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一部隊的編成與任務區分參加北非登陸戰役的登陸兵力共約107萬人,分別編入西部、中部和東部3支海軍特混艦隊。

西部海軍特混艦隊,即美國第34特混艦隊,將直接從美國本土遣送35萬人,抵達法屬摩洛哥西海岸之麥赫迪亞至薩菲一線實施突擊上陸,主要目標是攻占卡薩布蘭卡。特混艦隊指揮是美海軍少將休伊特,登陸兵則由美陸軍少將巴頓指揮。艦艇兵力有戰列艦“馬薩諸塞”號、“得克薩斯”號,航空母艦“突擊者”號,護航航空母艦“桑加蒙”號、“切南戈”號、“蘇萬尼”號、“桑提”號,重巡洋艦“威奇塔”號、“塔斯卡盧薩”號、“奧古斯塔”號,輕巡洋艦“薩凡納”號、“布魯克林”號、“克利夫蘭”號、“費城”號,驅逐艦38艘,潛艇4艘,部隊輸送艦船23艘,補給艦8艘,油船5艘。登陸兵是美裝甲第2師、美步兵第8師、美步兵第9師,共34萬餘人、54輛中型坦克、198輛輕型坦克。

上述艦船分別編入掩護艦群和南路、中路、北路3個突擊艦群。掩護艦群編有戰列艦1艘、重巡洋艦2艘、驅逐艦4艘和油船1艘。南路突擊艦群負責輸送和保障登陸兵從薩菲方向登陸,下轄登陸兵6423名,配有輕、中型坦克各54輛,編為火力支援大隊,突擊輸送大隊,掩護、護航大隊和航空火力支援大隊。

中路突擊艦群負責輸送和保障登陸兵從費達拉方向實施突擊登陸,下轄登陸兵18萬名,配有輕型坦克79輛,編為火力支援大隊,突擊輸送大隊,掩護護航大隊,掃雪大隊,航空火力支援大隊和特種任務隊。

北路突擊艦群負責輸送、保障登陸兵從麥赫迪亞方向登陸,下轄登陸兵9099名,配有輕型坦克65輛,編為火力支援大隊,突擊輸送大隊,掩護護航大隊,航空火力支援大隊和特種任務隊。

中部海軍特混艦隊,將在英海軍的支援下,從英國本土遣送39萬美軍抵達地中海的奧蘭地區,實施登陸作戰。特混艦隊指揮官是英海軍少將特魯布裏奇,登陸兵由美陸軍少將弗果登多爾指揮。旗艦是“拉格斯”號,編有護航航空母艦“比特耳”號、“衝鋒者”號,防空巡洋艦“德裏”號,防空艦1艘,驅逐艦13艘,護衛艦4艘,炮艦6艘,掃雷艦8艘,拖船8艘,潛艇2艘,登陸艦艇29艘,補給艦船28艘。登陸兵是美步兵第1師和美裝甲師。上述兵力分別在“Z”海灘、“Y”海灘和“X”海灘實施突擊上陸。

東部海軍特混艦隊,將從英國輸送23萬英軍和1萬美軍到達阿爾及爾方向實施登陸作戰。特混艦隊的指揮官是英海軍少將巴勒。登陸兵則由美國陸軍少將賴德指揮。旗艦是“布洛洛”號,編有防空艦3艘,驅逐艦8艘,炮艦3艘,護衛艦6艘,掃雷艦6艘,拖船8艘,潛艇3艘,登陸艦艇25艘,補給艦船16艘。東部海軍特混艦隊還包括一個O編隊。該編隊由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護航航空母艦“複仇者”號,輕巡洋艦“謝非爾德”號、“西拉”號、“查利布迪斯”號和驅逐艦5艘組成。登陸兵是美步兵第34師、第9師、美裝甲第1師、英步兵第78師,共33萬人。上述兵力分別編入“A”、“B”、“C”3個突擊艦群,依次在“A”、“B”、“C”3個海灘實施突擊上陸。

此外,在地中海的作戰行動還可得到駐直布羅陀的英海軍H編隊的支援。H編隊轄有戰列艦“約克公爵”號、“納爾遜”、“羅得尼”號,戰列巡洋艦“聲望”號,航空母艦“勝利”號、“可畏”號、“暴怒”號,輕巡洋艦“亞爾吉水手”號。

美、英聯軍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的登陸,雖然受到法國維希政府軍的抗擊,但不甚激烈,進展較為順利。

在卡薩布蘭卡方向,突擊上陸的時間是11月8日。西部海軍特混艦隊於10月23日從美國東海岸出發。海上編隊航行時,浩浩蕩蕩,覆蓋海麵達500平方海裏。

為欺騙對方,北路突擊艦群和南路突擊艦群於10月23日從漢普頓錨地出發,向南航行;次日,中路突擊艦群也離開該錨地,向東北方航行,給人以開往英國的錯覺。後來,各群兵力在海上會合。27日,一支由緬因州開斯克灣出發的掩護艦群加入特混艦隊。另有一支航母支援群被預先派往百慕大,該支援群於28日加入特混艦隊。這支特混艦隊於10月28日以前,偽裝開赴英國。28日以後,突然改變航向,朝東南航行,給對方造成攻擊達喀爾的錯覺。自11月2日起,特混編隊又沿東北航向航行,偽裝駛向直布羅陀。11月7日,特混艦隊分兵前進,各突擊艦群分頭向各自的登陸地域接近。

南路突擊艦群調頭南下,駛向磷酸鹽出口港薩菲。準備在那裏遣送6500名登陸兵和90輛中、輕型坦克上陸,以便從南麵逼近卡薩布蘭卡。午夜前抵達預定的換乘海域。登陸兵按預定的作戰計劃,分別在“黃色”、“藍色”和“綠色”海灘登陸。對薩菲港進行正麵攻擊的2艘驅逐艦各搭載197名登陸兵強行突入港內。靠岸後實施突擊上陸,取得成功。這是北非登陸戰役中使用艦艇作正麵突擊而取得成功的唯一的一次。

中路突擊艦群選擇卡薩布蘭卡東北約15英裏的小港費達拉為登陸地域,準備在此遣送195萬名登陸兵和79輛輕型坦克上陸,以便從北麵向卡薩布蘭卡進逼,攻占該地的港回。輸送艦船於11月7日午夜抵達登陸海灘附近,立即開始換乘和實施上陸戰鬥。登陸過程中,沒有遇到法軍有力的抵抗,進展順利。

北路突擊艦群駛向費達拉東北約35英裏的一個海濱村鎮麥赫迪亞,遣送9000名登陸兵和輕型坦克上陸,以奪取利奧特港附近的機場。到達換乘水域後,按預定作戰計劃實施突擊上陸。5時15分。第1艇波通過出發線向岸灘開進。登陸部隊雖然受到一些抗擊,但較快地打破了守軍的抵抗,到11月11日已按計劃完成了預定戰鬥任務。

在奧蘭方向,突擊上陸戰鬥是11月8日1時開始的。中部海軍特混艦隊於7日晚掩護登陸輸送隊佯裝經過奧蘭,向東駛去,深夜又悄悄扳回。午夜剛過,部隊輸送艦船便進入阿佐灣,隨後換乘登陸艇,開始向“Z”海灘實施上陸戰鬥。未遂抵抗。約半小時後。美軍在奧蘭西側的“Y”海灘登陸,接著又在“X”海灘登陸。

由於完全出其不意,美軍在突擊上陸時沒有受到多少抵抗,迅速占領了機場。隻在天亮以後從正麵進攻奧蘭港時。登陸部隊被阻於半路。為了防止守軍破壞港內的設備和停泊在該地的船隻,英軍派遣護衛艦“哈特蘭”號和“沃耳尼”號於8日衝進港內,受到法軍岸炮和港內法艦的猛烈炮擊,2艦均被擊沉。至10日,美軍推進到奧蘭城郊,隨後占領了該城。

在阿爾及爾方向,東部海軍特混艦隊於10月22日離開英國本土。航渡途中,由英本土艦隊的部分艦隻和2艘航空母艦的艦載機以及英本土、直布羅陀、馬耳他島上的岸基航空兵擔任海上和空中掩護。11月5日夜和次日淩晨,東部海軍特混艦隊與中部海軍特混艦隊在海上會合,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後,開始向馬耳他方向航行。爾後轉向,直指各預定的登陸海域,因而取得了相當大的奇襲效果。

“A”突擊艦群的登陸突擊部隊於11月8日淩晨1時開法突擊上陸。登陸正而為2公裏。登陸過程中,僅遇到少許抵抗,進展迅速。“B”突擊艦群的登陸突擊部隊於11月7日午夜到達換乘海域。在突擊上陸過程中,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但由於登陸兵缺少訓練,登陸技術差,登陸過程中竟有98艘登陸舟艇受到意外損壞,損失率高達94%。“C”突擊艦群的登陸突擊部隊,其第一艇波於8日淩晨0時15分通過出發線向海灘開進,1時18分開始搶灘。拂曉時分,各輸送艦船抵達海灘卸載,受到法海岸炮兵的攻擊,損失較大。當日18時,法軍停止抵抗。對阿爾及爾港的正麵攻擊,由英驅逐艦“布羅克”號和“馬爾科姆”號實施。8日2時許,這2艘英驅逐艦得知各海灘突擊上陸成功的消息後,就載著1營美軍步兵向港內衝擊,但遭到法軍岸炮的猛烈攻擊,損失額重。5時許,“布羅克”號再次強行靠岸,上岸部隊全部為法軍包圍,並被俘虜。艦隻被擊毀,港內登陸受挫。

但由於同盟國情報機關的有效活動,法國維希政府武裝部隊總司令達爾朗,於這時在阿爾及利亞向法軍下達了停止抵抗的命令。許多法國部隊不加抵抗地繳械投降,阿爾及爾遂為盟軍所控製。

在整個戰役過程中,法軍總的說未作堅決抵抗,法海軍人員死462人,陸軍死326人,傷1000人,損失飛機15架。德、意軍也基本無所作為,僅派若幹潛艇兵力展開在海上,企圖截擊輸送部隊,但戰果不大,對戰局幾乎沒有影響。德、意航空兵從11月8日至14日,雖對美、英登陸部隊進行多次襲擊,但隻在北非近岸海域擊沉運輸船4艘、登陸艦1艘、炮艦1艘和擊傷英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

德、意軍在這次戰役中遭到失敗已是大勢所趨。德、意雖於1942年10月下旬就對英、美聯軍組織北非登陸戰役有所察覺,但德軍在其他戰場的失利,已使其無力抵抗英、美聯軍在北非西部所發動的攻勢。德北非最高指揮官隆美爾就認為,“這是我們的末日,……我們正處在非洲刻敦爾克的前夕。”

美、英聯軍搶先在北非實施登陸戰役並取得成功,對同盟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為盟軍控製突尼斯海峽通道,進而控製整個地中海,為爾後發動西西裏島登陸戰役和諾曼底登陸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並徹底解除了德、意軍對馬耳他島的長期圍困狀態。還為美、英聯軍向北非德軍發動東西夾擊的鉗形攻勢奠定了基礎,便稱雄一時的隆美爾部隊腹背受敵,最後潰於突尼斯。

班泰雷利亞島登陸戰

盟軍為給西西裏登陸戰役掃清道路,於1943年6月首先攻占了班泰雷利亞島,並以“瓶塞鑽”行動作為這次戰鬥的密語代號。

班泰雷利亞島雖被德、意吹噓為固若金湯的海軍基地,其實是古代迦太基時代遺留下來的一個小港。這個小島在海水經年累月的侵蝕下,四周陡峭如削,港灣隻可容下小船。守島部隊約有7000人,統歸海軍少將帕韋西指揮。要塞配有7門海岸炮和15門高射炮,裝備陳舊,陣地缺少掩護。直到1942年11月,在突尼斯海峽將被盟軍控製時,才著手加強該島的設防。但也隻是稍許作些改進,根本不足以對付盟軍強大的海空攻勢。

對這個設防薄弱的島嶼,盟軍本可置之不顧,而在占領突尼斯後直接攻取西西裏島。但盟軍對該島作用估計得過高,便在西西裏登陸前決定首先攻下班泰雷利亞島。

盟軍在班泰雷利亞島的登陸戰鬥,是以猛烈的空襲開始的。在班泰雷利亞島既無駐島航空兵又得不到空中支援的情況下,盟軍依仗絕對空中優勢,對該島進行越來越頻繁的空襲。5月18日,盟軍出動100餘架次飛機進行了兩次空襲。

這樣規模的空襲一直持續到5月28日,每日一般3~4次。島上的防禦工事、交通、通信設施全遭破壞,急需的補給品隻能靠潛艇、小型艦艘隱蔽地進行補給。從5月29日起,空襲更盛,每日6~7次。到6月2日上升到10~12次,6月7日達15~20次。6月9日空襲之頻已達24小時無休止程度,夜間投擲照明彈,進行徹夜空襲,使守島部隊無法睡眠,得不到休息。體力、精力耗盡,難以支持。加之,修繕工程不能進行,島上各支撐點孤立無援,幾乎斷絕了糧食、彈藥和淡水的供應。

盟軍在實施空襲的同時,還進行嚴密的海上封鎖,並不斷對島上設施進行炮擊。5月12~13日,“奧賴恩”號巡洋艦炮擊了班泰雷利亞島。5月31日,“攻城雷”號、“特魯布裏奇”號驅逐艦也對該島進行了炮擊。6月1日,巡洋艦“佩內洛普”號和驅逐艦“俠士”號、“攻城雷”號一起再對該島進行炮擊。

但“佩內洛普”號被岸炮擊中受傷。英驅逐艦“賈維新”號和希臘驅逐艦“瓦西利薩·奧耳加”號在斯帕蒂文托角附近對島岸目標進行襲擊時,發現意2艘運輸船,遂將其擊沉。6月2~3日,英巡洋艦“奧賴恩”號,驅逐艦“俠士”號、“特魯布裏奇”號、“聖標”號、“艾賽斯”號又對班泰雷利亞島進行炮擊。6月5日和8日,巡洋艦“紐芬蘭”號繼續進行炮擊。在短短幾天裏,盟軍海、空部隊向進泰雷利亞島傾瀉了6200噸炸彈和炮彈。

到6月10日晚,守島部隊指揮官帕韋西海軍少將報告,守軍的抵抗力已經耗盡。因此,意大利最高統帥部授權帕韋西少將可接洽向盟軍投降事宜。11月9時許,帕韋西決定停止戰鬥。隨後,一麵白旗在該島無線電台上升起,但因硝煙彌漫,對方的轟炸機卻未能看到。

這時,英步兵第1師搭乘“拉爾格斯”號,驅逐艦“陝士”號、“攻城雷”號和炮艦“阿菲斯”號,在巡洋艦“曙光女神”號、“紐芬蘭”號、“奧賴恩”號、“佩內洛普”號、“尤裏亞勒斯”號和8艘驅逐艦、8艘魚雷快艇的掩護下,正向班泰雷利亞島接近。由於該島已為硝煙所籠罩,進攻部隊沒有看到白旗,仍按預定計劃於11日12時許開始突擊上陸,順利占領了全島。盟軍在班泰雷利亞島的登陸成功,是海戰史上主要使用航空兵連續猛烈轟炸而使島嶼守軍投降的第一個戰例。

西西裏島登陸戰役

盟軍繼北非登陸戰役之後,又於1943年7月10日,在西西裏島實施更大規模的登陸作戰。代號是“愛斯基摩人”作戰。

1943年1月,美、英兩國首腦在卡薩布蘭卡會上決定,北非戰役結束後,即在西西裏島實施登陸戰役,以確立美、英對地中海的控製權,進一步保障地中海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增大對意大利的壓力,迫使其投降,並為爾後向南歐推進創造條件。

對西西裏島登陸戰役的指揮,仍由指揮北非登陸作戰的原班人馬來實施。總指揮是艾森豪威爾,此時他已由中將晉升為上將。他的副手是英國陸軍上將H·R·亞曆山大,負責指揮所有地麵部隊。海軍部隊由英海軍上將坎寧安指揮。盟國的空軍部隊則由A·W·特德空軍元帥指揮,司令部設在馬耳他島。參加登陸的地麵部隊是美第7集團軍和英第8集團軍,兩個集團軍統一組成第15集團軍群,歸亞曆山大將軍指揮。海軍突擊兵力是西部海軍特混艦隊和東部海軍特混艦隊。

此外,還有一支海上掩護部隊,全部由英海軍艦艇組成,歸英海軍中將A·V·威利斯指揮。它的任務是,掩護盟軍的兩支登陸部隊,防止意大利艦隊可能的襲擊。這支掩護部隊由6艘戰列艦、2艘航空母艦、6艘輕巡洋艦和24艘驅逐艦組成。

東部海軍特混艦隊分為4個特混編隊,即A、N、B、V編隊。其任務是輸送英第8集團軍去奪取帕基諾半島和位於錫臘庫紮海岸防禦之外的諾托灣沿海地域。各編隊的組成、任務如下:

A編隊,旗艦“布洛洛”號,以MWS-36和MWF-36登陸輸送隊的部分艦船,自亞曆山大和塞得港將英國皇家第3登陸襲擊隊和步兵第5、第50師送至馬達萊納半島和阿沃拉以北、以南地域登陸。引導潛艇是“P-46”號。

N編隊,旗艦“克倫”號,以MWS-36和MWF-36登陸輸送隊的部分艦船,自亞曆山大和塞得港將英第231獨立旅送至帕基諾半島的東岸登陸。引導潛艇“P-51”號。

B編隊,旗艦“拉爾格斯”號,以SBS-1、SBM-1、SBF-1和SBF-2登陸輸送隊,將英步兵第51師自斯法克斯和馬耳他島送至帕塞羅角附近登陸。引導潛艇是“P-43”號。

V編隊,旗艦“希耳阿裏”號,以KMS-18、KMF-18登陸輸送隊,自的黎波裏將加拿大步兵第1師和英國第40、第41登陸襲擊隊送至帕基諾半島西岸登陸。引導遊艇是“P-45”號。另外,空降第1師在錫臘庫紮西南地區著陸。

東部海軍特混艦隊的海上掩護兵力編有巡洋艦7艘、防空艦1艘、監視艦2艘、驅逐艦58艘、護衛艦艇23艘、魚雷艇2艘、掃雷艦8艘、炮艇2艘、其他艦船25艘。

西部海軍特混艦隊也分為4個編隊,即第85、第81、第86、第80特混編隊。任務是輸送美第7集團軍在傑拉灣海岸長37英裏的正麵上實施登陸,奪取一個包括利卡塔港、傑拉港和斯科利蒂漁村在內的登陸場。各個特混編隊的編成、任務如下:

第85特混編隊,旗艦“安康”號,以NCF-1、TJF-1、TJM-1登陸輸送隊的部分艦船,將美步兵第45師從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送至斯科格利蒂的兩側登陸。引導潛艇是“六翼天使”號。該編隊的海上支援、掩護兵力有巡洋觀1艘、監視艦二艘、驅逐艦15艘。

第81特混編隊,旗艦“塞·切譯”號,以IICF-1、TJF-1、TJM-1登陸輸送隊的另一部分艦艇,將美步兵第1師從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送至傑拉附近登陸。引導潛艇是“莎士比亞”號。該編隊的海上支援、掩護兵力有巡洋艦2艘、驅逐艦13艘。

第86特混編隊,旗艦“比斯克內”號,以TJF-1、TJM-1、TJS-1登陸輸送隊將美步兵第3師和美裝甲第2師的部分兵力,從比塞大和突尼斯送到利卡塔的東西兩側實施登陸。引導潛艇是“P-221”號。海上支援、掩護、兵力有巡洋艦“布魯克林”號、“伯明翰”號,驅逐艦9艘。

第80特混編隊,旗艦“蒙羅維亞”號是一艘登陸人員運輸艦,巴頓將軍及第7集團軍司令部在此艦上。這支編隊載有美步兵第1師的第18團和第2裝甲師的2個突擊群,充當預備隊。

該編隊的護航艦艇是10艘驅逐艦。其海上掩護艦群在愛奧尼亞海海域巡航,包括戰列艦“納爾遜”號、“羅德尼”號、“厭戰”號、“勇士”號,航空母艦“無敵”號,巡洋艦“曙光女神”號、“佩內洛普”號、“埃及女王”號、“尤裏亞勒斯”號,驅逐艦19艘。第80特混編隊還有一個預備掩護艦群,包括戰列艦“喬治五世”號、“豪”號,巡洋艦“狄多”號、“天狼星”號和驅逐艦6艘。這支掩護艦群在撒丁島以南海域待機。

東部和西部海軍特混艦隊共編有各型艦艇和登陸工具3237艘,美、英投入此役的作戰飛機約3680架,運輸機1500架,總兵力478萬人。

在盟軍準備實施西西裏島登陸戰役的同時,德、意軍也在抓緊進行抗登陸的準備。意大利海軍保留了最好的艦艇用來對付盟軍的登陸。這支抗登陸的海軍兵力若能避開英、美掩護艦群的攻擊,就可能給盟軍登陸輸送隊以沉重的打擊。

然而,由於德、意軍並不清楚盟軍將在何時、何處實施登陸。所以難以作出得當的部署。此外,意海軍總部考慮到艦艇部隊缺少足夠的空中掩護,下令禁止艦隊在美、英軍空中突擊所及的西西裏島周圍海域作戰。因此,西西裏島的防禦主要依靠地麵部隊和空軍來實施。

防守西西裏島的地麵部隊為一個集團軍,其編成為2個軍,下轄6個快速師、6個岸防師、2個岸防旅及其他兵力,共約35萬人。其中德軍2個師,約5萬餘人。其餘是意軍,多是由當地居民和地方武裝組成的,戰鬥力較弱。飛機約1400架。在抗登陸兵力的部署上,德、軍根據對美、英軍可能進攻方向的判斷,將6個海防師、2個海防旅和1個海防團配置在沿海地帶擔任一線防禦,而將主力配置在縱深及西部便於機動的地區。

當時參加太平洋作戰的盟軍部隊認為,從雙方兵力數量看,登陸與抗登陸的兵力對比大大有利於防禦一方。因為在太平洋戰區,盟軍很少以不到3比1的優勢兵力實施登陸作戰。這次盟軍僅以微弱的數量優勢在西西裏島實施登陸,很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