬起頭來笑》、《羅密歐與朱麗葉》、《亂世佳人》、《魂斷藍橋》等。
丹麥之行結束後,費雯·麗還曾與奧立佛一起到意大利的威尼斯休假,就在這時,奧立佛接到他好萊塢經紀人邁倫·賽爾茲尼克要求他主演《呼嘯山莊》的邀請,不久,他攜費雯·麗來到好萊塢。奧立佛提出要求費雯·麗能擔任女主角演凱西,但是導演已經預先安排這個角色由曼兒·奧伯朗來演,她飾伊莎拉·林頓一角。好萊塢製片人盡管力邀,但費雯·麗的態度很堅決:“要麼讓我演凱西,要麼就什麼也別演。”
湊巧的是,當時米高梅公司的製片人、奧立佛的經紀人邁倫·賽爾茲尼克的哥哥,大衛·塞爾茲尼克正籌拍根據小說《飄》改編的影片《亂世佳人》。影片其他角色都已選定,男主角白瑞德,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提名克拉克·蓋博來演,並且已經簽訂了合同。但是,惟獨女主角郝思嘉卻尚未找到合適人選。為此,塞爾茲尼克進行了美國電影史上最出色的一次宣傳活動。這個出身電影世家,丈人又是米高梅公司老板梅耶的製片人,靠著深厚的藝術修養和猶太人特有的精明強幹,三年前,就以空前的巨款五萬美元的高價擊敗其他對手,從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契爾手中買下了《飄》的改編權,準備以400萬美元(約合現在的一億美元)拍完此片。
他向全國各階層發出了數百萬份谘詢信件,結果反映之強烈連塞爾茲尼克本人都感到吃驚。據說,當時,每三個美國女人中就有一個人想演郝思嘉,每兩個年輕姑娘中就有一個相信灰姑娘的命運會落到自己頭上。有幸參加試拍的人達1400多人,初選過關的有92人。當然,三十年代是好萊塢的極盛時期,那時候,電影明星享有的威望要遠遠超過任何一位政治活動家。但是,這些人中沒有一個人能使塞爾茲尼克滿意。在好萊塢的大明星中蓓蒂·黛維斯本來很有希望,大約有百分之四十五的複信推薦她,她是好萊塢鼎盛時期的首席女星。但是她卻兩次失去了這個機會。第一次,華納兄弟影業公司請她演郝思嘉時,她因要到英國去而拒絕了。結果,華納兄弟公司沒有得到版權。第二次,華納向塞爾茲尼克提出一筆有利可圖的交易,由華納影片公司付全部酬金的25%給本公司的演員埃洛·弗林和蓓蒂·黛維絲,讓他倆來演白瑞德和郝思嘉,大衛差不多同意了這個辦法,但是黛維斯對弗林相當厭惡,不願與他一起拍戲,所以她又一次拒絕了。米高梅公司的“皇後”諾瑪·希拉這時37歲,私下裏也試過鏡頭,但她的崇拜者們認為她這個專門演浪漫主義人物的明星並不怎麼適合,她也就下決心不再違背這些影迷的意見了。凱瑟琳·赫本因為主演《蘇格蘭的瑪麗》的瑪麗這個角色失敗了,被列入了最不受歡迎的演員名單,這次她也投入了轟動一時的爭奪。但塞爾茲尼克覺得她不招人喜愛,“缺乏魅力,難以讓一個男人追求十年”。還有,寶蓮·高黛也有心問鼎郝思嘉,但她因與卓別林的關係曖昧而被排除了。另外,瓊·芳登、瓊·克勞馥等巨星也參加了角逐。
費雯·麗很早就想演郝思嘉這個角色,1937年2月,在《我們要這樣》舉行首演期間,費雯·麗給所有參加演出的人每人買了一本在美國剛剛出版的《飄》,她當時就已經讀過這本書,她認為女主人公是現代美國文學最真實動人的形象之一。但當她的代理人格利登打聽《飄》的角色請誰來演時,塞爾茲尼克的回答沒有給她留下什麼希望。在橫渡大西洋到美國去的旅途中,郝思嘉這個人物一直縈繞在她的腦際。在輪船上,她又重讀了一遍小說;在飛機上,她對著鏡子反複練習模仿米契爾筆下的女主人公,《飄》的作者,總是用“貓”來形容郝思嘉,費雯·麗就在鏡子前練習“貓笑”、“貓似的饑渴目光”、“利爪姿態的雙手”等表情。到美國後,她又讀了一遍《飄》,她手中的那本書已經被翻爛了,她認為自己就是書中的郝思嘉,下定決心非演郝思嘉不可。
費雯·麗主動地找邁倫毛遂自薦,邁倫一見到費雯·麗,驚奇地喊出了第一句話:“噢,天哪!你就是郝思嘉!”但此時,《亂世佳人》已經開拍了,拍了相當一部分群眾場麵,而郝思嘉還未找到最佳人選。邁倫答應幫忙,要她見機而行。
那一天深夜,費雯·麗戴著一頂黑寬邊帽子,一對灰綠色的大眼睛,描著細細的眼線,穿著腰部打稻的連衣裙,就像19世紀六十年代,郝思嘉那個時代穿著一樣,神態是驚人的沉靜。邁倫慢吞吞地喝完酒,滿懷希望地駕駛著小汽車。這時已經快深夜一點鍾了。海邊刮來寒風,驅趕著低低的雲層,卡維爾的上空輝映著一片熊熊大火的紅光,影片正在拍“火燒亞特蘭大”。在高高搭起的平台上,站著一大群記者、來賓和助手們。大衛·塞爾茲尼克本人也在那裏。他中等個子,微微駝背,頭發卷曲,透過一副厚重的鏡片巡視著這場大火場景。邁倫不慌不忙地把他的女伴帶到大衛跟前,大衛朝自己的弟弟跑了過去,他已等待一個多鍾頭了,那些來賓跟好奇的記者們都疲倦了。邁倫一把抓住大衛的手,用嘶啞的聲音高叫著:“喂,天才,我來給你介紹一位郝思嘉”。
當時正烈火熊熊,微風拂麵,費雯·麗一手扶著邁倫,一手按著怕被風吹落的寬簷帽,仰著頭,使大衛看不清她的麵龐,邁倫朝大衛喊的時候,大衛聞聲注目而望,這時費雯·麗迅速摘下帽子,任大風吹起她飄舞的頭發,場地的火光輝映著她那秀麗而矜持的麵龐,越發嬌豔動人,深遂的眼睛閃射出綠寶石般的光芒,伴以爽朗的銀鈴般的笑聲。黑色的衣衫緊緊裹住窈窕的身軀,令人想起郝思嘉那隻有17英寸的細腰來……大衛被這突然出現的“郝思嘉”吸引住了,而費雯·麗則激動不已,熱淚盈眶,因為,她渴望著創造郝思嘉,現在到了關鍵時刻。
誰也比不上大衛的靈巧、遠見和才幹,在他的事業中充滿了許多浪漫的軼事趣聞,他本人後來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我隻稍看她一眼,就完全明白她是最合適的人選,至少從她的外貌就可以斷定。如果你正在構思郝思嘉的形象,驀地在你麵前站著這個人,她將這個形象活靈活現地變成了現實,再也不用費盡心機去尋找了。很久以來我都不能擺脫這初次見麵所產生的誘惑力。”
實際上,經過這一次,大衛覺得不需要再試片了,然後,他們又到了導演喬治·顧柯那兒。顧柯請費雯·麗朗讀一段台詞。如果不計較她那種英國方言的話(她擔保在兩周內掌握美國南方方言),費雯·麗的朗讀給人一種很有力的內在真誠感,獨具一種絕大多數對手都缺乏的傷感情調,顧柯也體會到了這個女演員的氣質跟米契爾筆下的人物吻合到了什麼程度。他說,費雯·麗正是那種能給人一種“觸了電、著了魔一般的感染力”的美人。對於費雯·麗人選,曾在《羅馬之春》一片中與費雯·麗合作過的英國劇作家萊姆貝爾特說:“這決定於她的獨特氣質——文雅的自製力和感情的爆發力的混合體——這跟米契爾筆下描繪的女主人公非常接近。可有一次費雯·麗卻說:“我在郝思嘉身上怎麼也找不到跟自己相像的地方。在郝思嘉的性格中有一股不知怎麼的倔強勁和拚命勁,依我看,應該從她的內在精神去尋答案。”
一位著各的評論員1939年12月在《好萊塢專欄》中說道:“今年1月我用一整欄篇幅,以激烈、輕蔑的言詞,譴責大衛·塞爾茲尼克製片公司以及大衛,因為他們在這個國家裏竟然挑不出‘郝思嘉’——因此選出了一位英國姑娘。而現在,天啊!我不得不祝賀她和每一個與挑選費雯·麗有關係的人,事實上,她不是在演郝思嘉,而是她本身就是郝思嘉。”
一位“亂世佳人”,一曲“魂斷藍橋”,迷住了近半個世紀的世界觀眾,費雯·麗的藝術成就在英國戲劇史和好萊塢電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她的一生僅追求兩件東西:藝術的完美和愛情的真諦,而這一過程,充滿著奮鬥、追求和拚搏,始終伴隨著苦悶、孤獨和磨難。嘉寶
?——與導演偶遇成為超級明星
葛麗泰·嘉寶(1905~1900)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葛麗泰·嘉寶是世界影壇的超級明星,在銀幕上成功地塑造了各色各樣的多情女人,在好萊塢紅極一時。她一生拍片二十四部,有不少已成為世界名片,如《肉與魔》、《愛情》、《吻》、《征服》、《茶花女》等。被譽為“好萊塢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女性”。
嘉寶14歲時,五月的一天,她父親重病到一所公立診所就醫,他們排隊候診,好容易挨到窗口,裏麵的人要她父親脫掉帽子,並問了近百個問題,其意向她暗示,醫院主要關心的是否有能力付款。在整個詢問過程中,葛麗泰感到她父親幾乎要死在她身邊,也確實在幾天以後,他就與世長辭了。一個很了解嘉寶的朋友說,醫院的這件事可能就是她憤世嫉俗態度的最早起因。
因為家境的貧寒和生活的艱辛,葛麗泰15歲時就開始賺錢養家。最初是放學後到小巷裏一家理發店打下手。1920年7月26日起,開始在一家百貨公司的女帽部當學徒,每周工作六天,周薪35美元,在當時,對一個女售貨員來說,這樣的工資就相當不錯了。
嘉寶讀書並不很用功,她感興趣的是舞台和電影,但因為沒錢買票看戲,她就經常站在劇院的後門,聽劇中人物的台詞。但電影當時還是無聲影片,票價便宜,所以她看得更多的是電影。她特別愛看瑪麗·璧克馥的表演,她主演的《可憐的小闊姑娘》嘉寶至少看過2次,反複領悟其演技。當她知道瑪麗這樣一個24歲的少婦竟能扮演一個年僅11歲的小姑娘,這使葛麗泰想了很久,她總是想,作為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為什麼就不能像璧克馥那樣在銀幕上表演得那麼好呢!她真渴望能在銀幕上露一麵。此後,葛麗泰曾和她的一位好友伊麗莎白試圖步行到郊外利丁島上的一家製片公司尋找拍片的機會,但卻因一場暴風雪而告失敗。嘉寶幼小的心靈裏已經埋下了電影的種子,但當時沒人能夠為她指引影星事業應該如何開始。
1922年,瑞典著名喜劇導演埃裏克拍攝的影片《流浪漢彼得》裏需要一位女演員,一時很難物色到,埃裏克很著急。
一天,他漫步街頭,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忽然發現了站在一個櫥窗前的嘉寶,埃裏克被她的風采吸引住了。隻見她朱唇微啟,兩眼迷股,額頭舒展,柔發蓬鬆,渾身具有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懾人魂魄的特殊力量。
當嘉寶發現有人注視她時,不客氣地瞥了埃裏克一眼,那眼神似乎在說:“討厭,別在這幹擾我。”她這一瞥使埃裏克立刻做出了決定,就選她!
嘉寶就這樣正式走上熒幕。《流浪漢彼得》公演後,輿論界認為“她可能成為明星”。埃裏克又推薦嘉寶到瑞典皇家戲劇學院學習。在這裏,著名導演斯蒂勒特別賞識她,他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向其他導演詢問她的學習情況。有時,他一個人留下來,認真地觀察嘉寶的表演,加以指導。嘉寶學習很用功,表演水平迅速提高。
1923年春,斯蒂勒讓嘉寶主演自己執導的《古斯塔·柏林傳奇》,她在影片中扮演伯爵夫人。斯蒂勒對嘉寶要求很嚴格,堅決讓她按照他的意誌去塑造人物。影片公映後,反應相當好,嘉寶頓時譽滿歐洲。後來,嘉寶又在好萊塢度過了十六年的藝術生涯,主演了《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征服》等多部精典影片,成為令人矚目的傳奇人物。正是埃裏克慧眼識英雄和斯蒂勒的精心培養,才使葛麗泰·嘉寶脫穎而出,成為舉世聞名的超級明星。
縱觀嘉寶日後所拍影片,直覺在她的表演中占著主導地位,她每拍一場戲,“幾乎不加以任何指導,她隻要一走上拍攝現場,就已捕捉到所扮演的人物,並且能無完完全全地變成了那個人”。她在戲劇學院所受的教育進一步鍛煉了她的直覺,使她能夠在銀幕上取得極為傑出的效果。馬克·威爾伯格
——由入獄而成為明星
馬克·威爾伯格,1971年出生地馬薩諸塞州多爾切斯特。馬克·威爾伯格還不是一顆巨星,他剛剛開始在大片中掛頭牌,偶爾出現在一些上等雜誌的封麵上。他十分罕見地引起了同行們的廣泛嫉妒,隻因他擁有同行們想要,但又沒有的神話,他是罪犯、說唱歌手、內衣模特。
在馬薩諸塞州多爾切斯特一個無人問津的街區裏,隻出過三種人——流氓、窮光蛋和說唱歌手。馬克自然不能幸免,他的生活是從當一個窮光蛋開始的。母親是護士兼銀行出納,父親是卡車司機,馬克是家中的第九個孩子。在搬進好萊塢的豪宅之前,馬克大部分時間都是和他的五位哥哥擠著睡在一個房間裏。
馬克11歲時,父母離異,他一邊從父親那裏繼承了一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的思維,一邊開始了無法無天的少年時代。像街區裏的其他孩子一樣,馬克·威爾伯格成了一個流氓。他和其他流氓整天鬼混在一起,每天的生活就是朝著高速公路上飛馳的汽車扔石頭,翻車和跳下車來追打他們的司機是他們這種乏味工種的調劑品。隨著年齡的增長,馬克成長為一個大流氓。
馬克16歲輟學,和一群臭味相投者合夥幹起了倒賣賊贓兼零售毒品的勾當,他們手頭的零用錢遠比高尚社區的同齡人要多得多。1988年的一個晚上,這群流氓乘著大麻和搖頭丸的餘勁襲擊了一名越南男子,馬克後因重傷了那人的頭部,被判入獄52天。他的流氓生涯也因此意外地找到了一個理想的歸宿。那年,他21歲。
出獄那天,媽媽在監獄外邊等了4個小時,以確保他從監獄直接回家。馬克平安到家後,加入了哥哥唐尼的“街區新少年”樂隊。樂隊成員都是來自同一街區且背景相似的窮光蛋,馬克·威爾伯格開始學習用音樂這一較為文明的方式來抒發自己心底裏的那種流氓無產者的憤世嫉俗,他成了一名說唱歌手。流行音樂把這位身無所長的孩子送進了主流社會,很快,馬克·威爾伯格成立了自己的說唱樂隊——“馬基·馬克和時尚一族”,成績斐然,特別是1992年的單曲“美好感覺”曾經大熱了好一陣子。
一次,馬克的樂隊以不斷地脫掉褲子露出內褲的奇特構思完成了自己的MTV。由此被卡爾文·克萊恩看上,成為這個精品內衣品牌的專職模特。1993年,馬克的巨幅照片出現一在美國和歐洲各地。照片上的他,臉上帶著一種貌似清純的尷尬的笑,身上隻穿著一條內褲。此時,他已經是個名人了。盡管馬克·威爾伯格在樂隊的全盛時期也嚐試性地參演過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替身》,但無疑是這張廣告照片把他引入了電影圈。
1994年,丹尼·德維托籌拍《文藝複興》一片,他看了卡爾文·克萊恩的廣告之後,立即把劇本給了馬克,並讓他來試鏡。馬克·威爾伯格來了,但是他根本沒看劇本,一心隻想見見自己的偶像丹尼·德維托。試鏡時,他借口離開了幾分鍾,慌忙背下了幾頁台詞,不想竟得到了這個角色。馬克一直聲稱自己成為演員純屬意外,但他又說:“我一直以來都在不斷地麵對法官,麵對律師,麵對我母親,所以我想我會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