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
德英海戰
德國“U-47”號潛艇於1939年10月13日夜突破柯克海峽的設防,駛入英國海軍基地——斯卡帕灣,用魚雷擊沉錨泊在該灣內的英國戰列艦“皇家橡樹”號。
斯卡帖灣位於蘇格蘭東北部的奧克尼群島,是英國海軍的主要基地之一。它東通北海,西接大西洋,在軍事上具有重要地位。英國海軍對斯卡帕灣的防禦相當嚴密。通向斯卡帕灣有7個入口,其中6個設有防潛網和水雷幕。第7個入口——柯克海峽,雖未布設防潛網障,但這裏水道狹窄,旋流湍急,水下礁石密布,構成大然屏障。
而且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人就在柯克海峽鑿沉了3艘舊船進行封鎖。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海軍的許多重型軍艦如戰列艦“納爾遜”號、“羅德尼”號和“皇家橡樹”號,戰列巡洋艦“胡德”號、“聲望”號和“反擊”號,以及許多艘巡洋艦和驅逐艦均以斯卡帕灣為泊地。經過德潛艇和飛機對奧克尼群島的反複偵察,德國海軍潛艇司令鄧尼茨海軍上將決定派“U-47”號潛艇冒險潛入斯卡帕灣,對英艦實施突襲。
1939年10月8日10時,“U-47”號潛艇從基爾出發,通過基爾運河駛入北海,然後向西北方向駛去。12日淩晨,開始潛航,向奧克尼群島接近。13日4時至16時,“U-47”號潛艇一直在水下航行,數次潛坐在奧克尼群島附近的海底,使艇員能夠充分地休息,並設法觀察預定突破水域的實際情況。19時15分,“U-47”號潛艇浮出水麵,艇長決定開始突入,遂指揮潛艇向柯克海峽駛去。14日0時27分,“U-47”號潛艇平安地突入了斯卡帕灣,然後,向海灣西南角的艦隊主要錨地駛去。這時,能見度很好,普裏恩能清楚地分辨出泊地西南邊緣上的弗洛塔島、法拉島和卡拉島。但航行了一段時間後,普裏恩發現該錨地沒有一艘艦艇停泊。
原來,當“U-47”號潛艇潛坐海底時,斯卡帕灣內的英艦駐泊情況發生了變化。據德軍截至10月12日的空中照相偵察報告,斯卡帕灣的主要錨地泊有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10艘、其他大型軍艦5艘和小型艦艇多艘。可是,就在12日這天,上述軍艦大多起航,穿過小舍海峽駛向大海,而普裏恩對此一無所知。
“U-47”號潛艇在主要錨地撲空,當即折返,向東駛去。14日0時55分,普裏恩發現左前方泊有兩艘大型軍艦,在靠近海岸處還有多艘驅逐艦。“U-47”號潛艇向左急轉,取340度航向,向明林島海岸的方向駛去。當距離最近一艘軍艦約2300米時,普裏恩辨認出它就是“皇家橡樹”號戰列艦。另一艘是“柏伽索斯”號水上飛機母艦,而普裏恩當時將它誤認為“反擊”號戰列巡洋艦。0時58分,潛艇占領發射降位,並發射3條魚雷,其中2條瞄準“皇家橡樹”號,1條對準“柏伽索斯”號。1時02分,1條魚雷擊中“皇家橡樹”號,其餘2條未中目標。“U-47”號潛艇進行第一次魚雷攻擊後轉身向南航行,很快駛近斯克經海峽的出口,準備撤離。
英國人認為斯卡帕灣的反潛防禦十分嚴密,不會遭到潛艇的襲擊。因此,當“皇家橡樹”號中雷爆炸時,他們許多人誤以為是軍艦內部事故所致,有的則認為是遭到了空襲。基地司令部立刻發出空襲警報,艦艇進入防空戰鬥部署,而未采取反潛措施。鑒於這種情況,普裏思索性指揮潛艇返回該地,以便再次進行魚雷攻擊。
1時18分,“U-47”號潛艇重裝魚雷完畢;1時22分,在12鏈的距離上對“皇家橡樹”號進行第二次魚雷攻擊。1時25分,魚雷擊中目標,引起劇烈爆炸。30分鍾後,“皇家橡樹”號沉沒。該艦有833名宮兵葬身海底。1時28分,“U-47”號潛艇全速向柯克海峽駛去;2時15分,安全駛離斯卡帕灣;10月17日,返回德國,駛進威廉港。
“阿爾特馬克”號事件
在1939年12月13日拉普拉塔河口海戰之前,德國海軍補給艦“阿爾特馬克”號專門負責對在海上實施襲擊戰的“施佩伯爵”號袖珍戰列艦進行補給,同時它又是一艘俘虜收容船。截至拉普拉塔河口海戰時,“阿爾特馬克”號已收容和監禁著“施佩伯爵”號俘虜的300餘名英國船員。
為此,英國竭力設法搜捕“阿爾特馬克”號。但是,這艘補給艦在南大西洋成功地隱蔽達兩個月之久。當它確信英國艦隊在海上的搜索已經結束,才試圖趁機返回德國。由於當時海上的氣象條件對德艦行動有利,“阿爾特馬克”號直到1940年2月14日駛入挪威領海後才被英艦發現。
1940年2月16日,由菲利普·維安海軍上校指揮的一支英國驅逐艦分艦隊在挪威約星峽灣攔截了“阿爾特馬克”號。隨後,維安派出2艘驅逐艦駛近“阿爾特馬克”號,並組織一支登船隊隨艦前往檢查。就在此時,挪威海軍的2艘炮艇迎上英艦,並告訴維安:“阿爾特馬克”號已經過檢查,它不是一艘武裝船,而且業已獲準通過挪威領海前往德國。於是,英國驅逐艦隻好撤回待命。
不久,丘吉爾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維安派人登上“阿爾特馬克”號進行檢查,而且指示說,必要時可使用武力進行自衛。挪威當局繼續為德方辯解,而“阿爾特馬克”號則對英艦的檢查要求置之不理,繼續航行,並企圖撞擊“哥薩克”號。英艦采取了果斷行動,迅速靠上德艦,並令登船隊出擊。經過一場激烈的肉搏戰,“阿爾特馬克”號的艦員終於投降。經檢查,在船上監禁著303名英國俘虜,該船裝有兩門多聯裝高射炮和4挺機槍。於是,“阿爾特馬克”號被俘虜,全部英國俘虜得到解救。
起初,“阿爾特馬克”號由於打著海軍輔助船的特別旗號而向挪威申請豁免權,它實際上並沒有受到檢查。英國認為,“阿爾特馬克”號是參戰歸來,而且艦上又載有俘虜,挪威應該堅持行使其中立的權利。然而,挪威卻處於一種進退兩難的處境,它不敢得罪交戰的任何一方。事情發生後,挪威向英國政府提出了“強烈抗議”,理由是英國驅逐艦的行動侵犯了挪威的中立。這實際上是作給德國人看的,其目的無非是希望以此來避開德國的責難。
卑爾根登陸戰
參加挪威登陸戰役的德軍第3大隊,在施穆恩特海軍少將的指揮下,1940年全月9日淩晨駛抵挪威的卑爾根,準備實施登陸。9日拂曉前,德軍輕巡洋艦“科隆”號和“柯尼斯堡”號以及火炮訓練艦“牛虻”號,協同驅逐艦和魚雷艇等艦艇開始突擊。在德艦向卑爾根港突入時,港內一艘挪威魚雷艇對德驅逐艦實施了魚雷攻擊,德艦被擊傷。
與此同時,港內的挪威岸地也連連開炮轟擊德艦。“柯尼斯堡”號和“牛虻”號遭受損傷。但德登陸部隊在轟炸機和艦艇的支援下仍在卑爾根實施了登陸。9日上午。卑爾根被德軍攻占。“科隆”號在部隊上岸後,駛返德國港口,僅留“柯尼斯堡”號及其他一些艦艇對已上岸的部隊繼續進行支援。
同一天,英國本土艦隊司令福布斯海軍上將率領本土艦隊主力駛至卑爾根西南約100海裏處。隨後,福布斯指派萊頓海軍中將率領5艘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前去對卑爾根實施襲擊。但是,英艦在前往卑爾根的航途中,遭到德國空軍47架“容克爾”88式和41架“亨克爾”111式轟炸機的猛烈攻擊,1艘驅逐艦被炸沉,“格拉斯哥”號和“南安普敦”號巡洋艦被靠近彈炸傷,本土艦隊主力編隊中的“羅德尼”號戰列艦和“德文郡”號巡洋艦也遭受輕傷。4架德國“容克爾”88式轟炸機被擊落。由於遭到德機的攻擊,萊頓海軍中將便率部撤離,放棄了對卑爾根的襲擊。
4月10日7時30分,英國航空母艦編隊從奧克尼群島海區派出15架“大鷗”式俯衝轟炸機飛臨卑爾根港,對德艦進行轟炸。“柯尼斯堡”號巡洋艦中部中彈,引起大火,火勢蔓延至彈藥艙,發生爆炸,遂於是日午前沉沒。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型軍艦第一次因遭空中轟炸而沉沒。
納爾維克登陸戰
參加挪威登陸戰役的德軍第1大隊在邦特海軍準將的指揮下,於1940年4月9日淩晨駛抵挪威北部重要港口納爾維克,準備實施登陸。德軍登陸隊由海軍陸戰隊和山地步兵共約2000人組成,分乘10艘新式驅逐艦渡,由戰列艦“格奈森瑙”號和“沙恩霍斯特”號掩護。納爾維克沒有任何防禦設施,整個防禦僅靠為數極少的海軍兵力來承擔,其中包括2艘岸防裝甲艦“諾格”號和“艾茲沃爾德”號、2艘護衛艦和2艘潛艇。
4月9日晨,德驅逐艦由佛斯特海峽進入奧弗特峽灣時,遇到2艘挪威護衛艦。但這2艘護衛艦未進行抵抗。德驅逐艦繼續向納爾維克港駛進時,遭到挪威岸防裝甲艦“文茲沃爾德”號的阻攔。邦特海軍準將一麵命令驅逐艦繼續前進,一麵派出聯絡官對挪威艦勸降,但遭“艾茲沃爾德”號艦長的嚴詞拒絕。當這艘挪威軍艦企圖進行抵抗時,被德驅逐艦發射的一條魚雷擊中彈藥艙而沉沒。
這時,停在納爾維克碼頭的另一艘岸防裝甲艦“諾格”號發現德艦迫近港區後,開炮迎擊,2艘德國驅逐艦被擊傷。接著,一艘德艦發射兩條魚雷,擊沉了“諾格”號。挪威的2艘岸防裝甲艦被擊沉後,德軍再未遇到任何抵抗。納爾維克的衛戍司令原是吉斯林的走卒,一槍未發即將納爾維克全部守軍交給德軍。納爾維克遂被占領。
納爾維克海戰德軍10艘驅逐艦,由司令官邦特海軍準將指揮在戰列艦“格奈森瑙”號和“沙恩霍斯特”號的全麵支援下,於1940年4月9日淩晨在挪威北部港口納爾維克將所載運的2000名登陸部隊遣送上陸。當天上午,德軍就占領了納爾維克。隨後,德英雙方艦艇先後於4月10日和13日在納爾維克附近進行兩次海戰,第一次納爾維克海戰在德軍於1940年4月9日入侵挪威之前,英國海軍派出4艘驅逐艦在納爾維克的入口處布雷,至4月8日已布完一個雷陣。為這4艘布雷艦艇擔任掩護任務的是由沃伯頓·李海軍上校指揮的英國海軍第2驅逐艦大隊。該大隊由“勇敢”號、“獵人”號、“哈沃克”號、“霍特斯珀”號和“敵愾”號等5艘驅逐艦組成。英國海軍部深知納爾維克港的重要性,準備對其盡快采取行動。
得知英艦布雷完畢後,英國海軍部便命令沃伯頓·李率驅逐艦大隊前往納爾維克,去擊沉或俘獲一艘已駛入納爾維克港的德國驅逐艦,並酌情派部隊上陸以奪取該地。沃伯頓·李以英勇果斷馳名於皇家海軍,在調回本土艦隊任職之前,他一直在地中海指揮第2驅逐艦大隊作戰。此時,他當機立斷,複電海軍部:“擬於10日淩晨殺進納爾維克”。
4月9日夜間,納爾維克地區濃霧彌漫,風雪交加,視距不到400米。沃伯頓·李海軍上校乘坐的“勇敢”號驅逐艦,在“獵人”號、“哈沃克”號、“霍特斯珀”號和“敵愾”號驅逐艦的隨同下,於4月9日深夜駛入奧弗特峽灣。接近納爾維克港後,“霍特斯珀”號和“敵愾”號同敵艦交火,而另外3艘驅逐艦衝入港內。在港內,英艦發現的不是1艘德艦,而是5艘驅逐艦和數艘商船。原來德軍共有10艘驅逐艘,為了防範不測,邦特海軍準將令其分散駐泊在3個地方;5艘留在納爾維克港內,3艘進駐北麵的赫簡斯峽灣,2艘駛進巴蘭根峽灣。
在向納爾維克港的突擊中,“勇敢”號發現了停在最外麵的德軍旗艦“威廉·海德坎姆”號驅逐艦,並向它發射3條魚雷;接著,又向港口設施發射4條魚雷,然後退出戰鬥。在此期間,“勇敢”號的120毫米火炮擊中了“威廉·海德坎姆”號的艦橋,邦特海軍準將當即喪命。“威廉·海德坎姆”號因傷勢過重而沉沒。此時,“獵人”號和“哈沃克”號也相繼發起攻擊。德國驅逐艦“勒德爾”號被炮火擊中,爆炸沉沒。“施米特”號驅逐艦中兩條魚雷,為了避免沉沒,向岸邊搶灘。德軍被突如其來的襲擊打得暈頭轉向,僅以零亂的還擊進行倉促應戰。英艦在煙幕的掩護下,順利地撤至港外,隨後,沃伯頓·李海軍上校在首戰告捷的鼓舞下,帶領5艘驅逐艦再次衝入港內,發起第2次攻擊。他們擊沉了兩艘德國商船,接著,一鼓作氣又發起第3次攻擊。這時,納爾維克的陸地上,一片火海;港內數艘商船相繼沉沒。可是當英艦準備撤出戰鬥時,退路已被切斷。沃伯頓·李發現3艘德國驅逐艦從北麵的赫簡斯峽灣徑直向他駛來。當雙方相距19萬碼時,沃伯頓·李首先向德艦開火。然後,英艦調轉船頭,邊打邊撤。當英艦駛至巴蘭根峽灣時,遭到2艘德國驅逐艦的伏擊。刹那間,形勢急轉直下,英艦處於德艦的兩麵夾擊之中。
德艦“蒂勒”號迎擊“勇敢”號。不久,“勇敢”號的艦橋和艦首被炮彈擊中,沃伯頓·李海軍上校當即犧牲。數分鍾後,“勇敢”號沉沒。“蒂勒”號轉而向左,瞄準“獵人”號驅逐艦一連發射數條魚雷,將“獵人”號擊沉。“霍特斯珀”號和“敵愾”號均被擊傷,但它們還是和“哈沃克”號一起撤至公海。德艦未進行追擊。
第一次納爾維克海戰3天之後,即4月13日,英國強大的增援部隊趕到。這一天,納爾維克地區細雨濛濛,視距不到6海裏。“厭戰”號戰列艦在9艘驅逐艦後麵跟進,去襲擊納爾維克地區的德國驅逐艦。在英艦來襲之前,德方已派出“庫納”號和“克勒納”號驅逐艦在奧弗特峽灣的入口處進行巡邏。英國的前導艦“伊卡洛斯”號首先發現德艦“庫納”號,並迅速開炮射擊。接著,後續的某艦也猛烈開炮射擊。“庫納”號一麵發出警報,一麵向東撤退。不久,便自沉於北麵的赫簡斯峽灣。
英艦小心翼翼地繼續向灣內駛去。此時,德艦“克勒納”號隱蔽在岩石後而,企圖出其不意空襲前來的英艦。可是,“克勒納”號被“厭戰”號戰列艦的水上飛機發現。英驅逐艦接到水上飛機的報告後,向“克勒納”號連續發射5條魚雷;與此同時,“厭戰”號戰列艦也以380毫米火炮進行轟擊。“克勒納”號多處中彈,引起大火,艦長隻好下令棄艦。
此後不久,德國的“阿尼姆”號、“呂德曼”號和“岑克爾”號驅逐艦在德軍第4驅逐艦大隊司令貝伊海軍上校的率領下向英艦發起反擊。英戰列艦“厭戰”號急忙調轉炮口對著衝上來的德艦射擊,英驅逐艦也極力攔擊。雙方激戰一個半小時後,貝伊海軍上校下令向倫巴克斯峽灣撤退。倫巴克斯峽灣長9公裏,是一條死胡同。德驅逐艦鑽進以後,就如甕中之鱉,無法脫身。在英艦尾隨追擊的情況下,德艦隻好自行鑿沉。其餘幾艘德艦,均被英艦擊沉,在第二次納爾維克海戰中,德軍在前幾天所幸存下來的8艘驅逐艦無一漏網,全部被擊沉或自行鑿沉,而英艦無一損失。
德軍入侵挪威和丹麥
挪威和丹麥位於北歐,對於英、法和德國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德國若占領了挪威和丹麥,就可打破英、法對德國海軍的封鎖,使德國艦艇能夠暢通無阻地進入北海和大西洋;而且德國一旦在挪威西海岸建立起海、空軍基地,它就能限製英國海軍的活動,從北麵威脅英國。此外,德國每年從瑞典進口的鐵礦石,在冬季主要是通過挪威北部港口納爾維克運出,然後沿挪威海岸運往德國。為此,希特勒決定將於適當時機對挪威和丹麥采取軍事行動。英、法唯恐德國占領丹麥和挪威,危及本國安全,也在準備采取軍事行動。但當英、法還未來得及動手時,希特勒便先發製人,侵占了挪威和丹麥。
1940年3月1日,希特勒簽發了代號為“威悉河演習”。的作戰命令。
入侵計劃的要點是:以陸軍采取突襲方式,越過丹、德邊境占領丹麥;同時以登陸兵和空降兵奪取挪威的重要港口和機場,而後向內地發動進攻,占領挪威全境,以航空兵對付英、法海軍,力求避免海上大規模的交戰。3月16日,希特勒在軍事會議上決定挪威登陸戰役將於4月9日5時15分發起。4月1日前,德軍在挪威和丹麥登陸的準備工作已全部完成。至4月2日,希特勒已調動了7個加強步兵師和1個摩托化軍,約計14萬人,1300架飛機和23艘艦艇。希特勒任命法根霍斯特將軍為遠征軍總司令。
德國海軍將其整個水麵艦艇部隊和大部分潛艇投入了挪威登陸戰役。具體部署是:
第1大隊前往納爾維克,由邦特海軍準將指揮。編有10艘驅逐艦和部隊2000人。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和“石奈森瑙”號為其擔任掩護。
第2大隊前往特隆赫姆,由海耶海軍上校指揮。編有“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4艘驅逐艦和部隊1700人。補給船隊由1艘油船和3艘貨船組成。
第3大隊前往卑爾根,由施穆恩特海軍少將指揮。編有輕巡洋艦“科隆”號和“柯尼斯堡”號、火炮訓練艦“牛虹”號、2艘魚雷艇、1艘摩托魚雷艇供應船、5艘摩托魚雷艇和2艘輔助部隻以及部隊900人。補給船隊由1艘小型運兵船和3艘貨船組成。
第4大隊前往克裏斯蒂安桑和阿倫達爾,由裏夫海軍上校指揮。編有“卡爾斯魯厄”號輕巡洋艦、3艘魚雷艇、1艘摩托魚雷艇供應船、7艘摩托魚雷艇和4艘貨船,以及部隊1400人。
第5大隊前往奧斯陸,由庫默茲海軍少將指揮。編有袖珍戰列艦“呂佐夫”號、重巡洋艦“布呂歇爾”號、輕巡洋艦“埃姆登”號、3艘魚雷艇、8艘摩托掃雷艇和2艘捕鯨船,以及部隊2000人。
第6大隊前往埃格鬆,由托馬海軍中校指揮。編有4艘掃雷艦。
第7大隊前往丹麥的尼堡和科爾塞,由克萊坎普海軍上校指揮。編有l艘老式戰列艦“石勒蘇蓋格·荷爾斯泰因”號、3艘試驗船、2艘運輸艦、2艘拖船和6艘拖網漁船。
第8大隊前往哥本哈根,由施羅德海軍中校指揮。編有1艘布雷艦、1艘破冰船和2艘巡邏艇,以及部隊1000人。
第9大隊前往米德爾法特和貝耳特布甲奇,由萊斯內爾海軍上校指揮。編有1艘輪船、3艘掃雷艦、2艘摩托掃雷艇、2艘巡邏艇、1艘獵潛艇和2艘海軍拖船。
第10大隊前往埃斯堡和誥爾比,由魯格海軍準將指揮。編有1艘指揮艦、4艘掃雷艦、8艘大型拖網漁船和8艘摩托掃雷艇。
第11大隊前往丹麥利姆峽灣的蒂博倫,由貝格爾海軍中校指揮。編有6艘掃雷艦、1艘供應船和8艘摩托掃雷艇。
此外,德國海軍還派出8組潛艇參戰。
1940年3月末,德軍在各上船點集結了運輸船隻,並分別向英國的斯卡帕灣基地和挪威近海派出潛艇;航空兵也開始向德國北部各機場集中。4月3日,運輸船隊中的慢速船隻,首先向挪威北部港口出發,它們載運著武器裝備和技術兵器。4月6日夜,戰鬥艦艇由威廉港出海,開往納爾維克和特隆赫姆;從波羅的海各港口出動的軍艦及運輸船隻,則向挪威南部港口進發。4月8日,一艘德國驅逐艦同英國“螢火蟲”號驅逐艦發生遭遇戰,由此開始了挪威之戰。
4月9日5時15分,德軍開始入侵丹麥。滿載登陸部隊的運輸艦在飛機的掩護下駛進丹麥港口,有1000名登陸兵在哥本哈根登陸。德軍登陸後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迅速占領了丹麥兵營。與此同時,德軍裝甲部隊越過了日德蘭半島的丹麥防線,傘兵部隊迅速占領了哥本哈根及其他戰略要地的機場。9日6時,丹麥接受了德國提出的最後通牒,丹麥國王命令部隊停止抵抗,並宣布投降。
4月9日晨,德軍在入侵丹麥的同時,分別在挪威的奧斯陸、克裏斯蒂安桑、埃洛鬆、斯塔萬格、豪格鬆、卑爾根,特隆赫姆和納爾維克等8處實施登陸,在大多數地方,德軍沒有遇到抵抗,或遇到輕微抵抗。隻是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德軍遇到了挪威軍隊的頑強抵抗,遭受嚴重挫折。挪威的海岸炮向德艦突然開火,一舉擊沉“布呂歇爾”號巡洋艦。後來,在空降部隊的配合下,德軍登陸部隊攻取了奧斯陸。挪威國王將政府遷到奧斯陸以北100英裏處的哈馬爾。至9日晚,德軍已全部取所有進攻目標。
英、法軍隊登陸與撤退為了抗擊德軍入侵,英、法向挪威派出了遠征軍,準備同時在納爾維克和特隆赫姆兩地實措施登陸。由此,德、英雙方在海上和陸上進行了多次激戰。4月15日,英、法聯軍在特隆赫姆以北100英裏的納姆索斯實施了登陸;3天之後,又在姆隆赫特以南100英裏處的翁達爾斯內斯實施登陸,企圖從陸上進行南北包抄,奪取特隆赫姆。但是,在德軍航空兵的猛烈襲擊下,英、法聯軍不僅不能前進,而且無法堅守納姆索斯和翁達爾斯內斯兩個登陸場。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英、法軍隊隻好在4月末和5月初撤出挪威中部戰場,從而使德軍占領了挪威的整個南部和中部地區。
前往納爾維克登陸的英、法軍隊,由於行動遲緩,最初隻攻占了納爾維克以北的哈爾斯塔。後來,根據盟軍在西線的潰敗形勢,英國參謀長委員會向納爾維克地區的英國部隊發出指令:奪取城市,摧毀軍事設施,然後撤退。5月27日,英、法軍隊成功地渡過羅姆巴克斯峽灣;5月28日,攻下了納爾維克。隨後不久,英國的3支運輸船隊載著24萬陸戰人員和大量的裝備與補給品,撤離納爾維克;至6月8日全部撤離完畢。挪威國王和政府官員也同時離開挪威。挪威殘餘部隊,於6月10日投降。至此,挪威戰役結束。在德軍入侵挪威的過程中,德、英之間和德、挪之間在海上曾發生過多次戰鬥。
在挪威戰役中,德軍共傷亡5700人,損失巡洋艦8艘、驅逐艦10艘、潛艇4艘、炮艇1艘和小型船隻10艘,另有2艘戰列艦遭受重創;英、法和挪威的軍隊共傷亡5296人,英軍損失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1艘、防空巡洋艦1艘、驅逐艦7艘、潛艇4艘,法國和波蘭各損失驅逐艦1艘。
襲擊塔蘭托
英國海軍地中海艦隊使用航母艦載航空兵,於1940年11月11日,對意大利海軍基地塔蘭托進行一次突然襲擊。塔蘭托位於意大利長靴狀半島的跟部,是意海軍最重要的一個基地。這裏自然條件優越,港灣三麵為陸岸環抱,水域寬闊,有內外兩個港區。港灣設施較完善,擁有為各種艦艇服務所需要的設備,可供各種軍艦停泊。塔蘭托基地集中了意海軍的主要艦艇部隊,開戰時,常駐有戰列艦4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5艘、驅逐艦16艘、潛艇21艘、護衛艦4艘、高速魚雷艇8艘,以及其他海軍艦艇多艘。意海軍依托該基地,掌握著地中海中部海域的製海權。海軍兵力在岸基航空兵的支援下,可破壞英國在地中海的海上交通線,並對英地中海艦隊構成嚴重威脅。
為此,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前任英地中海艦隊司令龐德海軍上將就曾提出使用海軍航空兵襲擊塔蘭托的設想。在安德魯·坎寧安海軍上將接任地中海艦隊司令一職之後,根據戰局發展的需要,便製定了對塔蘭托進行襲擊的周詳計劃。襲擊時間原定於1940年10月21日,後因發現諾蘭托有攔阻氣球和防雷同,加上“鷹”號航空母艦因事故不能參戰,就改為11月11日夜,利用月夜實施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