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第二次錫爾特灣海戰

至1941年底,英駐亞曆山大港的地中海艦隊和駐馬耳他島的K編隊都受到很大損失,而且所損傷的軍艦一時得不到補充。這時,英海軍在地中海已沒有航空母艦,而德軍則向西西裏島增派了大量飛機,加緊空襲馬耳他島,並嚴密封鎖了通往該島的海上交通線,使守島英軍瀕於彈盡糧絕的困難境地。但到1942年3月,情況有所變化。英海軍派遣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和“鷹”號進抵直布羅陀。接著,約30架“噴火”式戰鬥機進駐馬耳他島,從而加強了英軍在地中海的航空力量。在這種情況下,英海軍試圖組織一次新的補給行動,以支援馬耳他島。

3月20日,英海軍派遣一支由4艘運輸船,1艘防空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組成為護航運輸隊,從亞曆山大港出發,前往馬耳他島。為該護航運輸隊送行海上掩護任務的,是維安海軍少將率隨的3艘巡洋艦及4艘驅逐艦,為了保障護航運輸隊為航渡安全,英驅逐艦第5區艦隊也從亞曆山大港出發,到圖卜魯克附近海域遂行反潛任務。還有6艘英潛艇配置在塔蘭托與墨西拿附近海域,以保護護航送輸隊的側翼安全。此外,駐馬耳他島的“曙光女神”號巡洋艦和1艘驅逐艦於3月21日晚出海,前去接應來自亞曆山大港的護航運輸隊。北非戰場上的英第8集團軍於3月21日午前發起攻擊,以便牽製德、意航空兵,使其不能出海偵察和襲擊英艦船。

英國護航運輸隊從亞曆山大港起航的第二天,駐在布羅陀的英海軍H編隊從直布羅陀港出航,將“噴火”式戰鬥機從海上送往馬耳他島。

3月21日午後,活動在地中海東部的意潛艇“普拉廷諾”號和“昂尼切”號發現了以“埃及女王”號為核心的英艦群,並發出了報告。意海軍總部接到報告後,立即命令巡洋艦第3分隊及4艘驅逐艦從墨西拿港出擊,並令戰列艦“利托裏奧”號及4艘驅逐艦從塔蘭托出發,以期在海上截擊英護航運輸隊。意海上兵力的總指揮官是伊亞金諾海軍上將,旗艦是“利托裏奧”號戰列艦。

意大利塔蘭托艦群出港後不久,一艘在該港以南海域進行監視的英潛艇發現了這一艦群,並向己方發出通報。英護航運輸隊根據潛艇的報告,將其航線略略向南改動,以便避開意艦隊或推遲接觸。

3月22日上午,德、意空軍不顧惡劣的天候和遠離基地的不利條件,對護航運輸隊進行了襲擊,但戰果甚微。22日14時,由伊亞金諾海軍上將率領的意艦隊,在錫爾特灣北麵海域發現了英護航運輸隊,15時30分開始進行炮戰。當時,意艦隊在火力上占有明顯的優勢。

因此,英護航運輸隊指揮官首先令運輸船向南規避,而派驅逐艦在運輸船與意艦隊之間機動作戰,施放煙幕,以掩護其他艦船。另有數艘英驅逐艦冒著猛烈的炮火抵近意艦,並發射魚雷,但無一命中,而驅逐艦卻被意巡洋艦擊傷。天黑後,意艦不敢夜戰,便向北撤出戰鬥。這次海戰的結果是,意艦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損傷,而英艦船損失卻根嚴重。英巡洋艦“埃及女王”號被意驅逐艦“哈伏克”號擊傷。英驅逐艦“羅馬軍團”號、“捕鯨叉”號和“靈活”號受到重創,“金斯敦”號被擊中起火。

此外,英巡洋艦“尤裏亞勒斯”號、“曙光女神”號也受輕傷。4艘運輸船雖在海戰時無一沉沒,但後來遭到了德國航空兵的襲擊。由於海戰延誤了英護航運輸隊駛抵馬耳他島的時間,運輸船未能按預定時間到達目的港。因此,第二天拂曉,德機在馬耳他島以南海域襲擊了英運輸船。結果,運輸船“克蘭肯伯耳”號被擊沉,“布雷坎郡”號被重創擱淺。隨後,英驅逐艦“薩思沃耳德”號趕去救援時又觸雷沉沒。

待德國第2航空軍於24日和25日猛烈襲擊馬耳他島時,運輸船“布雷坎郡”號、“龐帕斯”號和“塔臘博特”號也被炸沉。據英方報告稱,原運往馬耳他島的26萬噸補給品中,隻有5000噸卸載到岸上。由於這次海戰發生在錫爾特灣以北約120海裏之處,所以曆史上稱為“第二次錫爾特灣海戰”。

“魚叉”與“雄壯”護航作戰

英海軍於1942年6月中旬組織兩支護航運輸隊前往馬耳他島輸送補給品。其中,由直布羅陀出發的稱為“魚叉”護航作戰,而由亞曆山大港出發的則稱為“雄壯”護航作戰。在這兩次護航行動中,英護航運輸隊受到德、意航空兵、水麵艦艇和潛艇的襲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保交、破交鬥爭。

1941年下半年,德軍為了加強其地中海的海上力量,陸續由該海區調遣潛艇,到1942年春,在地中海的德潛艇已達21艘。德軍還將第2航空軍從蘇德前線調到南意大利地區和西西裏島,以加強航空兵的戰鬥力。德海軍的一個魚雷艇分隊和掃雷艇分隊也進入地中海作戰。而在地中海的英海軍兵力於此期間卻受到了削弱。“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被德潛艇擊沉,其他大型水麵艦艇也損失嚴重。另外,還有部分艦艇被調到印度洋。

到1942年初,英地中海艦隊僅剩下3艘巡洋艦和為數不多的驅逐艦了。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麵,1942年上半年英海軍利用老式航空母艦向馬耳他島輸送飛機近百架,以加強該地區的防禦。當時,英海軍主要利用島上的這些飛機和地中海的輕型艦艇同德、意軍爭奪該地區的製海權。在陸上,德、意軍在北非又轉入反攻,英軍作戰失利。這也嚴重地影響了英海軍在地中海的作戰行動,使向馬耳他島輸送補給品更加困難。1942年1~3月,英海軍曾對馬耳他島先後組織3次規模不等的補給行動,除第一次抵達目的地外,其餘兩次均受挫,未能完成補給任務。

因此,馬耳他島的防禦陷入極為困難的境地。為此,英海軍決定組織較大規模的護航運輸行動,以支援馬耳他島。執行輸送任務的是兩支護航運輸隊,它們幾乎同時從東西兩個方向駛往馬耳他島。

英海軍之所以同時組織兩支護航運輸隊,其目的在於分散德、意的破交兵力,確保至少有一個護航運輸隊安全抵達馬耳他島。英海軍認為,若德、意分散使用兵力,分兵去攻擊東西兩支護航運輸隊,那麼任何一支英護航運輸隊都對敵破交兵力占有一定的優勢。若德、意軍集中力量對付一支護航運輸隊,則另一支便可安抵馬耳他島。為了加強對護航運輸隊的保護,英海軍決定由駐亞曆山大港的地中海艦隊組織力量對“雄壯”護航行動進行警戒與掩護。而從英國本土艦隊調派艦艇對“魚叉”護航行動進行警戒與掩護。

英海軍的護航計劃規定:①“魚叉”護航行動比“雄壯”護航行動提前一天抵達目的港,以便更好地發揮馬耳他島航空兵的空中掩護能力和逐次地安排艦船駛抵馬耳他島後的駐泊和卸載事宜;②在兩支護航運輸隊同時需要空中掩護時,由於東護航運輸隊編成中無航空母艦,應予以從優照顧;③護航運輸隊出航前,英軍組織轟炸航空兵襲擊西西裏島、撒丁島、北非和克裏特島等地的港口和機場;④由駐馬耳他島的1個防潛飛行大隊和駐埃及的4個防潛飛行大隊遂行對潛巡邏任務;⑤為了保障護航運輸隊的安全,及時發現並攻擊出海活動的意大利艦艇,英國海軍在塔蘭托附近和墨西拿海峽以南部署9艘潛艇,在西西裏島與撒丁島之間海域部署4艘潛艇。

德、意海軍獲悉英國海軍的這次護航行動企圖後,製定如下破交計劃:①對英國的東護航運輸隊主要使用大型艦艇進行截擊,而對西護航運輸隊則使用輕型兵力;②凡英護航運輸隊可能通過的海區,均組織潛艇進行巡邏,因而在阿爾及利亞以北海域配置2個潛艇群,在馬耳他島到蘭佩杜薩海區配置1個潛艇群,在愛奧尼亞海配置1個潛艇群,在東地中海配置2艘意大利潛艇和6艘德國潛艇;③駐泊在克裏特島的德魚雷艇部隊在該島以南海域巡邏,準備襲擊東護航運輸隊,意大利魚雷艇隊則在邦角附近海域巡邏,準備襲擊西護航運輸隊。

英國的西護航運輸隊編有:4艘運輸船、2艘油船、1艘防空巡洋艦、10艘驅逐艦、4艘掃雷艇和6艘炮艇。指揮官是哈代海軍上校。為這支護航運輸隊遂行海上掩護任務的是柯帝斯海軍中將率領的W編隊,轄有戰列艦“馬來亞”號,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鷹”號,巡洋艦“肯尼亞”號、“利物浦”號、“六頭女妖”號以及驅逐艦8艘。此外,還有1艘快速布雷艦“威爾士親王”號在前方開路。

6月5日,西護航運輸隊離開英國本土,經由大西洋駛向直布羅陀海峽。6月11日夜和第二天淩晨,該護航運輸隊通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12日拂曉,運輸船隊與直布羅陀的直接護航兵力以及海上掩護兵力會合。會合後,以12~13節航速向東航行。6月13日,意軍偵察機發現並向指揮部報告西護航運輸隊的動向,同時至少有1艘意潛艇也發現了這一目標。13日午後,撒丁島的意巡洋艦第7分艦隊作了隨時出擊的準備。同日17時30分,意巡洋艦“蒙特丘科利”號、“尤金親王”號及7艘驅逐艦奉命以撒丁島南部的卡利阿裏港起航。稍後,意第7巡洋艦分艦隊駛往巴勒莫海域待命。

13日夜,意潛艇對西護航運輸隊進行首次攻擊。先由“瓦爾西克”號潛艇進行攻擊,據報道擊中2條魚雷。“吉亞達”號潛艇繼而向準備在海上為英驅逐艦加油的油船接近,並實施魚雷攻擊,據報道也擊中2條魚雷。

14日晨,這支護航運輸隊到達撒丁島以南海域,進入島上意航空兵作戰半徑之內,受到意機的攻擊。10時30分,意空軍2個轟炸機大隊對英護航運輸隊實施小角度俯衝轟炸,未造成損傷。半小時後,20架意魚雷機在戰鬥機的掩護下,協同10架高空水平轟炸機攻擊英護航運輸隊。英航空母艦派出艦載機進行攔截,但寡不敵眾,未能奏效。結果,英巡洋艦“利物浦”號被航空魚雷擊中,退出隊列,拖回直布羅陀;油船“塔寧巴爾”號被擊沉。

14日傍晚,英護航運輸隊進入西西裏島德航空兵作戰半徑之內。20時20分,當護航運輸隊距西西裏島150海裏時,德第10航空軍的“容克爾”88式轟炸機進行預先突擊。隨後,德魚雷機、“容克爾”88式和“容克爾”87式轟炸機對英護航運輸隊實施合同突擊。但由於英艦載機奮力抗擊,編隊艦船進行巧妙規避,未造成多少損傷。

14日21時3D分,英護航運輸隊到達西西裏島與突尼斯之間的最狹窄海域。此處是馬耳他島派出的接應兵力與護航運輸隊的會合一點;也是護航運輸隊的海上掩護兵力的返航點。此後,護航運輸隊便沿突尼斯海岸,采取東南航向,向班泰雷利亞海域航進。一直在前麵導航的布雷艦“威爾士親王”號則利用其航速高的特點,單獨駛向馬耳他島。

意大利第7巡洋艦分艦隊,於14日8時30分到達巴勒莫港,後根據意海軍總部的命令於當日21時30分又從巴勒莫出發,擬於15日拂曉前駛抵班泰雷利亞以南海域,以截擊英護航運輸隊。這支分艦隊中的2艘驅逐艦因故中途返航,2艘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經由西西裏島西南海域全速南下,向班泰雷利亞島方向駛去。

14日23時15分;英護航運輸隊獲悉意分艦隊已出動,但其指揮官哈代海軍上校判斷,次日晨,護航運輸隊可進入馬耳他島航空兵的作戰半徑內,意艦艇未必敢於貿然對其進行攻擊。

因此,決定仍按原計劃繼續前進。15日6時許,英護航運輸隊到達班泰雷利亞島以西30海裏處時,接到馬耳他島偵察機報告,在護航運輸隊以北的15海裏處,發現巡洋艦2艘、驅逐艦4艘。哈代司令命令擔任護航的部分驅逐艦前去迎擊,於是發生一場海戰,即班泰雷利亞海戰。英艦發現意艦後,其防空巡洋艦、驅逐艦施放煙幕,以掩護運輸船隻。英護航運輸隊改變航向,向突尼斯海岸靠近,企圖避開意艦的攻擊。6時40分,意巡洋艦從11海裏外首先開火,追擊英護航運輸隊。英“貝督因人”號等驅逐艦進行攔截,雙方展開激烈交戰,戰鬥海域逐漸南移。當煙幕將運輸船隊全部遮住時,英防空巡洋艦和驅逐艦全部投入戰鬥。交戰中,英有2艘驅逐艦中彈,失去戰鬥力。

到這時,英護航運輸隊已完全暴露在意大利分艦隊麵前。意分艦隊的2艘驅逐艦向運輸船隻發起突擊,英驅逐艦奮力抵抗。炮戰中,雙方旗艦受傷。在英艦抗擊意分艦隊時,8架德“容克爾”87式俯衝轟炸機攻擊了英艦船,擊沉1艘運輸船。後來,意分艦隊企圖繞到英運輸船隊前萬進行攻擊,而英艦船邊施放煙幕,邊向西北方規避。無雷達設備的意分艦隊因丟失目標而停止追擊,8時14分,朝東北方駛去。

英護航運輸隊擺脫了意分艦隊後,到9時便恢複到原航向,沿突尼斯海岸繼續向東南航行,直奔馬耳他島。不久,英護航運輸隊得到馬耳他島遠程戰鬥機的掩護,並於10時40分擊退了來襲的德轟炸機、馬耳他島的遠程戰鬥機因油料消耗殆盡,在接班飛機到來前便返航了。而11時20分德機再次來襲英護航運輸隊,又重創1艘運輸船。這時,英護航運輸隊距離馬耳他島尚有150海裏。哈代海軍上校認為可能再次受到空襲,而且意分艦隊也可能再來襲擊,遂命令2艘完好的運輸船高速駛往馬耳他島,而將2艘受到重創難以拖走的運輸船就地擊沉。

15日14時25分,1架意大利魚雷機擊沉1艘受傷的英國驅逐艦。15時30分,英護航運輸隊與從馬爾他島來接應的警戒艦艇會合,繼續向目的地駛去。但在進港時,由於將航道搞錯,3艘驅逐艦、1艘運輸船和1艘掃雷艦誤入雷區。其中l艘驅逐艦沉沒,其餘受傷。

16日傍晚,“魚叉”護航行動中的直接護航艦隻開始返航,17日晚在突尼斯海峽以西與支援艦群會合。

這支西護航運輸隊雖然損傷較重,但卻完成了部分輸送任務。有2艘運輸船終於到達馬耳他島,卸下15萬噸的補給物資。

執行“雄壯”護航行動的東護航運輸隊,由11艘運輸船、12艘驅逐艦、4艘護衛艦和2艘掃雷艦組成。為其派出的海上掩護兵力是8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

此外,還將舊靶船裝上木製假炮,偽裝成戰列艦參加護航行動以迷惑敵人。為了抗擊對方的大型艦隻,保障護航運輸隊的安全,英海軍采取了以下措施:①由馬耳他島、埃及的40架魚雷機和從蘇伊士運河地區調來的B-24轟炸機組成突擊機群,負責為運輸船隊提供空中支援;②在運輸船隊通過地中海東部向馬耳他島航進時,使用9艘潛艇組成艇幕,在其基本航線以北,以平行航向進行航行警戒。在此前後,還派潛艇在意大利艦隊可能通過的海區巡邏。

為了隱蔽行動企圖,11艘運輸船分別在亞曆山大港和貝魯特之間的諸港的裝載。此外,一個佯動護航運輸隊提前6小時離開塞得港,駛到托卜魯克後,折回與主隊會合,以誘使意艦隊提早出航,便於英方組織兵力襲擊,並使之消耗燃料。

一切準備就緒後,佯動護航運輸隊於6月11日離開塞得港。隨後,運輸船、直接護航艦艇和海上掩護兵力按規定時間出發。12日晚,這支護航運輸隊即被德國偵察機發現,1艘運輸船被炸傷。13日午後,各運輸船在亞曆山大港外會合,其中1艘運輸船因航速較低不能隨隊航行,運輸船則減為9艘。

當夜,德、意飛機不斷投擲照明彈,襲擊護航運輸隊,但未造成損傷。14日晨,除魚雷艇因天氣不好而返回外,其他護航艦艇均已會齊。至14日16時30分,這支護航運輸隊已超出英戰鬥機的作戰半徑。21時17分後,先後遭到德國約60架次“容克爾”87式和88式轟炸機的7次空襲,被擊沉擊傷運輸船各1艘。日落前,1艘意潛艇曾襲擊擔任護航的驅逐艦。入夜後,德軍飛機。潛艇、魚雷艇相繼進行攻擊。

與此同時,意艦隊也於6月14日14時許從塔蘭托出航。它將兵力分為兩個艦群,一群由2艘戰列艦和6艘驅逐艦組成,另一群由4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組成。18時45分,意艦隊被馬耳他離的一架英軍飛機發現,並發出報告。英地中海艦隊司令接到報告後,命令護航運輸隊繼續向西航行,到15日2時開始沿原航線東返。英護航運輸隊繼續向西航行一段的目的是,吸引意艦隊遠離基地,然後組織潛艇和航空兵實施突擊。

15日1時45分,英護航運輸隊開始轉向東進。3時50分遭德魚雷機攻擊,且1艘巡洋艦中雷輕傷,1艘驅逐艦中雷沉沒。

這時,意艦隊正在英護航運輸隊西北約200海裏處,也受到了從馬耳他島起飛的英4架魚雷機和9架轟炸機的攻擊,有l艘巡洋艦失去機動能力。

5時25分,英地中海艦隊司令認為,若護航運輸隊進入狹窄海域更易遭到空襲,則令其轉向西進。從5時45分到7時,英潛艇“P-31”號、“P-34”號和“P-35”號都發現了意艦隊,並實施魚雷攻擊,擊沉1艘巡洋艦。9時,從埃及起飛的8架B-24轟炸機襲擊意艦隊,擊傷1艘戰列艦。

但是,意艦隊仍繼續向英護航運輸隊接近。16時許,意大利艦隊距離英護航運輸隊約100海裏時,開始轉向西北航進。因意海軍總部預先有指示:若15日16時前還未與英艦船接觸,則返回皮洛斯待機,以備於次日英護航運輸隊駛向馬耳他島時再行出擊。英地中海艦隊司令得到意艦隊返航的消息後,認為它可能返回塔蘭托港,曾想命令7艘運輸船中的4艘快速運輸船,在1艘輕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的護航下開往馬耳他島。但18時30分護航運輸隊指揮官報告,隻剩下1/3的彈藥,不能滿足途中的戰鬥需要。

因此,坎寧安海軍上將命令護航運輸隊返回亞曆山大港。19時30分,德、意飛機對英護航運輸隊進行襲擊,英損失1艘驅逐艦,傷2艘巡洋艦。15日夜,德“U-205”號潛艇擊沉1艘英巡洋艦。英潛艇和5架魚雷機也先後對意艦隊進行攻擊,擊傷1艘意戰列艦。

16日上午,意艦隊返回塔蘭托港;同日晚,英護航運輸隊也抵達亞曆山大港。這樣,“雄壯”護航行動以徹底失敗而告終,無一艘運輸船到達馬耳他島,且損失巡洋艦1艘、驅逐艦3艘和運輸船2艘,傷巡洋艦2艘、驅逐艦1艘和運輸船1艘。意艦隊損失1艘巡洋艦,傷1艘戰列艦。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德、意軍在這次破交作戰中取得了很大勝利,而給英護航運輸隊以沉重打擊的主要是德、意航空兵,意水麵艦艇部隊的戰果則不大,隻擊傷英巡洋艦1艘和驅逐艦2艘。

北非登陸戰役

繼英軍於1942年10~11月在埃及阿拉曼地區對德、意軍隊發動由東向西的進攻戰役之後,美、英聯軍又於同年11月8日開始實施“火炬”作戰,即在“法屬北非”登陸,爾後由西向東對德、意軍隊發動進攻。美、英當局決定實施北非登陸,是出於以下的考慮:當時,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法屬西非盡管都從屬於法國維希政權,但這些國家和地區尚未被德國占領。若盟軍奪取了這些地方,在阿拉曼地區作戰的德國隆美爾軍團就會陷於登陸盟國部隊和已突破阿拉曼防線的英第8集團軍的兩麵夾擊之中。同時還可進一步減輕德、意軍對馬耳他島的壓力,恢複英國對地中海的製海權,保證盟國這一海域交通線的安全。

此外,還可奪得進攻意大利和南歐其他地區的基地,並有可能組織一支法國軍隊投入對德、意的作戰。

登陸戰役計劃美、英兩國的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於1942年3月下旬在倫敦開始製定實施北非登陸的具體作戰方案。美國陸軍中將艾森豪威爾被指定為同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坎了安海軍上將任盟國海軍總司令。“登陸日”原定為1942年10月30日,後改為11月8日。冬季,北非的大西洋沿岸激流滾滾,而11月8日被認為是這一年中可以越過這一障礙實施登陸的最後一天。最後確定的登陸地域是3個處於德國空軍航空兵作戰半徑以外的海港地帶。它們是:在地中海方向有阿爾及爾和奧蘭,在大西洋方向有卡薩布蘭卡,包括麥赫迪亞、費達拉和薩菲地區。